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中国父母,你怎么不敢说这三个字?

中国父母,你怎么不敢说这三个字?

公众号新闻

各位好,昨天翻手机,在晚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读来挺感慨的,在这里分享一下。
说有一位旅德的华人,有一次教训孩子,说了半天结果发现自己错怪孩子了。于是就往回找补,告诉孩子说“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又过了两天,孩子把这句新学会的中文成语和其背后的逻辑用到了和德国同学的交往中,被老师发现了,老师于是就请这位家长到学校来谈一谈。
“他(华人的孩子)做错什么了吗?”
那位本来很和善的女老师劈头就问。
华人家长一开始以为自己的孩子是闯了什么祸,连忙道歉说,如果是自己的孩子伤害到了同学,他愿意带着孩子一起向对方道歉。
“他做错什么了吗?”
那位老师没有回应家长的道歉,不依不饶的接着问。
于是华人家长理解加深了一层,以为是这位德国老师不理解“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中的东方哲学,向她解释说,这是中国人特有的修身方式,师长批评了你,即便错怪你也应该虚心听取,引以为戒,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他做错什么了吗?”
没想到这位老师依然不接他的茬,继续这么打破砂锅问到底。
在德国老师的咄咄逼视下,这位华人家长又想了一会儿,终于承认说:“没有,我的孩子没做错什么,我应该为错怪他而道歉。”
德国老师这才笑逐颜开,说:“对,您应该向自己的孩子道个歉。”



我看了这个故事特别的感慨。因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句话,我们小的时候实在是太熟悉了,它广泛运用在我们的家长、老师对孩子的训教当中——
你和邻居小孩闹了矛盾,明明错在对方,你爸依然训了甚至打了你一顿,回头发现打错了,他会告诉你“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老师整肃班级纪律,把需要整肃和不需要整肃的孩子都摁在教室里,占用一节活动课的狠训你们一通,末了一句也一定是“希望咱班的各位同学,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甚至等你走向社会,你单位的领导、公司的上司,也特别会活学活用这句话,一旦发现对下属的批评错了,或者过火了,一般也都会来上一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所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句话,在中文语境当中,基本上就是很多父母对子女、老师对学生、上司对下属道歉的天花板。《西游记》里三打白骨精后唐僧想要重新拉孙悟空入伙,尤且知道说上一句“贤徒,亏了你也,亏了你也。”但“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句话的份量甚至连唐僧这句轻飘飘的委婉道歉都还不如,因为它隐含的意思,是我训你,我整你,训的、整的并没有错。你深挖思想根源,难道就没有该被训、被整的地方么?“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么!
中世纪的欧洲教廷,为了维持其统治,搞过一个说法叫“教皇无过错”(Papal infallibility)。
在我看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句话,大约可以算是中国家长、老师、上司的“无过错论”,有着这面挡箭牌。家长、老师、上司,无论怎么批评子女、学生、下属,都是不会犯错的——我批你批对了,你当然要“改之”。你还没犯这个错误,我预防性的批你一下,是督促你“加勉”么,本意是好的,你要理解。
可是当我再长大一些,多读了一些书,才发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句话这么用。涉嫌彻头彻尾的耍流氓。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句话,最初的源头,来自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论语》有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朱熹就给这段话作注释:“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自治诚切如此,可谓得为学之本矣。”
这里插说一句,对“朱子”的这本光辉著作《四书章句集注》,我向来是不太感冒的,我觉得四书中有些话直说本来还挺好,朱熹给它一加注释,反而显得画蛇添足。甚至扭曲了原本健康、活泼的先秦时代的原意,变得循规蹈矩、三纲五常起来。——当然,朱熹老先生搞这个集注的目的,可能也就是这个。
你就说“吾日三省吾身”这话吧,本来是个挺好的自我提醒的习惯,有点像本杰明·富兰克林的那个“美德反省表”,但朱熹非得加个注,说什么“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就把这种原本轻微适度的自我反省搞的太重了。
但即便到了朱熹发明这个词时,“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依然还是一种自省的方式,有点类似于天主教徒跑去作忏悔,上来一般先说一句“主啊,宽恕我吧,我有罪。”
话说的虽然有点重,但毕竟是自省么,这是可以的。
可是如果你拿这句话去教训他人,这就太耍流氓了。
这大约相当于人家刚在告解室里说了一句“我有罪”,你立刻冲进去厉声批判:赶紧老实交代,你到底有什么罪!好好反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个人用来做自我反省的准则,不能拿来当打人的棍子和挡箭牌。否则所有人就都会处于一种可供批判、普遍有罪的状态,这太可怕了。
而且你会发现一个问题,当“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走出自省的笼子,开始用于“他省”,它永远只会被使用于父母对子女,老师对学生,上司对下属的语境里。
你能哪个子女、学生、下属对父母、老师、上司一通无端输出,末了要道歉时却只用一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搪塞么?
虽然从理论上讲,这话同样是说得过去的,但所有人都会觉得这太敷衍、很别扭,甚至涉嫌“犯上”。如果你所面对的不是爹妈,而是上级,你敢这么说就是在作死。
由是可知,这句话之所以能用于上位者搪塞下位者,不是因为它真有正确的道理,而纯粹是因为上下地位不平等而已。
而为什么中国的父母、上司,总是回避向子女、下级直接说对不起,而只能拿“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之类的片儿汤话来搪塞?这其实涉及到一个更大更深的问题——国人为什么如此不喜欢认错道歉。


是的,你去看一下时下的社会新闻,会发现道歉、认错对很多国人真的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小到公共场所插个队,大到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失误,往往地位越高,名气越大的人,认识到自己错误、道歉认错也就越难。
其实我们的文化本来也不是这样的。《论语·子张》中有言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也就是说传统儒家认为,一个合格的“君子”犯错并不可怕,道歉、改错也同样光荣。
但是请注意,论语中所说的君子,其实并非一种虚构的道德身份,而是一种现实的社会身份。
君子、公子,顾名思义就是“君之子”、“公之子”。老爹是王公,你肯定是贵族。所以知错就改,犯错道歉,在当时其实是一种贵族精神。而贵族这个阶层其实是古代社会的“中产阶层”,它的之上有王公、下有平民、平行还有其他贵族,这种不上不下、还要和其他同阶层者合理相处的位置,让这个阶层最容易形成一种自我反思与自我约束。于是论语所强调的自省、道歉文化也就应运而生了——其实放而言之,处处强调“君子”的《论语》的本质,无非就是一本东方的“贵族行为守则”。
但问题就在于,中国之后两千年的大一统帝制王朝,一直都是在致力于消灭贵族这个古代中产阶层的,最终只留下了两个尊卑森严的等级:皇帝与臣民。所以儒家文化中那些原本用于多元、多层级的交往方式,就在这个过程中被消减,那些强调尊卑、上下的二元要素,就被强调、强化。比如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之类的。
而在这个新体系当中,身为“纲”的君、父、夫是没有必要,也不能向身为“目”的臣、子、妻道歉的,因为他们是“纲”,做什么都天然是对的。而臣、子、妻也没有必要习得道歉这个技能,因为他们处于天然的被管制、有罪的状态。至少到了明清时代,大臣给皇帝上奏,常用语都成了“臣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明明没犯什么事儿,就跟皇上打个招呼,“早啊,吃了没”那种感觉,都要口称“死罪”。那你觉得普通量级的道歉、认错,还有应用场景么?
于是道歉习惯就在我们的文化中消失了——遇上冲突,分尊卑就是了,用什么道歉?
于是你也就能理解,为什么很多国人,在公共场合与他人发生冲突的时候,明明已经意识到自己有错在先,并且就是一点小事,却本能的会抗拒主动道歉。
因为在我们的文化中,道歉已经跟尊卑相绑定了,它是一种下位者对上位者的专属行为。
一个人向另一个人道歉了,潜意识中就将自己居于了对方下位,而接受道歉者一旦居于了上位,又因为我们文化中上位者往往缺乏合理的约束,那么似乎就可以向对方予取予求。而我们日常生活经验也经常告诉我们,那些习惯向他人道歉的人,会活的很卑微,而从不道歉、不做自我反省的人,却往往活能活的顺风顺水。
于是像家长这样的上位者,就更难以向哪怕自己的孩子道歉了,因为家长会本能的害怕自己“对不起”这三个字一说出口,就立刻丧失了之后管束孩子的权威。
实际上“对不起”这句汉语本身,也似乎在暗示这层意思。
我“对不起”你,什么对不起呢?当然是我的地位与你不对等,我比你要低一阶。可如果家长要比孩子、上司要比下属的地位要低一阶,他们还怎么为“纲”呢?尊卑还怎么维系嗯?岂不就是“纲常颠倒、伦理失序”了吗?这可大大的不好,以后还怎么管你?
所以家长、上级在这样的体系下必须“永远正确”。因为永远正确,所以他们才能维持自己对子女、下属上位者的指导地位。而又因为他们上位者的地位,无需向子女下属道歉,至多不过说句“无则加勉”,所以他们能“永远正确”。
这是一个不断自我激励的闭环,很难有家长敢于打破这个逻辑闭环,直面自己的错误,真正向自己的子女说声“对不起”。



然而我在想,假如你想让自己的子女生活在、并且习惯于生活在一个人与人地位真正平等,而不以尊卑、上下分对错是非的社会里,你就应该学会向自己的子女道歉。
如果你觉得“对不起”这词儿本身暗含了地位差异,父母就是不能“对不起”孩子,那说一句更中性的“孩子,爸爸(妈妈)错了,我很抱歉。”也是可以的。
孩子会在这种教育中慢慢明白,在一个人人平等的现代社会中,没有人是可以因为自己的地位免疫认错和道歉的,上位者要求下位者“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更是一句耍流氓式的PUA。当且仅当孩子习惯了这样一种认知,而不是认为父母、上级天然无过错,他的人格才完成了现代化,而不会妄图依靠成为并维持“人上人”的角色,以让自己变得无过错。
所以,故事中那个德国老师认真与坚持,是可以理解的——一个现代社会里,子女对父母、下属对于上司、民众对于政府,都有追问一句“我做错什么了吗?”“是否是你错了?”的权利。
身为父母或上级,我们有错就当认错,该道歉就老实道歉。
千万,千万,别再扯什么“错怪你的本意,也是为了你好”或者“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免责声明:本文为经济学教授据公开资料做出的客观分析,不构成投资或者购买建议,请勿以此作为投资或者购买依据。)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笑死!美国人都不敢说自己能拦截东风-17,但就有这么一群人敢吹《中国留学发展报告蓝皮书(2023-2024)》新鲜出炉!这三个国家最受中国学生欢迎!一个45岁女人的自述:女人在婚姻里最可悲的,就是频繁对男人说这2个字主任号500元起!为了让患者去社区医院看病,知名博主建议提高三甲医院挂号费,你怎么看?没带残疾证却带了个拍摄团队?面对恶意寻衅,你怎么做都是错的!海澜之家号火箭!只要预算给够,“东风导弹”都能写你的名字?看到同事1秒核对数据,我再也不敢说自己会Excel了!常说这句话的父母,极容易养出抑郁的孩子腾讯视频,你怎么回事儿?“说曹操,曹操到”其实还有下半句,但谅你也不敢说出口今冬时尚竟然就,一个字?从郭式推特革命到郭式文化大革命的内在逻辑 (五)哈尔滨第一批受害者出现了!全国父母急了:光让文旅局长跳舞哪够啊!大模型预测,下一个token何必是文字?婴儿不睡,活在地狱!法国父母为了让娃入睡,洋葱都用上了…从国家博弈角度看郭文贵现象茅台与瑞幸再度联手,你怎么看?99%的人都不知道!去超市买东西注意这个字母,否则容易被坑情绪管理心理学家建议父母多对孩子说这三句话一位心理学家讲述:孩子抑郁的6大真相,很多人不敢说都2024了,你怎么还在感染新冠?掌握这三个核心方法,让你做自在父母女儿冲爸爸喊“你怎么不去死”:逼孩子站队,是最残忍的教育《回眸北斋之浮世绘世界》 下主持人问王健林:男人有钱后,就去包二奶,你怎么没有?他的回答,让所有人敬佩短短几个镜头,全网泪目!赵丽颖,你怎么变成这样了…从郭式推特革命到郭式文化大革命的内在逻辑 (五)“把我葬在美国,不要回中国”,李咏去世后,留下上亿遗产,没给父母,也没给妻子...就因为一个字母,澳洲这对小夫妻的28万刀就没了!面试官:“如果我鼻子里有块鼻屎,你怎么提醒我?”妹子神回复拿下工作公立校英语数学都不合格!这群美国父母不惜每年多花30万转学……为什么中国父母,都害怕对孩子说这三个字新中国联邦是如何污辱女性的?日本投资买房后的“隐形成本”?这没什么不敢说的$20刀!Kmart好物火爆local圈,网友:藏这么久,你怎么不早分享!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