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繁花」我悟了:唯有热爱,方得始终
妈妈说我“看完「繁花」胖三斤”。还真是,头一回有一个剧能让我一看一个流口水,全是童年的味道,谁顶得住啊!最近排骨年糕,糍饭,定胜糕,可乐,还有浓油赤酱本帮菜......我是轮流炫。
尤其是汪小姐这个糍饭演得好,啃一口,捏几下,捏完再啃,绝对是复刻了我自己。小时候觉得把糍饭团捏得结结实实很有快感,可是你不知道那个糍饭到底有多大,根本吃不完。我把没吃完的藏进书包,课间的时候拿出来偷偷啃两口,发现好多同学一下课都在捏糍饭……
她喜欢吃的排骨年糕也是我的最爱。
小时候的周末经常和家人一起享受“早茶”时间,我们是「鲜得来」的常客,排骨年糕当然是必点,我吃排骨,我妈吃年糕,我喜欢把排骨裹上满满的酱汁,一大早就能大口吃肉饱餐一顿,超满足的。
还有范厂长的盐水棒冰和冰砖,都在精准拿捏我。小时候一到暑假我最向往的就是去外婆家,因为那里有一冰箱的砖任我狂炫。八九十年代有哪个上海小孩没有沉迷过冰砖兑可乐?那可真的是多巴胺顶峰了。
仔细想想,这些童年的味道直到现在我还是喜欢吃,而且总是靠着对这些美味的流连让我觉得生活非常美好,这也许就应了“热爱美食的人不会过得差”吧。
不光好吃的,「繁花」里好多场景都很还原,分分钟能勾起我的回忆。比如玲子住的那个石库门老弄堂,一看就仿佛闻到了隔壁邻居灶披间里飘出的饭菜香。
小时候,外婆家住在淮海路的弄堂里,现在早已变成热闹的商业街,但我还记得四通八达的弄堂深处形形色色的人,还有不少租客,有的西装笔挺,有的神秘莫测,谁知道哪一个进进出出的人可能就是“宝总”或他的朋友。
那时候邻里之间熟得像一家人,小朋友们喜欢凑到一起看电视,各自带来家里的点心和零食。天热的时候,我搬个凳子在门口写作业,谁路过都要夸我几句,有好吃的也会分我一点。
弄堂口更热闹,我记得左边一家烟纸店,老板和景秀一样,总是笑眯眯的。只不过他不是“情报站”,但送过很多小礼物给我,泡泡糖,贴纸,玻璃弹珠,我都存了一抽屉来自烟纸店的“盲盒”。
弄堂边还有家服装商店,店里有一股特有的织品香味,也是我最喜欢去玩的地方。80年代的时候那家商店收银台用的还是宇宙最强钢丝绳,营业员把小票和钞票装进小包,挂到绳子上,嗖一下划过滑到收银台,我觉得很神秘炫酷。
那个收银台在一个小阁楼上,旁边的老虎窗正巧对着外婆家的二楼,营业员阿姨特别喜欢我,我还记得自己在那个收银台里一边听收音机一边喝可乐,我喜欢看楼下马路上的车水马龙,人一年比一年多,小汽车也越来越多,每一天都好像有很多新鲜事要发生。
要说新鲜事,南京路算得上是当年的潮流集散地了。一边逛南京路一边“打卡”又新又潮的广告牌。到现在我还记得南京路上一整排的百事可乐广告,成了我们当时很耀眼的拍照背景板。
初中时老师让写作文观察街道和人群,同学们就一起在南京路上喝百事,看熙熙攘攘的人群,到商场里看看稀奇的进口货,在食品商店里买好吃的点心,等待晚上霓虹灯全部亮起来,一整天的快乐记忆犹新。
那时候不知道“三羊牌”也不知道宝总,但是知道南京路有好多我们从没见过的东西,总是让人充满期待。
90年代初很多人像「繁花」里讲的一样,总有一股劲儿。我爸和汪小姐差不多,本来在一家“国营企业”上班,在改革开放初期自己开始创业,可以说是很飒了,什么“只身勇闯广交会”、“语言不通做外贸”,都是那几年“外贸人”做过的了不起的事。
就像「繁花」里说的那样,90年代机会很多,日新月异,就看谁是有准备的人。汪小姐跟时间赛跑抢订单的故事很飒,有种“只要开始就没法停下来”的干劲,想想父母那一代当年不就是这样吗,在大城里抓机遇,一旦抓住,就停不下来,有多少坎都要淌平。
那时候我妈也没闲着,一边上班一边带娃一边读书,考出了会计师资格证,印象中她每周有好几个晚上都骑着自行车出去上课,刮风下雨都拦不住她。我记得当时外婆经常说妈妈是“头皮翘”,就是偏要学出个样子来的意思,有点傲娇,有点为了争口气。我还记得好多次我睡前看到她还在看书,早上起来看到她还在看书,跟个神仙一样。
现在看看当年的我妈,风华正茂,年轻好强,和玲子、汪小姐、李李差不多,都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么,都不放弃每次机会,都有种“不到黄河心不死”的范儿。
《繁花》里景秀对汪小姐说:“黄河路就像一个汽水瓶,你不开它不响,但你只要拿起子轻轻一撬,它马上就喷出来。”这句话说得太精准了,岂止黄河路,当时整个上海就透露着一股劲儿,好像每个人虽然都在一个小小的空间里,但力道很大,就等着瓶盖一开。
这应该就是那个时代的上海人——过着“汽水瓶式人生”,看起来闷声不响,实际上都在蓄势待发,只要抓到一个“开盖”的机会,一定会向上冲,而且充满力量。
一开就响的汽水瓶,好像就是我的父母那一代,是「繁花」里的每一个人,也是这么多年来上海这座城市一直存在的一种精神。现在,已经长大的我们好像也和父辈差不多,不想错过每一个机会,我也在30多岁再创业、再读书,总觉得还有很多事可以去追,也过上了这种蓄势待发、时刻向上的“汽水瓶式人生”。
《繁花》里处处可见的百事可乐,还真是一路陪伴,完整复刻了我们成长印记的那个汽水瓶。
三十多年的记忆里,不管是家庭聚会,朋友聚餐,大大小小的纪念日,餐桌上都会有百事可乐。
我中考那年,为了庆祝我进入心仪的学校,亲戚朋友都来家里吃饭,他们都知道我喜欢可乐,结果每个人都带了几箱玻璃瓶的百事可乐过来。那场景,至今回忆起来就满心喜悦,一看到百事可乐就感觉有好事发生。
就像《繁花》里汪小姐创业首单大功告成的时候,陶陶把“三羊”卖爆的时候,玲子低调奢华的餐厅开业的时候,也总有百事可乐的陪伴。
它就像我们这一代人为自己的成长留下的某种具象的仪式,一看到它就莫名地快乐起来,仿佛我们的热爱又有了坚持的动力。
其实每一代年轻人成长都有一种“汽水瓶式”的热爱和坚持,有机遇抓住机遇,没有机遇创造机遇,只要瓶盖一打开,我们就会努力奋斗,积极向前。热爱才是我们坚持的动力。
看完「繁花」才发现,我们真正热爱的东西,小到一顿饭,一瓶汽水,大到一份工作或为其拼尽全力的事业,是可以让我们一生念念不忘的。
这么多年无论是城市变迁还是自己的成长,在上海这座城市生活始终没忘的仍是“坚持热爱”。生活多变,未来难测,唯有热爱,方得始终。
十三姐
魔都高影响力KOL
公众号「格十三」「十三姐夫」「十三姐的下午茶」
著有《了不起的中年妇女》《了不起的中国妈妈》
微博@格十三
视频号「格十三」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