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观影·23】如何评价《繁花》这部剧?

【观影·23】如何评价《繁花》这部剧?

电视剧

后台一直有留言问:啥时候评评《繁花》?

其实我是1月9号大结局一放完,就追完了。但因为各种事情耽搁,直到现在才想着有空来写几句。

关于这部电视剧的各种点评现在已经非常多了,所以我放到现在写,也不算是凑热闹,只是确实想表达一下自己的一些感受而已。

既然是【观影】栏目,那么我们就只聊剧,不谈书(和书也没什么大关系)。以及,看剧是一件主观的事,以下的都是我自己的个人观点。

(以下文章含剧透)



1、“爽剧”

从第一集开始,就觉得这是一部又像王家卫又不像王家卫的作品。

说像,当然是指那些光影,角度,表现形式,都是熟悉的配方,这些无需多言。说不像,一是因为这部剧的节奏明显要比以往我们熟悉的王家卫风格要明快不少,二就是整个“路数”好像完全变了。

一开场纸醉金迷的场面,让人想起《了不起的盖茨比》;呼啸而来撞飞宝总的出租车,以及开始猜测到底凶手到底是谁,又让人怀疑自己在看《无证之罪》;往下看,游泳池边的麒麟会出场,让人觉得是在拍《上海滩》;等到强总代表深圳帮入场,指挥一帮红马甲开始“宝瀛大战”,仿佛又让人回到了方展博的《大时代》岁月……

这些电影或电视剧,都在我看《繁花》的时候时不时在脑海中飘过,我试着总结一下,发现让我觉得最有似曾相识感觉的,是一部美剧,叫《亿万》(Billions)——那是一部记录一个华尔街金融大亨阿克塞尔罗德和检察官罗兹之间斗争的剧。

那部剧虽然表面上讲的是“猫捉老鼠”的游戏,但花了大量或明或暗的手笔表现男主阿克塞尔罗德各种挥金如土的潇洒场面,以及他们那个圈子的奢华生活(《继承之战》在这一点上也有类似),还有,就是双方之间的斗智斗勇,男主经历一个个有惊无险的挑战和危险,但最终都化险为夷。

《亿万》其实就是一部大爽剧,但台词文本写得相当扎实
在这一点上,《繁花》就有点像贫穷版的《亿万》。虽然宝总在剧里动辄30万欠债潇洒一签,50万保单抽屉一藏,但比起《亿万》里华尔街动辄千万乃至上亿美元的博弈,还是小巫见大巫的。但这丝毫不影响观众觉得很“爽”。

从这个意义上说,《繁花》其实就是一部“爽剧”——我觉得“爽剧”在这里并不是一个贬义词。你要让观众觉得这是一部“爽剧”,门槛是不低的。在这一点上,我觉得《繁花》做得相当不错,很多地方“埋扣子”和“抖包袱”的技巧相当老练,让人想好只看一集,结果再看一集,又看一集,还看一集。

这是一种什么感觉呢?就是觉得这个叫王家卫的主厨,原来以为他就只会做点高冷的所谓米其林三星的那种盘子抹一道印子中间放一坨小花管看不管饱的菜,没想到他厨师高帽一扔,油腻围裙一戴,香烟一叼炒锅一抄,也能给你炒出一锅色香味俱全的鱼香肉丝回锅肉银鱼跑蛋肉丝炒面还多放了黄豆芽。

当然,一部爽剧光靠导演没用,还要靠演员。

2、“杰克苏”

至少在看前半部分的时候,我是有点不以为然的——这不就是“杰克苏”吗?

这里稍微解释一下,“杰克苏”,也叫“汤姆苏”,指的是一部小说或一部剧里的男主,性格好,人缘好,干工作事事能成,打麻将盘盘自摸。就算遭遇到挫折,那也是为了能引起女性的怜悯,换得她们的帮助。从御姐到萌妹,反正只要是女性,都是喜欢他的。

再想想,是不是就是宝总?

真要好好干估计能在东京银座开二十家连锁店的玲子也好,在人民广场面对十万群众讲话也不用话筒的汪小姐也好,活到八十岁脸上也不会有皱纹的李李也好(因为她从来不笑),哪一个不对宝总吃死爱死?

就连一脸凶相敢对范志毅吆五喝六的卢美琳,在面对宝总的时候也会低眉顺眼柔声先说上一句:“宝总开玩笑了……”一记耳光扇上去后,也会在风中默默含泪,欲辩已忘言。

所以一开始有人说:这不就是让男人看了觉得爽吗?我倒也是不反对的。

但往后看,就不一样了。

三位女主,随着剧情的发展,一个个的形象开始变得丰满和立体起来。

相比之下,李李在三位女主里相对最“悬浮”,可能也是因为王导的要求,辛芷蕾这个角色我个人感觉还是有些略“端”了,但这并不妨碍她在剧中是一个有故事,有追求,有美好回忆,也有最终失落的女性。

李李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幕镜头,是在楼梯拐角。宝总说重新认识下,自我介绍叫“阿宝”——那一刻,李李真的应该是“破防”了。但当她转身像钢铁侠那样打开面罩准备迎接新生活的时候,看到的却是宝总一副宝相庄严的面孔——也就那么电光火石的一瞬间,她又穿回了盔甲,把到嘴边的“陈珍”给咽了回去,一声淡淡却含着一丝嗔怨的“李李”,然后转身而去。

这幕镜头其实很短,但给人的触动很深。

汪小姐在三个女主里,应该是最讨人喜欢的,因为她承接了更多普通人的自我投射。

有人说汪小姐太“喳吧”(沪语里就是叽叽喳喳很吵闹的意思),不能代表上海女性。我倒觉得,你说上海女性就是这样的,我是不认同的,但我相信每个上海人的记忆里,身边应该都会有这么一两个“小喳吧”——很生活,很接地气。

关于汪小姐什么独立啊,自强啊,勇敢啊,网上已经讨论很多了,这里我就不多说了。汪小姐在剧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她和范志毅告别的那段:

“虹口小汪,你给我记牢!别给我坍招势!(丢脸)”

“谢谢!”

范志毅据说不光演的时候眼眶里有泪,回看的时候也哭了——我严重怀疑他演的时候很可能是想起了国足。

这段戏其实很短,但我却觉得有足够的张力。相比之下,我觉得要比后来汪小姐和范总的告别要好,后者有些强行制造感动的意思,还要配一首《再回首》。

在三个女主里,我一开始是不太喜欢马伊琍的玲子这个角色的。但看到最后,最让我触动的就是她。

一开始的玲子,应该确实挺难讨人喜欢的,不少人可能还会有些忿忿不平:不就是在东京帮宝总指了条路吗?也没什么特别大的贡献,后面精明得一塌糊涂,吃拿卡要,真的是拿宝总当冲头吃大户了?

但随着剧情的深入,至少三段剧情,让玲子的形象一下子立起来了。

一段是她一直说自己不会记账,让人觉得“夜东京”从头到尾就是一笔糊涂账,是个无底洞,让宝总不断往里面填钱。但当她告别宝总后,交出的却是一大盒子记得详详细细明明白白的账簿,以及那张50万元的支票。这里面的潜台词很清楚——“夜东京”的每一笔开销,都白纸黑字,我玲子绝没有多要过你宝总什么钱。

另一段,是玲子和菱红告别的那一段——我万万没想到,一部《繁花》,一段两个女人告别的戏,居然差点把我看哭了。

玲子的那一句:“等歇,别动,等我”,以及菱红最后那句千言万语汇成两个字的“谢谢”,真是超越多少装腔作势想要体现兄弟江湖情的类古惑仔片。这个片段我不多点评,我相信眼眶一热的绝不止我一个人,大家都有同感。

第三段,是在最后,就玲子的那句话:

“大家都在说,宝总做得好,是借了我的运道。我是不相信的。但是我一直不走,是我生怕万一是真的呢?”

好一句“我生怕万一是真的呢?”真的是一语抵千言,把她和宝总的恩怨情仇都像过电影一般,只用一秒钟就在观众脑海里过了一遍。

在我看来,虽然意思不同,但那种给人心头瞬间的震慑感,真的抵得上金庸老先生在《白马啸西风》中借李云秀说的那句话:

“那些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欢。”

在三个女主的映衬下,我个人觉得宝总这个角色就显得有些苍白了。

你仔细想想,宝总这个人,除了对“十三路之花”有过一段压抑的感情之外,有过什么真情实感吗?对于女性,帮忙是到位的(有时甚至帮得莫名其妙),感情是没有的,他只负责赢得一场场博弈,从胜利走向胜利,在黄河路上留下宝总的传说。

从这个意义上说,宝总其实有点像后期的郭靖了:被抬上了神坛,只要负责“侠之大者”就行,不需要沾上任何人间烟火。

不过倒过来想想,还好是胡歌演的宝总。

胡歌有种特有的机灵劲儿和分寸感,各种尺度拿捏得还是很到位的,有些稍微豁一点点边就会很尬很装的场景,他几句上海话,抬抬下巴,抖抖肩,自我解嘲一般笑一个,又拉回轨道了。

如果演宝总的是某位总喜欢在镜头前邪魅一笑恨不得直接张口对观众说“我帅吧快说我很帅我就是很帅”的男演员,或者是那个生活在想象空间里的东八区先生,那会是怎样一副场景?

不敢想,根本不敢想。

3、配角

说完主角,聊聊配角。

90岁的游本昌出演“爷叔”,在剧中是个定海神针般的人物。有网友晒出他年轻时和胡歌的对比照片,真的还是有点神似的。

也难怪,剧中一开始,当他看到按照自己要求“全副武装”起来的阿宝,眼眶含泪,感慨万千——那真的应该是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模样。

其实在一群说上海话的演员中,游本昌的沪语绝算不上标准,有不少读错的音,一开始我觉得是一个遗憾,但后来觉得其实是自然。这不仅仅因为剧情有交代“爷叔”是宁波过来的,更重要的是,那个时代的上海,其实就是各种方言交汇的时代,谁也很难说,正宗的上海话究竟是什么样的——关于方言,留到后面说。

饰演范总的董勇,我对他最深刻的印象是《北平无战事》中的那个曾可达,那是一个水准并不亚于倪大红、焦晃、祖峰这些人的角色。没想到演《繁花》中那么接地气的范老板,基本上也不违和——那个镜头一转换后的一句“安妮~~~”,或可成为他一生演艺生涯的代表镜头之一。

我觉得围绕在“夜东京”周围的三个主要配角,表现都是可圈可点,他们呈现出的一组群像也是最鲜活的。

扮演葛老师的“阿庆”本来就是上海滑稽戏的演员,在整个剧里表演得最松弛,最自然;扮演菱红的PAPI酱做短视频出身,脚本写作能力和镜头表现力本来在圈内就鹤立鸡群;陈龙扮演的“陶陶”不算是最出彩的一个,但水平肯定是在线的。

三个人的高光时刻是在“夜东京”翻脸得罪玲子,以及合计撑也要撑到玲子回来,那两个场面都堪称经典。

与“进贤路三邻居”相对的是“黄河路三姐妹”,相比较之下,她们的戏份较少,但也算很努力了。红鹭的那位领班,妆容颇有点往奥黛丽·赫本上靠了。

两个镜头不多的流氓,给我印象很深刻:杨浦小六子,还有杜红根。

小六子一出场,那架势,那气场,一看就是当年在翔殷电影院游戏机房里“拗分”起家的,不能说和流氓非常像,只能说是流氓本人了;至于杜红根的腔调,又比小六子更胜一筹,撕菜单那场虽然有点故弄玄虚,但气势还是很足的。我看过“阿德哥”毛猛达后来的一段采访,说原来王家卫是邀请他扮演“杜红根”这个角色的,他因为档期冲突很遗憾,但后来一看“杜红根”的表演,也是表示非常佩服。

唯一感到有点可惜的是,范志毅大闹金美琳的那次,杜红根为啥不在场?如果这两个人同时出现,钉头碰铁头,不要太精彩。

说起范志毅,各种花絮和片段在网上也很多了。我以前跑体育的,采访过很多次范志毅,也私下吃过几次饭,我只能说,王导真会挑演员。“范师傅”这个角色,非范志毅莫属,只不过要关照范志毅演的时候不是要发挥一点,而是要收敛点。

老范在球场上踢球真刀真枪,从来不演,但走下球场,真的是有表演天赋的,各种情绪和表情都拿捏的很到位。只是我估计他难受还是有点难受的,毕竟上海人在市井俚语中习惯讲的那两个词不准说出口,估计说起台词来就像吃菜不放盐,多少还是有些寡淡的。

哦,说起配角,还有最神秘的“芳妹”——全剧好像就出现过一次侧脸,其他全是后脑壳。一直在暗处的麒麟会都在游泳池边露了几张正脸,她比麒麟会的大佬们都还要有腔调。

还有,一部《繁花》,一下子让我知道了不少演员原来是上海人:唐嫣,郑恺,陈龙,戴军……

其实是不是上海长大的人,几句上海话就很容易听得出,但这部剧里唯一一个让我“听走耳”的是“蔡司令”——我查了下演员张建亚,是出生于福建福田的,只是在上影厂工作过(包括导演了《三毛从军记》)。他的一口上海话,非常地道,说他是上海土生土长的也会让人相信。

不过,还有一批上海演员这次没有入选,有点小遗憾。

4、遗憾

在网上,有网友列出了一批没能参演《繁花》的上海演员,有些我觉得也没什么遗憾,但有些觉得还是有些可惜的。

很多人说江疏影没出演非常遗憾,她尤其适合演玲子。我个人对江疏影没啥意见,只是我觉得马伊琍演得也挺好的,让我没有太大动力去想如果玲子换个人演会是怎样——当然,如果真的出演,胡江二人过去的那段往事不知道是会加分还是减分,但话题肯定会大大增加。

有人说林栋甫更适合出演“爷叔”,这个我个人不是很同意,只能说《智力大冲浪》这档节目给我们这代上海人留下的印象比较深。当然,我不是说林栋甫老师演不好这个角色,而是我可能有先入为主的印象:“爷叔”这个人物形象是有一股子劲儿的,游本昌老师表现得很好,而如果是林老师来演,可能会更内敛,更绵柔,那么“爷叔”呈现给我们的可能是另一种形象了。

其他说到的比如孙俪,倪虹洁这些演员,我觉得如果选择了他们,相信他们也能呈现出让人满意的表演,但没有选择他们,也正常——更何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安排和档期,演戏也是一种双向选择。

我个人觉得可能有点可惜的,是三位演员。

一个是徐峥。其实我也没想好徐峥最适合演《繁花》里的哪个角色(戏份要多一些的话,可能范总会比较合适),但无论是《我不是药神》还是《爱情神话》,徐峥演得出上海的那种接地气的市井气,这其实是不容易的。

一个是潘虹。她当年的那部《股疯》网上讨论已经比较多了,就不赘述了。年轻时的潘虹老师,玲子,汪小姐,李李,我觉得都能演。当然,现在可能就要选其他的角色了。

还有一个,我觉得是王传君。我并没有否定陈龙的意思,但我个人觉得,王传君其实非常适合出演“陶陶”这个角色。我也在网上听到了一些所谓的“幕后”,不管真的假的吧,反正微博这东西,怎么说呢,多看少发吧

还有些遗憾,来自剧情本身。

小的细节,比如“三羊”开卖,沪联商厦(其实就是“华联商厦”)在宝总的策划下请来了费翔(这也有真实案例可考)。但堂堂一个大明星请来唱两首歌,肯定事先媒体是要预热和宣传的,不然造势的目的就达不到了,怎么可能搞个突然袭击?

作为前媒体人,只能善意揣摩:要么就是一直得不到大牌明星的准信,直到最后一刻敲定,来赶个场子,所以来不及通知了(但那也太托大了)。更可能的是,这本身就是一个为了观影效果的“包袱”,提前抖开就没劲了。

大的逻辑方面,至少就我个人而言,我一直没搞明白:李李来上海开至真园的目的究竟是啥?是为了赚钱?是为了躲债/还债?还是为了报仇?一直是一副运筹帷幄天下尽在我掌握之中的样子,拥有能在黄河路开十条煤气管道的能量,但后来在一些所谓的“小事”面前却进退失据,乃至仓皇失措,有点说不过去。

顺带,深圳帮的强哥,猛龙过江,挥斥方遒,永远一副需要多吃点益生菌的面孔,但最后似乎却是因为一些个人恩怨失去了理智?明明可以大家一起发财,却死卯着宝总不放,最终离开了玲子的厨房,一头钻进了班房。

当然,我一开始就提到,这是部“爽剧”,“爽剧不推”——不能细细去推算——一推就不爽了。

好看,是最主要的。

5、方言

这部剧好看的一个原因,我觉得还是有了沪语版。

我看到网上有一些评论说,看部国产剧居然还要看字幕,算什么意思?

我觉得不是这样的。

首先,这部剧是有普通话版的,完全可以看普通话版。但作为我个人建议来说,即便你不是上海人,听不懂上海话,也最好是看沪语版——我的很多北方朋友都听不懂上海话,但看了沪语版都觉得非常过瘾。

为什么?因为这是一部以一个地方为时代背景,展现这个地方人和事的电视剧,那么用这个地方的方言来表现,其实是最接地气,最活灵活现的。事实上,这部剧里确实就有很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绪、表达以及各种细节,真的只有上海话才能体现出来。

比如这句台词,玲子上海话说的是,“一副耳环哪能了啦?!”上海话里质疑和反问并带有委屈的情绪,远胜于“怎么了?”
这背后没有任何歧视或折腾的意思,也绝非只有上海话才有这样的专利——TVB的很多剧,普通话配音固然很出彩,但可能粤语才能更传神,包括周星驰的很多电影。

试想,如果像《无名之辈》或《宇宙探索编辑部》这样的电影,如果里面都是字正腔圆的普通话而不是具有特色的四川方言,那味道真的是要大打折扣的。

所以,就我个人而言,虽然我觉得方言的消亡可能是大势所趋,但我非常支持能有多一些方言电影和电视剧出现的。

6、那个年代的上海

前段时间,“得到”的CEO脱不花在和我聊,说想叫着我和同样是上海人的张泉灵老师一起做场直播,聊聊《繁花》,聊聊黄河路,聊聊上海。

说实话,我是有点惶恐的。

因为其实我没有经历过黄河路的那个时代。

上海黄河路的鼎盛时期是在90年代的前半阶段,那还是我从小学读到初中的阶段,断然没有去接触那纸醉金迷世界的机会。到我大学实习的时候,报社倒离黄河路很近,也偶尔会在写完稿之后和同事朋友们去黄河路吃顿夜宵——之所以用“偶尔”,因为2000年后,黄河路早已不复昔日辉煌了。

其实不光是我,生活在那个年代的大多数上海人,也不会有黄河路那样的生活记忆——一顿饭上千乃至大几千,那不是普通上海人的生活。

我曾经在《爱情神话》的影评里写过这样一段话:

“长期以来,其实一直存在两个上海。

一个上海,当然就是一些新闻里或很多电影里的上海,外滩,东方明珠,陆家嘴,高楼大厦,流光溢彩,国际化的大都市。而另一个上海,其实和很多城市一样,老公房,旧里弄,亭子间,家长里短,买汰烧煮,市民化的小城市。

两个上海并不矛盾,同时存在,就看你能看到哪一面,想看哪一面。”

(详见【观影·17】成年人的世界,哪有什么神话

更何况,90年代初期的上海,其实刚刚开始迈出高速发展的脚步。我在请回答1991里写过这样一段话:

“再把目光缩小一些,放到上海,这个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

1991年,美国《财富》杂志副总编小理查德·科克伦来到了上海,说了自己的印象:

“只有一家接待外国人的饭店,只有大约100辆汽车,而且没有一栋摩天大楼。”

而另一个刚刚从东京来到上海的美国人的言论似乎更有些扎心:

“看上去日本结束二战已经50年了,可是上海好像是昨天才结束战争。”

1990年代的上海南京路,那时候还没有改成步行街
但是,你又不能说,《繁花》里的那条黄河路是不存在的。

因为一个国家也好,一个城市也好,不可能都只有一面,而黄河路就是当时上海诸多侧面中的一个——在股市初期疯狂的时代背景中,在王家卫导演的手笔之下,这个侧面被装上了更多耀眼的霓虹灯,以及被涂上了一层让人目眩的金黄色。

但为什么那么多人,尤其上海人还是喜欢看这部剧?

我个人觉得,从上海人的角度来说,这部剧吸引他们的并非是黄河路上的一掷千金,纸醉金迷,而是那些通过熟悉的上海话展现出来的、深深烙印在一代人脑海中的时代记忆:

南京东路,股票认购证,大哥大,亮丝POLO衫,海关大楼,泡饭,油条,亭子间,小阁楼,老虎窗,把旗子伸出车窗的售票员,起步价14块4的桑塔纳出租车(其实当时上海还有10块8起步的夏利出租车,但宝总这些人从来不叫,这倒也挺真实的)……

那些记忆未必全都是美好的,但是却是自己一步一步走来的脚印,尤其是在沪语环境下回看,肯定会让人感慨万千。

还有一个重要的点——放到更大的层面来看——其实和喜欢看这部剧的全国观众是一样的:

这部剧背后透出了当年的那股子精气神——就像时不时出现的那座在建的东方明珠电视塔,每时每刻,都在一节一节地努力向上生长。

大家都相信,未来一定比现在要好,要好得多。这种信念,这种精气神不仅仅是在上海,从沈阳到深圳,从青岛到成都,全国各地其实都在生长,只不过上海当时作为一个相对典型的标本,被展现了出来。

时代的进程催生个人的奋斗,个人的奋斗推动时代的进程。

《繁花》绝非一部完美的神剧,但它也给一个时代留下了一个注脚。

如果能勾起一段回忆,记住一个注脚,我觉得,够了。


(全文完)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晓芸的情伤看《繁花》,学投资!如何成为"宝总"?横店下雪就有爆剧?「甄嬛传」、「步步惊心」后 网友看好这部剧…《繁花》胡歌这页PPT太牛了,征服黄河路!看《繁花》,学投资!基金公司"划重点":如何成为"宝总"?看了《繁花》大结局,我才知道高手是如何拿捏人性的聊点科学——寻找生命的痕迹(3):在路上《繁花》后不再剧荒,这部双男主冷峻悬疑剧,就靠它续命了!39、长篇民国小说《永泰里》第九章 欢迎“友”军(1)《繁花》,让一些上海人体验恐怖谷效应《繁花》金宇澄:年轻人怎么看待上海,都合理从《繁花》再看大剧营销:品牌如何和高品质内容强强联手?《繁花》这个细节,没人拍得过王家卫?《繁花》,灵吗?王家卫《繁花》这25句台词文案,你越早知道,越能混好成年人的世界名利场||《繁花》里宝总的原型是他?聊聊九十年代金粉银沙的上海滩旧事为何《繁花》受官媒力推?《经济学人》这个解释耐人寻味!《繁花》爆火:抢了胡歌风头的上海滩“老法师”,竟然是他?热度仅次于《繁花》,前作评分高达8.8,这部热播剧广告越来越少,咋回事?​《繁花》的废与立,王家卫与金宇澄的「响」与「不响」还原比《繁花》更繁华的上海商业,繁花经济未来走向何方?8.4分太低了!二刷《繁花》,才读懂这部华语“天花板”!《繁花》的启示:如何在纳斯达克资本市场上演创业传奇在上海,认识了一个比王家卫《繁花》里还要有味道的女人!营销周报|借势《繁花》,美团打造「繁花美食」;饿了么「班味」小票大搞「互联网黑话文学」上海人的敢穿、爱赶时髦,被《繁花》看透了杰马尼《繁花》的绝妙台词和语录,道尽人生真相《繁花》透露出的教育观:如何让自己的孩子成为汪小姐和宝总愁人,让我苦思冥想的一个问题《繁花》原著作者金宇澄|人物的丰富性在于滋味,要“上知绸缎,下知葱蒜”辛芷蕾:拍了《繁花》,我才意识到自己绝美一部剧带火上海美食!《繁花》火出圈,都是老上海人记忆里的味道...关于《繁花》的这段英文介绍,信息量很大渡十娘|《繁花》效應——一個滬籍港商回憶當年的外灘27號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