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曲【视频赏析】:贝多芬的《F大调小提琴浪漫曲》
柔和优美、抒情如歌的小提琴曲——贝多芬的《F大调小提琴浪漫曲》
编者按
音乐是发自人类灵魂的声音,是世界上最奇妙的艺术,具有强烈而直接的感染力。19世纪美国作家爱伦坡曾言:“任何美的东西一旦达到极致,都会使敏感的灵魂怆然涕下”。
然而音乐又是一门抽象的艺术,尤其是西方古典音乐,欣赏起来有一定的门槛。现在这门高雅的艺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为此我们请对西方古典音乐颇有造诣的蔡茂生先生以“每周一曲”边播放边赏析的方式精选了300首曲子,把大师一些最好的作品通俗易懂地系统介绍给大家,按照钢琴独奏曲、钢琴和提琴协奏曲、弦乐四重奏和交响曲等不同题材的序列发布。
现在我们进行的是提琴独奏曲欣赏系列。所谓提琴指的是包括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的四种弦乐器,是交响乐团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最基本的是小提琴。如果说钢琴是“乐器之王”,那么小提琴就是“乐器之后”,小提琴和钢琴能形成完美组合,水乳交融。今天我们一起来赏析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F大调小提琴浪漫曲》,请注意视频里的文字介绍。
贝多芬为小提琴和钢琴共创作了十部奏鸣曲,而为小提琴和乐队而写的作品并不多,除了大名鼎鼎的名列“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之首的D大调协奏曲之外,就只有区区两首短小的浪漫曲,G大调和F大调。它们可以视为贝多芬在创作协奏曲之前的习作。
在两首浪漫曲中,F大调虽然列为第二首,实际创作时间在第一首之前,初稿写于1797-1798年,终稿完成于1802年。和第一首G大调相比,它显得更加优美通俗,音乐更加明亮,上演频率也更高。这首浪漫曲最初很可能是贝多芬计划为一部从未完成的小提琴协奏曲而准备的。
浪漫曲是一种小型的音乐体裁,起源于十五世纪,最初出现的是声乐浪漫曲。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后,十八世纪出现了器乐浪漫曲,最初作为一些大型作品的慢板乐章,比如莫扎特第20号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器乐浪漫曲总体特征为旋律优美,温暖抒情,伴奏超越了简单形式,和声也充满色彩性。器乐浪漫曲的创作在浪漫主义时期达到一个高峰。
贝多芬是第一位创作独立的器乐浪漫曲的大作曲家。他的两首浪漫曲自问世之后一直就是后代音乐家模仿的对象。
F大调浪漫曲的结构为回旋曲式,由一个主部主题和两个插部组成。乐曲没有任何前奏,直接由小提琴奏出主部主题,然后乐队予以重复。这是一个抒情性的主题,带有很多装饰音,以附点音符为主贯穿音乐的发展是其重要的节奏音型。音乐柔和优美,华丽抒情,带有很强的如歌性,表现了春天季节令人心旷神怡的感觉,但带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忧愁。
第一个插部由一个美丽的曲调演变成一连串华丽的音流。第二个插部以主部主题的进一步发展为主,与第一个插部形成情绪对比。再现部音乐充满了阳光和力量,似乎将一切忧郁抛之脑后。曲末有一个尾声,在很弱的力度中静静地结束。
尽管创作于贝多芬青年时期,这首浪漫曲却充满了内在的心声,情感的表达被刻画地绘声绘色, 矛盾的心理时刻不时在乐曲中出现。彼时贝多芬初到维也纳不久,创作事业正处在刚刚起步阶段,而耳疾的症状开始出现初步的症状,他感到不能轻易掌握自己的命运。这首浪漫曲充分反映了贝多芬这个时期的一种彷徨但又对生活充满期望的矛盾心理。
(贝多芬F大调小提琴浪漫曲)
(作者:蔡茂生,旅居意大利,长期从事对西方古典音乐的赏析、评论和普及工作,对大师名曲颇有造诣。)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