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已经成了华为手机的一大标签。那华为最新发布的 Mate 50 Pro,影像体验如何?我们拍了数千张照片,对比小米 12S Ultra 和 iPhone 13 Pro Max,得到了答案。//以下为视频文案整理,更多样张对比,请在视频中查看:相隔 684 天,华为 Mate 系列再度更新。除了欣赏它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我也很好奇,它又带来了什么黑科技。上期,我们体验了北斗卫星紧急通信(视频见文末)。这个功能很酷,但你可能一辈子都用不到一次。
那么这期,我们来重点聊聊你每天都会用到的——影像。
首先,Mate 50 pro 的摄像模组在辨识度拉满的同时,还让人很亲切,因为……四筒是自己人。
仔细看,其中一支镜头还会眨眼,这不是黑魔法,而是一个并不新鲜的黑科技——可变光圈。为什么说它不新鲜呢?因为这项技术,在几年前的三星 S9、OPPO R17 Pro 上,就已经出现过。只不过,彼时的可变光圈只有两档可调,可玩性不高,没有激起什么水花。Mate 50 Pro 的黑科技在于,在相似的空间里放置了 6 片扇叶,实现了 F1.4-F4 的 10 档手动切换。这显然更考验结构设计能力。在手机硬件同质化越来越强的今天,可变光圈的意义首先是拉开卖点。但如果说它只是噱头,那就太过武断了。了解摄影的朋友知道,光圈就像是镜头的窗帘,决定着镜头的通光量,改变画面的明暗。并且,它还影响着景深,也就是背景的虚化程度。光圈越大,虚化越强。但弊端是,边缘的画质会有所降低。所以,摄影是个取舍的艺术。成熟的摄影师可以凭经验和直觉,快速决定某个场景下的光圈值。在 Mate 50 Pro 的专业模式里,你也可以快速调节。比如暗光场景下,把光圈开大,让画面更明亮。拍摄书本时,使用小光圈,确保边缘画质清晰。确实,对于主打便捷的手机摄影来说,简单易用才是王道。所以 Mate 50 Pro 在自动模式下,算法会根据拍摄场景自动调节光圈,平衡画面的明暗,以及边缘的画质。实际上,Mate 50 Pro 影像上最大的看点,并非可变光圈,而是——埃克斯美鸡(XMAGE)就是相机水印上,最后的这五个字母。华为 Mate 50 系列,是第一款全链路采用 XMAGE 规格打造的产品。也第一次让我摸清,华为在七月份公布的 XMAGE 品牌究竟是啥。根据发布会所讲,它包含三个板块,技术创新、影像风格,以及拍摄体验。技术创新太硬,拍摄体验太虚。我们消费者能够最直观感受到的,就是影像风格。而影像风格,也在这个夏天,随着小米和徕卡的合作,成为手机圈最热的词。风格,作为超脱于硬件之上,艺术与人文交织的表达,往往凝聚着一个品牌多年来,对影像的思考。同样,视频中有多张华为 Mate 50 Pro 与小米 12S Ultra 的样张对比,请在视频中对比查看。小米重写意,认为通过倾向性较强的色彩,可以更好地表达情绪。而华为则重写实,希望尽可能还原现场的一切,真实自有万钧之力。两种理解没有高下之分,毕竟艺术要求主观性,艺术可以说谎,艺术要给人以审美乐趣。此前我们采访华为终端 BG COO 何刚的时候,他用四个词,解释了 XMAGE 影像风格:真实、温暖、锐利、高画质。为了强化真实感,Mate 50 Pro 的相册还用上了 HDR 显示,照片里的高光,显示亮度会比 UI 界面更高,有种呼之欲出的感觉。所以在我看来,Mate 50 Pro 影像。在寒气蔓延的大环境下,这种风格或多或少能让人有些慰藉。
无论使用什么机器,摄影始终是一个有着两个方向的动作,向前和向后。上面说的影像风格,是向后的艺术表达。而拍摄体验,则是向前的主观感受。正如电影大师维姆·文德斯所说,摄影最持久的胜利,一直是它有能力在卑微、空洞、衰朽的事物中发现美。
希望你无论用着什么器材,也无论器材是何种影像风格,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美好的事物。
点击「在看」
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