古人为何香佩不离身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进入中原的香药种类大为丰富,使得用香文化进一步发展。当时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单一用香,开始出现了由多种香材配制而成的合香,许多配方原是得自佛经,不过施用于中土之后,又加入了自己原有的药草炮制的经验。
宋代陈敬在《香谱》中对“合香”有解释:
“合香之法贵于使众香咸为一体。麝滋而散,挠之使匀。沉实而腴,碎之使和。檀坚而燥,揉之使腻。比其性,一等其物而高下,如医者则药,使气味各不相掩。”
合香的妙处在于将众多香氛融合为一体,在调制过程中,需要讲究药理,药性不相克,香气不相干扰,才可以合成好香。
南宋 佚名 《竹涧焚香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依据宋人蔡绦《铁围山丛谈》中所录:
“时于奉宸中得龙涎香二,琉璃缶、玻璃母二大篚……香则多分赐大臣、近侍……每以一豆大爇之,辄作异花气,芬郁满座,终日略不歇。于是太上大奇之,命籍被赐者,随数多寡,复收取以归中禁,因号曰"古龙涎",为贵也。诸大珰争取一饼,可直百缗,金玉穴而以青丝贯之,佩于颈,时于衣领间摩挱以相示。坐此遂作"佩香"焉。今佩香,盖因古龙涎始也。”
据考证,这种“古龙涎”并非真正的龙涎香,而是合香,实际上是一种人工合香制品,把几味香料合在一起,做成饼子的形状, 在当中穿孔,用线挂在胸前。
明代仇英版《清明上和图》中的香铺
对于中华香史而言,画卷里还多处描绘了与香事有关的景物。明代仇英版《清明上和图》中的香铺已将线香作为主要产品销售,香铺门前挑一招贴上书“上料八百高香”,两个香匠师傅正在,晾晒制作好的线香与盘香。
不难看到,香已然完全成为了古人生活里不可或缺之物,融人到各阶层人们的饮食起居之中。
品香应该连续缓慢感受三次:第一次是驱除杂味,第二次鼻观,观想趣味,第三次回味。这样的程式类似茶道和参禅,将“香事”提高至“香道”的高度。其香气可熏衣、醒神、养身、养性,人们在出远门长途跋涉的时候也可随身携带,缓解路途舟车劳顿之苦。
观复博物馆秉承“与古人对话,与文化同行”的造物理念,特以馆藏文物为造型灵感,创新开发出「观复洪福九如合香挂饰」▼
中国自古就用香驱疫避秽的传统,在几千年与瘟疫斗争的过程中,留下许多经典药方。以清代吴尚先《理瀹骈文》中的“辟瘟方”为基础,观复洪福九如合香挂饰闻嗅愉悦性出发,将其改制成更适合现代人佩戴嗅闻的辟疫香牌。
清代吴尚先的《理瀹骈文》
观复洪福九如合香挂饰以清代吴尚先之《理瀹骈文》的“辟瘟方”香方配比为基础,造型取自观复博物馆馆藏清代白玉灵芝祝寿牌。
“九如”乃祝寿词,典出《诗经·小雅》,即指如山、如阜、如陵、如岗、如川之方至、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松柏之茂、如南山之寿,如此是为“洪福九如”。
香牌历经月余自然阴干,后精修打磨成型,沿袭古法,手工制造。今人即可效仿古人悬佩襟衫暗香浮动,又可悬于居室涤秽清心,随时随地可享其古朴厚重的香气和意蕴。
▼相关推荐
「观复大吉大利合香挂饰」
依据中华香史上重要著作《香乘》之“内府香衣香牌”古方配比,借鉴观复馆藏清乾隆剔红大吉葫芦画瓶之形,推出「观复大吉大利合香挂饰」。
清乾隆 剔红大吉葫芦挂屏
观复博物馆藏
此香牌以葫芦形寓吉,正反面各有“大吉”、“大利”字样,腰部饰有垂云蝙蝠,似衔福而降。四周饰锦绣繁花,花纹明晰隽秀、笔触疏朗生动。整物即寓满祥瑞又清雅动人,无论伴雅室还是随身佩戴都可谓灵气满满。
制法亦依古法,观复合香挂饰依据明代香学著作《香乘·猎香新谱》中“内府香衣香牌”香方配比为基础配伍调合。
先将多种天然香材粉末调和成香泥;再经手工模压成葫芦形香牌,然后历经数月自然阴干,最后精修打磨成型。以最简单、有效的香方按古方相合,为气韵天然的上佳之物。
「福临吉祥合香香牌」
外形源自馆藏清乾隆双凤“吉祥”玉佩,以《香乘》中所记载的“荀令十里香”香方配比为基础制成。
经手工模压成玉佩形,后经月余自然阴干后再精修打磨成型,可效仿古人悬于衣襟,亦可挂在室内、箱包之上,随心而为。
宋人黄庭坚《戏赠南安倅柳朝散》中的“柳侯风味晚相见,衣袂颇薰荀令香”,荀令,指东汉名士荀彧,史称其“人伟美有仪容,好熏香,身上香气,百步可闻。”故而称令公香、令君香、荀令香等。
9月15日-9月16日,观复合香挂饰系列限时特惠中~
进入店铺,搜索“合香”、“挂饰”等,即可查看更多相关好物。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