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对谈“神奇校长”詹大年:“不少学生讲过,毕业出去要杀了我!”

对谈“神奇校长”詹大年:“不少学生讲过,毕业出去要杀了我!”

教育


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莫飞朗读音频

音乐:Ernesto Cortazar-Foolish Heart+Autumn Rose  

歌曲:The National-About Today


孩子上学,如同受难?


讽刺吗?


写这篇文章的我,从小是传统评价标准定义的好学生,听话守纪,成绩优异,但却无比害怕上学。


印象里,几乎没有一个上学的早晨,心里不是充满紧张和恐惧的。


因为学校就意味着严格的约束,无尽的作业、考试、排名,以及但凡有一点差错就将面临的批评、惩罚乃至“公开处刑”。


小时候,似乎我所有的精力都用于“自保”了,拼命做一个好学生以自保。


长大后我在想,作为好学生尚且如此,那么“差生”们又经历了什么?


我在所就读的学校,亲眼见过老师把作业没完成的女生揪着头发拖出座位,连人带桌扔出教室;


亲眼见过男生因考试错了一道填空题被罚站一中午,不准吃饭;


亲眼见过班主任在讲台上批作业,批一本丢一本,一边丢一边骂,全班孩子趴在地上捡……


这些画面,成为终生的噩梦。


30多岁时说起这些事,我出身农村的朋友听了万分惊讶:“我以为就我们小地方这样,你们大城市不一样……”


我们苦涩地发现,原来一个样。


我不知道基于单一评价标准和严苛管理的教育,让多少孩子成了满心伤痕、成年以后回想起来还是瑟瑟发抖的人。


其实那可能算不上教育,只是接连发生、持续十几年的恐吓。


带着切身体会和关于教育的诘问,我从网上联系了一位从教41年的资深校长,他叫詹大年。


詹大年|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为什么那么多的孩子上学都像受难?詹大年直言不讳:

在以应试成绩为核心评价标准的教育大环境中,太多学校都在靠“择优生,赶差生”求生存、求利益、求荣誉。


表面上说“一切为了学生”,其实根本没有将孩子放在教育的主体地位上。


教育成了制造,孩子成了工具。


这样的真相,未必没人发现,只是鲜少有人捅破,更鲜少有人敢于放弃既得利益做出变革。


詹大年有胆。


此人18岁师范毕业当老师,26岁当校长,38岁放弃编制和稳定收入“出走”,身上连充足的路费都没带,却立誓去做“没有恐惧的教育”。


2011年8月,他在昆明以东50多公里的宜良县,创办了专门接收不适应传统教育的“问题孩子”的学校——丑小鸭中学。


这个校名的寓意,明眼人一看便知:丑小鸭是被误解的白天鹅,在詹大年眼中,“问题孩子”就是被误解的白天鹅。


詹大年坚信,孩子们“早恋”、网瘾、厌学、逆反,一身毛病,却不是天生坏种,只是过去在学校和家庭遭受了太多伤害。他说:

如何对待“问题孩子”,检验着教育者的良心——良心好的,看到“问题孩子”心疼,良心坏的,看到“问题孩子”头痛。


11年来,从丑小鸭中学走出了2000多名学生,他们无一例外,来的时候对学校、老师、家长充满敌意;也少有例外,走的时候对詹大年和丑小鸭依依不舍,念念不忘。


一年校园“春晚”,有个环节是每个孩子都可以说自己的新年愿望,没想到孩子们呼啦啦扑上来抱住詹大年:“我们最大的心愿是要校长当爹!”


詹大年又感动又高兴,后来真的在自己名片上印“问题孩子他爹”


2022年8月,我与尹建莉父母学堂的几个同事,不远千里从北京赶往宜良,就为亲眼见见这位詹大年。


身材高大,爱笑,说起啥事都直指本质又云淡风轻,整个人内在空间很宽敞、很放松,是我对他的印象。


本文作者与詹大年校长在昆明丑小鸭中学


围绕他如何看教育,如何做教育,我们进行了以下对话。



教育到底是干什么的?


学堂:

丑小鸭中学和其他学校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詹大年:

目标追求不同。


其他大部分学校,追求的是升学率。


丑小鸭中学追求的是孩子恢复正常的生命状态


学堂:

什么是正常的生命状态?


詹大年:

正常吃饭,正常睡觉,正常学习,正常交往。


学堂:

所以,来您这里的孩子,最初是连这些最基本的“正常”都做不到的?


詹大年:

的确都是人家认为“不好教”的孩子,所谓的“问题孩子”。


去年下半学期做过一次统计:家长承认孩子在医院被诊断过抑郁且服药无效的,在我们学校就占到了74%。


这些孩子不是智商情商低,也不是不努力——


抑郁恰恰是努力之后的躺平。


为什么躺平呢?因为他怎么努力都还是达不到老师家长设定的标准。


举个例子:


一对父母在一所名校工作,孩子也在这所名校上学,成绩是重点班的前十名,父母还不知足,发愁地问我:“孩子的成绩老在前十名‘徘徊’,该怎么办?”


面对要求这么高的家长,孩子能不抑郁吗?


假设这样一个孩子,为了表达抗议,在家里和妈妈发生了冲突,那么他一定会被扣上“叛逆”“不孝”的帽子。


可是我想问,一个人摔杯子,是跟杯子过不去吗?他是跟自己过不去。


孩子呈现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行为,都缘于他的情绪找不到出口,他看不到出路,你说孩子可不可怜嘛?!


学堂:

是不适宜生长的环境给孩子带来了抑郁。


詹大年:

评价孩子的标准非常单一,就是学习成绩。


这造成了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


从孩子到成人,都有目标,没方向。


学生的目标就是高考考上名校,但这个目标实现以后干什么呢?不知道。


贪官的目标就是做官做到几级,但他的人生方向是什么呢?不知道。


学堂:

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您说的“目标”和“方向”的区别?


学生只知道考清华北大,就像贪官只想着升官发财一样。


这些目标来自社会世俗价值观的渗透和父母的灌输,而不是一个人从自由探索和独立思考中得出的。


很少有人发自内心地对一件事情感兴趣,遵从兴趣和个性去想“我这辈子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要活出什么样的生命”。


詹大年:

对。


学堂:

这样的话,当他很努力地达到一个外界灌输的目标以后,就会突然不知道该干什么。


詹大年:

而且,只有目标没有方向的人,一旦目标达不到,就很容易自卑、退缩。


有方向的人却能不屈不挠。


世界上很多科学家、艺术家是有方向的。


没听说过哪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是以获得诺贝尔奖为目标,去进行科研、创作的,他们只是走在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上,功成名就都是“不小心”发生的。


目标是线段,而方向是射线。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它永远是向前的。


学堂:

我明白了为什么有那么多孩子因为考试成绩的起伏,抑郁乃至自杀。


因为他们没有一个长远的对自己生命的看法,所以特别容易为眼下到底考了95分还是98分而痛苦纠结。


教育在这件事中起了很坏的作用。


孩子们有目标、没方向,折射的是教育者认知的局限。


如果你只想培养一个有目标的人,你可以给他灌输“考100分”“上名牌大学”,但如果你想培养一个有方向的人,培养思路不是这样的。


詹大年:

对。


那种仅仅为了成绩、为了升学的教育,我认为不是教育,只是“制造”。


教育的价值是使人更加自由,更加好玩。


人为什么看书?因为看书是自由地跟书对话。


人为什么画画?因为画画是自由地表达自己。


教育到底是干什么的?


教育应该是让人在他自己的方向上自由地行走,这个行走很有力量。


“教育是让人自由地行走”


被忽视的自由意志


学堂:

您刚才讲的内容当中,浮现了一个很核心的议题:


教育到底要忽视和消灭一个人的自由意志,还是不断鼓励个体去发展他的自由意志。


给孩子规定目标——“必须学好数理化”“必须考上清华北大”“毕业以后挣大钱”,等等——是完全忽视孩子的自由意志的,只是像制造物品那样,预先设定好各项指标,然后把材料倒进模具里压。


詹大年:

这样制造出来的人,他要找好工作是为什么?就是为了多拿钱。


从这个逻辑来看,什么是好工作?钱又多又轻松的就是好工作。大家是不是都这么理解?


那么人在其中干什么呢?人不就是在拿钱吗?像个工具一样,甚至可以被工具替代,因为他不思创造也不能创造。


学堂:

这其实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孩子都觉得学习异常痛苦。


当教育沦为制造,把孩子当成达成指标的工具,孩子势必丧失学习的主体地位,沦为被动角色。


就像很多上班族,总觉得自己是被迫去打工的,所以每天上班都在算计怎么摸鱼,混到工资。


今天上学如上坟的孩子,就是明天上班如上坟的大人。


詹大年:

这就不是生活了,只是生存。


一个人在生存的路上,永远是痛苦的。


我们整个的系统设计,一直在把人往生存的路上赶,而不是让人真正地去生活、去享受创造。


学堂:

系统设计的理念,会体现到所有具体的教育场景中。


詹大年:

对,比如写作文,首要要求竟是不得少于800字。


本来写作应该是一种有感而发——我想表达自己,表达完了,舒服了,就不写了,怎么开头、怎么结尾也是我的事。


可应试作文都规定了套路,这个套路把创造的能量套死了。


为什么很多孩子不会写作文,不爱写作文?


因为他不能自由地写。


孩子没有自主发挥的空间,就不会有成就感。


学堂:

就像很多孩子不爱学习,家长抱怨“天天得我逼着他,不督促作业就不写”。


是孩子觉得学习没意思,反正一切都有标准答案,只有给出标准答案才是对的,其他答案都是错的,而错的答案,是没有分的。


你不停给孩子这样的反馈,他就会知道“原来我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没有价值”。


詹大年:

我昨天看到一个家长,用默写、抄写、背诵,把孩子一天的时间都灌满了。


我就想,默写、抄写、背诵本身能带来创造吗?


我儿子小学二年级的时候,老师叫他抄写,他把三支笔绑在一起,一次就能写三个字。


我觉得这很有意思啊,这才叫创造。


我早年还教过一个学生,英语不行,但喜欢打篮球。


我问他为什么不爱学英语?他说英语老师凶,经常罚学生抄写,错一个就要抄一本。


孩子们抄完了,老师得把作业本收上来啊,其实收上来老师也不看,就丢到床底下。


我这个学生干嘛呢,他把老师床底下人家抄过的作业本都偷出来,卖给同学。


他说“你一毛七买个新本子还要抄,现在我一毛钱卖给你一本抄好的”。


后来被老师发现了,老师就要开除他,我知道了,跟老师说:“不要开除。第一,你这个老师做的确实不对,叫孩子抄那么多干嘛呢?第二,这孩子挺有头脑的嘛。”


后来这个孩子考上了大学,在一个国有大企业做了董事长,成为中国桥梁建设中很有贡献的人。


他告诉我,他的造桥技术,可以把工程时间缩短2/3,把工程造价减掉1/3。


学堂:

听上去他在桥梁建设中的创造,和他小时候偷作业本、帮同学节约时间的效果异曲同工啊。


詹大年:

是啊。


当初,是他的语文老师生孩子,我去代课,和他认识的。


他特别喜欢我上课,两节作文课,他总是上完第一节就跟我说:“詹老师,下一节课我不想上了,想去打篮球。”


我说:“那作文怎么办?你没写嘛。”


他说:“我用嘴巴讲,现在讲给你听。”


我说:“可以呀,那你讲嘛。”


讲完他就打篮球去了。



丑小鸭中学教室内景


学堂:

我发现您当老师和别人思路很不一样。


同样一件事,老师给孩子留了很多重复性作业,孩子没有做,别的老师会很生气,责备孩子不用功,然后加倍惩罚孩子。


社会主流价值观会认为这样的老师很好,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负责,完全是学生有问题,调皮捣蛋,偷奸耍滑。


您的评价和处理方式却完全相反,认为老师在用重复性的作业浪费孩子的时间。您还支持孩子去做他感兴趣的事,不会说他旷课去打球是玩物丧志、没出息。


我想,如果按照一般老师的处理方式,这个孩子会被贴上“坏学生”“问题孩子”的标签,甚至被赶出学校。


而用您近乎“纵容”的方式处理,事实证明,孩子后来发展得很好。


为什么会有这两种完全不同的处理方式?


詹大年:

我觉得,首先分辨在教育活动中主体是谁——这个问题很重要。


如果主体是孩子,那么孩子的状态是最好的状态的时候,说明你的教育是成功的。


孩子的状态不是最好的状态,你吼他骂他,罚他抄作业,让他很痛苦,根本不想理你,那么你的教育注定失败。


所以,关注孩子这个主体的生命状态,才是最重要的。


学生为什么特别喜欢我上课?


因为我上课是不留作业的。家庭作业、假期作业,基本没有。


对“复习巩固”这个概念,我一直是怀疑的。


如果一个孩子用复习巩固的时间去玩,去获取新的信息、接触新的知识,他加工信息的思维能力就会更强,他就更能判断信息的价值,这多有意思呢!


如果成天是复习、抄写、复习、抄写,他有时间去思考、去判断吗?这不是伤害生命吗?


文学常识、生词新字,我都直接告诉学生,这些东西考试时会占十几分,如果你们想成绩好,就自己背,你不背不关我的事啊。


我从来不管他们,背就背,不背就算了。


我的学生就有时间去阅读、去写作,一学期写七八十篇甚至上百篇作文,写得停不下来。


语文,只有作文才是创造嘛!抄什么抄?浪费时间!


我自己的女儿,初中的时候语文满分120分,她经常能考过100分。


我问:“那十几分扣在哪了?”


她说:“就是文学常识啊、默写啊这些。”


我说:“这些那么简单,为什么反而扣分呢?”


她说:“就是简单才扣分嘛。”


我说:“为什么不背一下呢?”


她说:“爸爸,你知道背这些东西要花多少时间吗?有这个时间,我可以看多少本小说。”


我说:“你是对的。知道选择,知道放弃,知道做什么效率是最高的,什么是自己最需要、最喜欢的,什么才可以滋养自己。”


人不懂得滋养自己,活着没意思。


学堂:

您的视角跟一般的老师家长真不一样。


大家看到孩子竟然因为简单的抄写背诵题扣分,都会痛心疾首,把孩子痛批一顿,觉得这分丢得太冤了。


您却坚信孩子知道什么是对他最好的,鼓励他去自主选择,去取舍。


这里面最根本的不同点是,您更看重孩子的主体性和自由意志的发展。


而一般的老师家长会固执在自己的想法里,看重孩子是不是听话。


詹大年:

他们给孩子的学习生活画了框框,给孩子的生命画了框框,一旦孩子超越了框框,他们就觉得不舒服。


就像拿着画好的图纸来养花,一旦花长得不符合图纸就剪掉,如果这还不行,就把整盆花换掉,不尊重生命本来的样子。


让孩子在既定的框框里成长,能有个性化的生命吗?


所以我对女儿说:“那些抄写背诵的题目做对了,除了拿来吹牛,没有多大价值。你的选择是对的,你得到的成绩就是爸爸认为的最好的成绩。”


她牺牲了很小、很简单的东西,获得了更多、更重要的东西,这个交换太有意思了,不聪明的人是做不出来的。



詹大年与学生在课堂上


太自由,会不会没规矩?


学堂:

什么是好老师?


很多人的评价标准是,能把学生管得服服帖帖,考试成绩搞得高,课堂纪律整齐划一,就是一切都在规范当中。


大年:

这是大一统的封建意识的审美。


生命是活生生水灵灵的。


任何一个生命体的追求都是自由。


一个人,只要他不伤害他人,幸福地做自己想做的事、能做的事,多姿多彩地活着,为什么不行呢?


学堂:

可学校是个集体,集体总需要规则吧?


詹大年:

规则应该是对大家都有利,大家慢慢在生活中协商出来的东西,而不是校长在办公室自己写出来的各种规矩。


守护集体的规则,就是守护个人的利益。


你今天晚上什么时候睡觉,这本来是你自己的事,只是因为寝室里还有其他人,才需要有关于睡觉的规则。


你不想睡,躺在床上想问题、看书都可以,但你不能出声影响别人。


我们学校可能没有人知道校长的规矩是什么,类似这样的寝室公约、教室公约、食堂公约,都是孩子们自己制定,写在墙上的,而且可以修改。


还有很多不成文的约定,比如有人过生日怎么办,同学之间打架了怎么办,有人迟到了怎么办。


我们学校的孩子商量出的规则是,谁违反了公约就做几个俯卧撑,帮同学叠次被子,给大家买买奶茶、棒棒糖,或者仅仅向大家说句“对不起”就完了。


孩子们感到很轻松,而且都有种守护规则的幸福感。


校长、老师,谈规则的时候最重要的是搞清楚,规则跟孩子到底是什么关系?


规则应该是保护所有与规则相关的人的。


发挥学生的主体价值,让学生成为规则的制定者、守护者、受益者。


学堂:

在我的印象里,很多学校的规则和处罚措施是很严厉的。


例如每天早上都有值班员站在校门口记迟到,哪个孩子迟到了,会给他的班级扣分,然后大喇叭广播通报,接下来是年级组长批评班主任,班主任当着全班批评迟到的孩子,让这个孩子去教室外面罚站两小时,说不定还要请家长。


处罚都是带有公开羞辱性质的,会让孩子心里充满紧张、恐惧和羞耻,完全不像您刚才讲的,像做游戏似的。


詹大年:

这种处罚本身就在破坏规则。


一个同学迟到了,跟全班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扣全班的分呢?显然,目的就是让迟到的孩子成为众矢之的,让全班同学跟他对立。


这不明摆着是对孩子的伤害吗?


这不是挑动群众斗群众吗?


让孩子在教室外面站两个小时,有什么价值呢?


如果你的目的是让他不迟到,那你先得询问他迟到的原因啊,是不是遇到什么困难了?老师能不能帮你呢?


我第二年教书的时候,有个孩子经常迟到,还每天一到教室就睡觉,成绩很差。一些老师批评他,他更不想学习了。


我就去调查原因。


原来这个孩子爸爸妈妈都是盲人,家里六个孩子,穷得吃不上穿不上。两个哥哥分家出去单过了,他就成了老大,每天早上要煮饭、照顾弟弟妹妹,下午回去要干农活、做家务,劳动强度那么大,还吃不饱睡不饱,课堂是他唯一可以休息的地方。


我觉得孩子太可怜了,就说“有什么我能帮忙的吗”,他家里农活做不完,我就星期天带着同学去帮他做。


后来他在我的课堂上双眼就放光了,作文写得很好,现在成了企业家。


那一年我19岁。


很多人讲起怎么批评学生、怎么处罚学生,都是从教师的利益出发——你影响了我的业绩,我就要搞你,而不是站在孩子的角度,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去理解孩子。


学堂:

除了违反纪律,孩子成绩不佳,也会被公开羞辱。


老师会说你拉低了我们全班的平均分,挑动全班同学看不起他、排挤他。


这个孩子实际上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您认为这类现象普遍存在,核心原因是什么?


詹大年:

核心还是利益问题。


你是站在维护学生利益的立场,还是维护老师个人利益的立场?


为什么我们的教育会培养出很多自私的孩子?因为教育者本身处理问题的时候就是很自私的。


孩子的感知能力特别强,他在你手下的时候不敢讲你的不好,因为害怕处罚,毕业以后回忆起来,哪个老师好、哪个老师不好,心里是很清楚的。


什么是好老师?


对学生好的老师,才是好老师。


学生犯错,只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不知道错,另一种是明知故犯。


不知道错的,你平和地告诉他就好了。


明知故犯的,不可怕也不可恶,他一定是心里存着委屈,想通过犯错来表示“我也是有本事的人”,挑战一下权威,表达自己的存在。


如果孩子是明知故犯,你该做的是询问他事情的根源,帮他解开心结。否则你越处分他,他心里会越恨、越堵,一旦有爆发点就不可收拾。


我读师范学校的时候是刚恢复高考不久,班里最小的同学15岁,最大的已经30多岁了,新来的班主任是个女老师,才20多岁。


老师比学生还年轻,学生自然不服管,心里都想“你会有什么本事啊”,班里乱得一塌糊涂。


那个年代学校不许谈恋爱,有个30多岁的男同学明知故犯了,班主任不得不找他。


男同学不服气地说:“你看你20多岁,经常牵着一个3岁的孩子,一看就是你儿子嘛。你20多岁可以生孩子,那老子30多岁了为啥不能谈恋爱?”


我们班主任就很简单地说了两句话:“第一,我没有叫你不谈恋爱,是学校叫你不谈恋爱;第二,如果你现在谈恋爱结婚,你养得起老婆孩子吗?”


她说得很实在,完全是站在那个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


男同学一下子就想,“对呀,我养不起老婆孩子,谈什么呀”。


那个年代学校也不许跳舞,没想到我们班主任偷偷把男生女生都带到她宿舍楼顶上,教我们跳交谊舞。


学校知道要骂死的啊!大家开心得要命。


那时候还经常饿肚子,老师就叫我们星期天到她家去,拿出一片地来,让我们自己种红薯自己吃。


我们喜欢她喜欢得不得了。


本来我们是全校最差的一个班,半个学期就被她带成最好的一个班。


她为什么能做到?因为她是根据学生的需求去设计所有的教育的。


她对我的影响是最大的。


我的这位老师,名字叫戴国智,后来也被评为全国优秀班主任。



“对学生好的老师,才是好老师”


学堂:

我发现您讲到的好老师,有一个共通的特点,就是跟学生的关系搞得特别好。


詹大年:

好的关系,才是好的教育。


学堂:

您给丑小鸭中学写的宣传语叫“帮助不想上学的孩子”,我看了有点疑惑:


既然送到您这里的孩子都是不想上学的,就说明他们都带着对学校、老师的抵触、痛恨。


您这里也是所学校啊,孩子们怎么会愿意待下来呢?


詹大年:

这还是看你能否尊重孩子的生命主体性。


当孩子发现他的主体性会得到尊重,他的生命价值可以在这里放光的时候,他就会主动发生变化。


师生关系只是一段时间内的关系,抛开师生关系,我们就是两个平等的主体,你也是生命,我也是生命。


主动还是被动,只取决于一件事——主体就主动,客体就被动。


学堂:

就是说,在您看来,在以前的学校,孩子一直被当成客体,所以才不愿意主动上学。


詹大年:

是的。


所以我写“帮助”不想上学的孩子,而不是“改变”不想上学的孩子。


“帮助”和“改变”完全是两个概念,“帮助”的意思是,你是主体,你需要我了,我才来帮助你;而“改变”却是,我是主体,你是客体,你不行,所以我要改掉你。


教育中,我从来不用“改变”这两个字。


刚来丑小鸭的孩子抵触学校,在校园里面跑的、喊的、躺地上不起来的都有,目的无非是试探你会不会伤害他。


躺就躺嘛,只要确保孩子是安全的,我就允许他。同学也会陪着他,跟他聊天,给他送吃的。


躺几天他觉得“大家对我那么好,我一直这么躺着也不好看”,就起来了。


所有极端、叛逆的表现方式,都是为了寻找自己的存在感,当他发现他用正常的方式,存在感就很好,甚至更好,他就会选择正常的方式。


真的没有坏孩子。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说,人都有五层需求,自下而上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和爱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孩子的行为都是为了寻求需求的满足。比如:


一个孩子不愿意听课,可能只是他当时饿了,你就尊重他的需求,先让他去吃点饭嘛,不要给他上纲上线。


一个孩子闹情绪,你就问问他遇到什么了,他就会讲了。他不讲也没关系,让他休息一下,或者去哪里放松一下,他就感觉到很温暖,没有人跟他对立,他马上就会反思“我到底怎么了”。


如果你跟他对立,处罚他,他不会反思了,只会生气,认为你这个人无情,恨你。


当你把孩子当主体看,从人性的角度去理解他,你看孩子的时候脑子里先想的不是规则、道德这些东西,而是先想人有哪些基本的需求,你就会意识到:


孩子不是故意针对你、跟你对着干,他就是有一些需求没有满足,那你能帮助他就帮助他,不能帮助他就保护他嘛。



“不能帮助他,就保护他”


学堂:

您认为体恤孩子是对孩子好,可很多老师会认为批评孩子、惩罚孩子才是为孩子好。


詹大年:

那他是在催眠自己,他没有真的去看事实——他其实不是为了孩子好,他是为了自己的面子或者利益。


你承不承认孩子才是教育的主体,教育应该为孩子服务?


如果你承认这一点,那你就得看你是不是真的站在孩子的角度在考虑问题,你说你是为了孩子好,孩子怎么觉得?他能不能接受你为他好的方式?


还是你只是为了彰显你自己?


有的老师来找我炫耀,说他责骂了孩子之后,孩子马上去写了检讨,而且检讨写得很好,念的时候都哭了。


我说:“这有什么好高兴的?孩子真的想写检讨吗?他马上去写,只是因为他知道交了检讨就可以回家吃饭,此时此刻他的需求不是检讨,而是马上离开你。”


朱永新老师讲,做好老师很简单,就经常想两句话:


第一,假如我是孩子;第二,假如是我的孩子。


假如我是孩子,你今天这样对我,我愿意接受吗?


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允许你这样对待他吗?



禁不住学生骂的老师太脆弱


学堂:

丑小鸭接收的都是别的学校不愿教、教不了的学生,我想,说漂亮话容易,但真的接住这么多青春期孩子抛出来的一个个非常具体的挑战,不是那么容易的吧?


詹大年:

今年春节期间,一个20多岁的男孩回到学校看我——人长得很帅,是个汽车销售公司的经理,毕业10多年了。


他刚来读初一的时候,带领全班同学把骂我的话写在纸上,一人写一句,都签上名交给我。


他是这样写的:“詹大年,你算个男人吗?你算个人吗?你把我们关在这里,老子毕业出去以后,第一时间找个炸弹把你跟学校一起炸了!”


我看到以后感到很好笑,把纸收起来,没有找他。


他到现在都很纳闷,“詹校长为什么没有找过我,后来还把我送到了好的高中,帮助我考上大学”?


还有一个女孩子,来的时候15岁,已经跟男朋友同居了。她妈妈怕她吸毒,把她送过来的。


孩子来后第二天就写了一封长信交给我:“詹大年,你妈了个X!……”


我看到信就笑笑,个把月都没找她,见到她就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


她心想,“这个校长收到信了吗?怎么没有动静?讲也不讲、骂也不骂,我这信白写了嘛”!


她就来找我说:“詹校,把我上次写的信还给我算了。”


我说:“还给你干什么?”


她说:“我搞错了嘛。”


我说:“你没错。


第一,你写信的时候肯定评估过,写信骂校长是没事的,你是高度信任我才写的。


第二,你以最好的方式解决了最大的问题。


当时你跟男朋友住在一起很温暖,却被校长‘关进这里’,是校长不对嘛。


你心里不平衡,肯定要挑战一下——挑战校长是最爽的嘛。


现在你看,你发泄完了心里舒服了,阳光开朗了,你也没出什么事,我也没出什么事,你也划算,我也划算。你要不写信,跳楼了怎么办?”


她说:“校长你真的好玩得很!”


学堂:

我要听哭了。


您处理每一件事都是从孩子这个主体出发。


首先考虑孩子的心情,而不是“他怎么侮辱我?我一定要报复他”!


詹大年:

有的老师看到学生辱骂我的信,忿忿不平,说“这是侮辱校长”。


我说:“这是屁话!詹大年有这么脆弱吗?我一个50多岁的人的尊严是一个小孩子可以侮辱的吗?他可能是侮辱我,但他没有侮辱到我,这有什么关系呢?”


学堂:

当一个孩子对一个成年人表现出攻击性行为时,一般的成年人会立刻报复回去,而且觉得自己非常有理——是孩子有错在先,我才会惩罚他、报复他。


但在您看来,这样的成年人太脆弱。


詹大年:

是的,说明他内心充满恐惧。


一个15岁的孩子写封信给你,你怕什么呢?如果你怕,说明你做了很多亏心事。


不少孩子一开始讲过,出去要杀了我,最后没有一个来杀我,毕业以后都对我好得不得了,有什么事情搞不定了还会打电话给我。


学堂:

您的学生,有什么苦恼或需要什么帮助,会直接跟校长说,不需要采取极端的行为去表达自己。


相反,我们看到很多教育悲剧——好好的孩子突然就跳楼了,老师家长竟没发现任何预兆。


孩子是宁可死也不愿向老师家长求助,因为平时的不被尊重、不被理解已经让他绝望了。


詹大年:

就是绝望。


否则正常人不会没事去死。


学堂:

按说老师家长应该是最值得孩子信任的人,为什么他们却失去了孩子的信任呢?


詹大年:

因为他们在教育中剥夺了孩子表达的权力和自由。


本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可以以任何方式,可是教育者让孩子必须按他们的要求、做成他们喜欢的样子。


这不是表达,是表演嘛!


一个人如果能把他想说的表达出来,他就不会那么痛苦。


前提是他的表达不会被指责,他不必因为表达而恐惧。



过火把节,詹大年被学生们抹了个大花脸


“问题孩子”背后的家庭,

都缺2样东西


学堂:

根据您多年的经验,出现叛逆、厌学等行为表现的“问题孩子”,他们的家庭有没有一些共性的特点?


詹大年:

实际上,有问题的家庭遍地都是,本质就两大问题:


第一大问题是,家庭的功能已经缺失了。


什么意思呢?


房子、车子、父母、孩子,这些是家庭的元素,但还不是家庭的功能。


就像泡茶,茶叶、茶杯、水,都有了,但这三样东西摆在一起不是茶,一定要在冲泡过程中有机组合,才形成茶。


功能缺失的家庭往往就是家庭元素都具备,但却不具备有机组合的能力了。


比如做饭就是实现家庭功能的途径之一。


我们在家里做饭吃和去外面店里吃,同样能把肚子填饱,不同就在于,家人一起做饭,能实现合作的功能。


你们一起做饭,就必须去了解每个人的想法,一起做计划,做饭过程中就必须沟通、必须交流、必须体谅、必须包容。


去饭店吃现成的没有这种功能嘛,这种功能只有在家做饭才可能产生。


家庭还应该有休闲的功能。


你在外面不能脱光衣服,在家里就可以呀。


家里的沙发不能像办公室的沙发那么板板正正,而应该是宽宽大大,让人可以乱七八糟地坐下、随随便便地躺下的。


孩子放了学,把书包一丢,就可以懒懒地瘫在上面。


但是很多家庭连休息的功能也没有了,家长一看到孩子赖在沙发上,立刻就会数落:“像什么样子!坐没有坐相,站没有站相!”


孩子在学校里规规矩矩坐了一天,回到家里还要笔管条直的,这还是人吗?


家庭更应该有情感交流的功能。


现在很多父母很少跟孩子交流,一是时间都投入在工作上,早上没起呢孩子已经走了,晚上回来孩子已经睡了;二是一开口只会问孩子学习怎么样,考了第几名。


亲子之间缺乏情感基础,上来就直勾勾地问成绩,你让孩子怎么想?


成绩好嘛,还能回答两句,成绩不好嘛,孩子大气不敢出——他知道他一说出来就会挨家长骂,他只好回避和家长说话。


家庭里面应该有自由表达的功能,什么话都可以说,说什么都不必恐惧,可是很多家庭这个功能是缺失的。


“问题孩子”背后的家庭,第二大共通问题是父母人格的缺失。


我写过一篇文章,叫《这届“父母”都变成“家长”了》,什么意思呢?


意思是,“家长”跟“父母”是不同的,家长是相对学校存在的,父母才是相对孩子存在的。


很多家长是学校老师的秘书、副手甚至打手。


而父母是把孩子养大的人,看得见孩子的需求,保护孩子,没有任何条件,也不索取任何报酬。


不是孩子听话就养,不听话就不养。


很多人没有父母的人格,只剩下家长的人格。


生完孩子,事事处处对孩子提出严格的要求,向孩子收取回报,挂在嘴上的总是“我养你这么大,你为什么这样”。


这话本身就不合理嘛,他为什么这样是他的事,把他养大是你的责任和义务。


我早些天遇到一个家长,孩子上初二。


家长说:“我不想让孩子上初三了。”


我问:“为什么?”


家长说:“他不好好学习。”


我说:“家长你错了。


他好不好好上学是他的事,而送孩子读完初中是你的责任和义务。


好像一定要达到什么目的才送他,你这是推脱责任嘛。


你完全像养猪一样地养孩子,养猪的时候心里时刻在盘算它能割多少肉,卖到多少钱,养孩子也是随时在计算回报。


爸爸妈妈不是这样当的!”


家长说:“校长我知道了,我错了。”


几年前,我办公室来了一家四口,孩子上重点中学,爸爸是律师,妈妈是老师,奶奶是医生,一家子看上去光鲜亮丽,家庭关系却出现很大问题。


什么问题呢?


医生奶奶回到家还像医生,看所有人都用看病人的眼光;老师妈妈回到家还像老师,看所有人都用看学生的眼光;律师爸爸回到家还像律师,看所有人都用看罪犯的眼光。


我说,你们把工作中的人格拿到家里是不行的。


奶奶你回到家要做个慈祥的奶奶,你不是医生了,没有人找你看病;


爸爸你回到家要做个孝顺母亲的儿子,理解妻子的丈夫,包容孩子的爸爸,你不是律师了,也没有人是罪犯;


妈妈你回到家哪怕就好好做顿饭也行,你不是老师了,不要像训学生似的训了这个训那个。


他们马上就领会了。


还有一家,妈妈是企业家,孩子是爸爸带大的,跟爸爸关系很好。


爸爸突然车祸去世了,孩子很想念爸爸,妈妈又工作忙,经常不在家,孩子就一个人玩手机。


妈妈看到儿子天天玩手机很生气:“叫你搞学习你不搞,叫你不要玩手机你偏玩。”


她就把孩子的手机没收了,那么孩子就去玩电脑。


妈妈又把电脑网线扯了,孩子就去看电视。


妈妈又把电视信号掐断了,孩子只好跑到卧室睡觉。


妈妈又把孩子赶下床,孩子只能躺到沙发上,就这样在沙发上躺了7个月。


妈妈每天早上上班前放一碗饭在茶几上,晚上回来能看到这碗饭被吃掉了,除此之外母子之间再无交流。


妈妈急得问我怎么办。


我听了说:“你跟孩子的关系,只剩下一碗饭的关系了。他的生命已经完全变成了一只动物。”


实际上,孩子玩手机的本质是想要爸爸嘛,爸爸去世了,妈妈又完全不理解他,孩子太可怜了!


多少孩子每每满心期盼着妈妈回家,门开了,回来的却是个女董事长,回到家还跟开董事会似的,只会问学习,问“业绩”。


孩子在学校上了一天课,那么疲劳,回到家想被妈妈问“业绩”吗?


他希望的一定是妈妈问问他想吃什么呀,想去哪里玩——


家庭本应该做这些事情,而不是只会问孩子要成绩。


上课可以嘻嘻哈哈


孩子沉迷手机怎么办?


学堂:

也就是说,孩子出现沉迷手机等行为,本身不是问题;导致孩子出现这些行为的教育方式,才是问题。


试图把孩子本身当成问题去矫正也是无效的,唯一有效的是教育者自身做出改变。


詹大年:

是的。


孩子沉迷手机,核心是关系问题,孩子是想找关系啊。


跟我们成年人一样,没有地方玩的时候就玩手机嘛,如果我们两个人在聊天,聊得很开心,我还会玩手机吗?


手机游戏不但玩起来方便,更重要的是,在游戏里,孩子不会被指责,不会被中伤,能找到现实生活中找不到的存在感。


如果我们塑造的家庭关系和教育环境,让孩子感觉跟人玩是充满危险的,只有跟手机玩不危险,那么简单地砸掉孩子的手机,真的没用,还可能危及孩子的生命。


怎么办?只有修复亲子关系、师生关系。


其实人与人一起玩是最好玩的,因为人是活生生的,充满变化的。


父母想要做出改变,还要注意一点——觉察你的发心。


如果你的发心是改造孩子玩手机的行为,于是假装和孩子道歉说“爸爸妈妈一定改”。


你以为你道歉了,就能让孩子放下手机,就能把孩子带出家门?孩子可能不会跟你出去玩。为什么?


因为他知道你想把他带出去的目的,是你见不得他玩手机。


如果你的发心是真的意识到,你过去的严格管控或情感忽视,对孩子造成了伤害,现在真的希望孩子开心,孩子才有可能跟你出去。


学堂:

如果孩子已经完全不信任父母了,怎么办?


詹大年:

寻求第三方的帮助。


一个妈妈,职业是老师,儿子偷了她的钱打游戏,玩掉了几万块。


孩子一米七几,妈妈一米五几,孩子生气的时候曾把妈妈按在地上,母子俩完全不能沟通了。


妈妈把孩子送到我这里,5个月之后来看孩子,孩子满脸笑容地跑过去把妈妈抱起来,妈妈高兴得不得了。


学堂:

这5个月发生了什么呢?您做了什么让孩子发生了这么大的转变?


詹大年:

孩子妈妈也很惊讶:“我的孩子怎么会抱我呢?”


其实在我这里也没什么神奇的,就是让孩子正常地生活,自由地学习、玩耍和表达。


孩子心情好了,生命状态好了,一切就都顺过来了。


学堂:

您开始时说,丑小鸭中学追求的和其他大部分学校不一样——追求的是孩子恢复正常的生命状态。


不懂的人或许会以为,丑小鸭中学的追求比别的学校低,在我听来,丑小鸭的追求恰恰是教育的最高追求。


不过我想大部分家长还是会关心,在丑小鸭上学的孩子,还能参加中考高考吗?


詹大年:

可以啊,丑小鸭是正规的学历教育机构,只是大部分孩子在这里待一段时间后,会选择回原籍或他原来的学校参加中考。


比如,2019年我这里只毕业了4个孩子,今年这4个孩子当中,一个上了985,一个上了211。


不是说明我教得好,只是说明:


第一,所谓的“问题孩子”,智商情商根本没问题;


第二,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只要你不去破坏他的学习力,孩子完全可以自发地学习,正常地上学。


孩子们来丑小鸭时,都是不上学的,回去以后绝大部分都继续上学了。


丑小鸭做的,只是修复孩子的生命状态。


生命状态好了,成绩提升是自然而然的。


不是作业多、补课多,孩子成绩就好,也不是孩子成绩好,生活就幸福。



丑小鸭中学随处可见书架,幸福从自由阅读开始


好孩子是他自己的作品


学堂:

您曾说“好孩子是他自己的作品,问题孩子才是教育出来的”,如何理解这句话?


詹大年:

生命的唯一存在方式就是生长。


为什么说“好孩子是他自己的作品”?因为生命本身就具备生长性啊。


教育者的作用就两个:


第一是你别破坏他,第二才是给他适当的保护和养料。


为什么说“问题孩子是教育出来的”?因为一个生命竟然不生长,一定是教育者破坏了他的生长规律,破坏了他的生命状态。


还是那句话,教育的本质是让人更加自由——自由地生长。


学堂:

这样说的话,与其将父爱母爱塑造得“恩重如山”,不如以生命对生命的、更平等的视角去看待亲子关系。


詹大年:

是的。


有些学校举办“感恩大会”,邀请我去看。


一次,他们让一个小学六年级的孩子在台上说:“妈妈,你为了我,熬白了头发,你为了我,脸上爬满了皱纹,你为了我,放弃了自己如日中天的事业……”


台下,孩子妈妈和其他家长都听得哭。


学校请我作为首席专家进行点评,我说:“对不起,我就搅局了。


你们不应该哭。


你的头发,生不生孩子都会白,不是熬白的;你生不生孩子都会老,也不是因为生了孩子才长皱纹的。


头发白了,有了皱纹,反而是成长成熟的标志。


你们不能让孩子背负愧疚感!


你知道吗?如果你不养孩子,你就永远做不了妈妈,你应该感恩孩子才对!”


学堂:

很多家长执着于给孩子增加课业负担,见不得孩子在休息日真正的休息,美名其曰让孩子“弯道超车”,您怎么看?


詹大年:

白天跟晚上是有界限的,今天跟明天是有界限的,家庭和学校是有界限的,工作日和休息日是有界限的。


倡导“弯道超车”的教育破坏了天地自然的界限,破坏了生命的界限。


休息跟玩耍是生命需求,你要求孩子把玩的时间拿来做作业,把休息时间拿来“弯道超车”,会造成直接的恶果——孩子就不认识生命,好像什么东西都是可以拿来超车的。


有一天,孩子会习惯拿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健康去换取身外之物,那时你是要后悔的。


你试试连续72小时工作,不吃不睡不休息会怎么样?你的身体会不会垮掉?你连续工作72小时之后的工作效率,和正常休息了的人相比,又怎么样?


很多人把教育看成了有目的的手段,于是不择手段。


一个人的生命很有限,活到90岁、100岁不会再活的。


家长觉得别的孩子在玩,我的孩子在学习,是占了便宜,实际上却是吃了大亏。


所以在刚刚过去的暑假,我带学生们在山上玩时,发了一条小视频说:“我们在‘弯道’看风景,让别人‘超车’去吧!”



假期应该是轻松快乐的 | 图为詹大年与教育界好友李镇西在沙漠徒步


学堂:

尹建莉老师8年前写了一篇文章,叫《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核心意思就是说:

童年的任务不是向外延展,而是向内积累。


一个人内在力量强大,才能很好地把控自己,未来才有可能处理好自己和世界的关系,在人生事务中获得主动权——这才是培养竞争力的正常顺序和逻辑。


“弯道超车”的教育,无异于杀鸡取卵。


詹大年:

对。


教育的效果,是要拿孩子们长大后是否幸福来做评价的。


没有一个孩子应该以任何理由被剥夺自由生长的权力。


每个孩子都值得过上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左起:詹大年、本文作者、尹建莉父母学堂总编辑郎世溟,在丑小鸭中学校门前合影



*2022年,尹建莉父母学堂全新推出【破界对话】栏目,旨在汇集同领域、跨领域名家、大咖、知音,碰撞观点、开拓视野、增加声量,共同感悟生命、体验成长、重写教育的常识。此文为【破界对话】栏目系列文章之一,更多好文,敬请期待。




推荐阅读:


詹大年教育界好友朱永新作品

《未来学校》

詹大年教育界好友李镇西作品

《重读陶行知》



↑长按扫码购买

适读人群:家长、教育界人士


作者介绍





小猪猪,倾听者,感受者,记录者,尹建莉父母学堂内容总监。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尹建莉父母学堂,ID:yinjianlifumuxuetang”,转载本文请在公众号发送“转载”。


主播介绍





莫飞,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曾任尹建莉父母学堂辅导员、地方电视台主持人,《好妈妈胜过好老师2》有声书朗读者。现致力于家庭教育的学习、实践和传播。感知声音的温度,链接生命的美好,感恩遇见,一起成长。  



↓点击“阅读原文”,优惠购买优选图书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我用15776秒,谋杀了我的爱情”北大博士:创业毁了我!语文老师为什么要给学生讲新闻?思辨能力,是孩子不应缺失的素养嫁豪门名模:丈夫财产蒸发80%!破产双双去要饭?一个知青亲身经历无悔知青岁月《神奇校车》的版本这么多,有什么区别?按什么顺序读?纽芬兰犬经常闻网友的腋下,她去医院检查后…“它救了我!”杀了我,给他俩助助兴吧!扎根乡村的校长:自己自卑过,要把学生培养得自信飞机降落乘客起身大闹“我要杀了你”!遭强制下机送医恐怖! 亚裔遭捅刀活埋 深夜扒坟颤抖求救:”他要杀了我”! 凶手就在边上!恐怖! 亚裔女子遭捅刀活埋 深夜扒坟颤抖求救:”他要杀了我”! 凶手就在边上!大新闻!澳洲移民大变!废除移民专业,毕业4年或直接PR!中国留学生狂喜!澳洲这是要进一步大放水啊...茶包藏烟,锅塞河豚!墨尔本华男带“私货”入关被查,却说:“朋友骗了我!”​神奇的大学习率:多大才算大, 神奇的效用又为何?新冠犹蔓延,消暑吃烤鳗推荐 | 直播预告:新课程与育人方式变革——“星校长”论坛纽约黑人DA要哭了 “未来州长”:“我会替你们修理他!”腦清0難乞丐都要挑天气出去要饭呢“点击化学”获诺奖?我学过英语,你蒙不了我!这个新药研发的利器,英文竟然这么容易理解今天,张益唐校友向北大师生讲解朗道-西格尔零点猜想的证明一个顾问,每个申请季带多少学生合适?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增长” 解读伊芙丽发展新趋势小心枕边人!“我丈夫想杀了我!!!”漫步人生路恐怖! 美国亚裔女子遭捅刀活埋 深夜扒坟颤抖求救:"他要杀了我"! 凶手就在边上!朱丽叶塔·马西纳男子扬言要杀了拜登! 结果...早鸟价最后1天 | 语文老师为什么要给学生讲新闻?拥有思辨力的孩子未来都不会太差普京决定恢复,埃尔多安:多亏了我!夜航深度|“神奇”净水器背后的推销套路我有一位“神奇爸爸”朋友“端午节是韩国的”?韩国教授给中国大学生讲座发言遭学生群起怒喷卖片福利姬竟然盯上“皮卡丘”!“神奇宝贝”成了交易暗号……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