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对话李敬泽:非虚构是在真诚和真实两个意义上的承诺 | 人间夜话

对话李敬泽:非虚构是在真诚和真实两个意义上的承诺 | 人间夜话

文化


也许过100年看,现在互联网和移动终端所改变释放的东西,不在于小说是什么样的,而是它释放了巨大的新的创造力,和不同于原有的文学和艺术秩序。


配图 | 《明亮的星》(2009)剧照




前    言

大家好,欢迎来到网易文创·人间工作室、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和《十月》杂志联合主办的 “奔跑在数字时代” 征文大赛终审评委访谈特别节目。本次大赛分为虚构组和非虚构组,自3月24日至12月30日面向全社会开放征稿,详情及投稿方式可查看页面下方的链接。

为了让参赛者和读者更好地了解本次大赛,我们与特邀评委团的评委进行了对谈。在对谈中,评委老师们不仅从“道”的层面为大家解析了征文的内容和方向,同时也从“术”的层面,就写作本身可能遇到的困惑、难题,给大家提供了具有实操性的建议。

特邀评委团的评委都是来自文学界知名的批评家、作家和教授。除了对征文活动的内容和方向进行解析,他们还从自己的专业与兴趣出发,聊到了更广泛的话题,如北京与故乡、自我与世界、城市与生活、女性主义以及当下热门的ChatGPT等等。

不论您是参赛者、文学爱好者还是普通读者,相信这些对谈都将是与您有趣且不负时光的相遇。




本期音频

点击即可收听本期节目



本期嘉宾



李敬泽


评论家、作家。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著有理论批评文集和散文随笔集10余种。2017年出版散文《青鸟故事集》《咏而归》,2018年出版评论集《会议室与山丘》、长篇随笔《会饮记》,2021年出版评论集《跑步集》。曾获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评论奖,《南方都市报》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文学评论家奖、年度散文家奖,十月散文双年奖杰出成就奖等多种奖项。
在李敬泽看来,数字时代的确对于当下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互联网的出现挑战了既有的文学经验和秩序,但我们不必过度焦虑。“文化有自己的节奏,但这个节奏不是完全随着技术的发展。”他这样谈到。

作为中国非虚构文学的领路人之一,李敬泽书记也聊到了他当年创立非虚构栏目时的初衷,以及自己眼中非虚构文学的意义。最后,他还与我们分享了作家自我学习的要领,正是在自我阅读、自我选择的过程中,我们找到自己。





要关切数字时代的技术进步,

但不必特别焦虑


沈燕妮:很荣幸邀请您担任我们的终审评审。关于数字时代,尤其是当下这15年,从互联网的开始说起,您觉得它的发展对文学创作有没有什么影响?
李敬泽:整个数字时代对于文学的影响,不是有没有的问题。它从根本上正在重新塑造人的感知方式。从这个意义来说,它怎么会不影响文学呢?数字时代对既有的文学经验构成的挑战,肯定是非常深刻和持续的。
文学一直在变化。一个伟大的经典秩序,好像看上去是超凡脱俗的,但实际上也是从泥土里、从当下长出来的,起码仅就媒介的影响来说是的。
一开始,那是一个既是手写、也是手写传播的时代。比如在唐代,写个诗也没地方去发表,都是到饭馆、客栈里,那里会给大家备下白墙,兴致来了就往上写——其实,就是个公告栏,是个公众媒体。
但其实我们所熟知的文学秩序乃至文类区分,是大规模商业印刷时代的成果。中国古代,从唐到宋基本上没有大规模的小说阅读,直到明清、特别是明朝,商业印刷趋近成熟,从而促进了长篇小说的成长。在西方同样是如此。
塑造文学,其实也塑造读者,现代读者正是由大规模的商业印刷塑造出来的。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现在面临的数字时代,它的文化意义甚至是比商业印刷还具革命性,它在重新塑造读者。
当然我们现在都很急,今天刚宣布了数字时代的来临,明天就要问应该怎么办,还能不能活。我觉得也不用那么急,以一个稍长的时段来看,几十年、或者是上百年过去,可能一切又面目全非了。
沈燕妮:您有没有设想过在几十年后的未来,文学作品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形态?
李敬泽:我不太操这个心,而且我也未必喜欢100年后的样子。我很庆幸我还能够生活在我喜欢的这个印刷时代的尾巴上,对于我这样上个世纪的“遗老”来说,我还是希望书可以拿在手上,这才叫读书。
其实我知道你想问的,我们希望看到新时代为我们展现的前景,我们的小说在数字时代应该是什么样的。
一方面,我们确实要面对这个变化,不管你面对不面对,它都会在;另一方面,我们确实也没有必要在面对这个变化的时候张皇失措。当电影、摄影这些现代技术出现的时候,我们的艺术和文学都曾经做出过即时的反应。但事后我们看,起码那时候的反应也没什么用。
我们还需要看到媒介的变化,对人精神的塑造。说到底,首先是媒介在塑造着我们的经验,塑造着我们看世界、感知世界的方式,这个经验再转化成艺术的经验,这中间已经绕了好几个弯了。
人不是个直线的动物,有时既要往前也要往后,既要随着技术走,但同时又要回到和依赖自己的身体——身体是最诚实的。所有这一切一定是一个复杂的结果,而不是一个简单的、直线的刺激和反应。任何文化创造一定不是凭空来的,都是在原有的丰富经验基础上建立的,由历史延展过来的。这个历史不光是指我们的文学史、艺术史。历史已经塑造了我们一代一代人的内在结构,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觉得第一要肯定变化,第二要去面对变化,第三,在面对变化的时候也不必那么急吼吼,拎着刀就要白刀子进红刀子出。
这个时代的作家、艺术家到底该怎么应对?第一,我没什么方案;第二,我们可能现在真看不清。也许真的要等到100年后我们才能知道,原来他们是这么干的。
当然现在还有更麻烦的问题。印刷文明给了我们充裕的反应时间,就中国的历史来说,唐代最早有了雕版印刷,从唐到宋已经200年过去,到了宋据说有了活字印刷和初期的商业印刷。现在这个数字时代,你刚觉得跟上了,等你想出一套办法,它又要迭代了。所以在这个时代,谁也别觉得自己是先锋。按现在的技术和媒介的发展,可能在我有生之年就能看到更新的更匪夷所思的形态了。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要关切数字时代的技术进步,但同时我们也真的不必那么焦虑。
沈燕妮:是不是从您的角度来看,好的文学或者是好的艺术作品,最终还是要回归人本身或者精神的需求?
李敬泽:精神需求不是回归,它本来就一直在。从人类的文学和艺术的发展来讲,有的时候看起来很快,但那一定是经过了很长时间的积累以后,狂飙突进而来的。这“风”肯定不是从3000年前一直柔柔地刮,相当大一部分时间是慢的,是沉淀、是积累、是琢磨。总的来讲,在现代以来,文学艺术的进步,肯定是慢于科学和工程的。
而现代科学和工程的发展,某种程度上人是跟不上的。人生之有涯,任何人都不是为了跟上技术进步才活的。于是,渐渐地,它会自然调试出一个“我与世界”、“我与技术”的契合模式,一个我能接受的模式。从人口的总量来说,肯定是一部分年轻人冲上去,但是大部分人说“我就先这么着了”。
另外,人对技术的反应其实也是慢的,总体上慢半拍的。不可能说有个技术进步,连我爸都窜上去了。我们家我爸已经是躺平派,都不管了,而我还努力挣扎着跟上。这也是人类的基本状态。

相对来讲,文化可能在这个过程中沉着一点,我还不愿意把它说成是滞后,因为文化不是以技术来衡量的。文化有自己的节奏,这个节奏不是完全随着技术的发展。


时代的发展,

释放出来的是巨大的新的创造力


沈燕妮:那么当下现在的大众审美,会不会也是因为受到技术的发展——例如短剧、短视频的影响,冲向了某一个极端?
李敬泽:当然从常识来讲,技术发展确实会改变人的感知结构,改变人和世界的关系模式,这一切怎么可能不反映到文学中呢?我坚信50年后的小说家,不可能写出现在这样的小说,讲现在这样的故事。那时人生的故事可能已经很不相同了。
但另一方面,那些具体的技术进步是追也追不过来的。好多技术进步,最后能不能成为人类生活中的持久力量还很难说,光我们有生之年就能看到,自有互联网以来有多少新的风口,最后不了了之。去年还在追元宇宙,今年就忘了。
而所谓的年轻人的焦虑,我觉得也不在于技术层面。技术确实打开了新的文化力量,展开了新的文化视野。技术所搭建的环境,使得文学艺术的创作大规模地扩散——理论上说谁都能写。这就意味着,过去在一个经典的、精英的秩序下被压抑的很多东西被释放了出来,而且能迅速找到相应的人群。所以我们能看到很多既新又旧,既旧又新的东西在迸发。
我们传统所习惯的经典秩序——说白了,就是等级秩序——受到了冲击。传统文化秩序下的评价体系是自上而下的,现在大家都忘了还有上了。这一点我很喜欢,它是整个生态的变化,同时也意味着新的创造力的迸发。
长远而言,也许过100年看,现在互联网和移动终端所释放的东西,不在于小说是什么样的,那个是永远说不清的,而是它释放了巨大的新的创造力,和不同于原有的文学和艺术秩序
在这个意义上说,100年后,短视频或者微短剧之类,或许会被认为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形式之一,但我们不要急着在某一件事上押宝,失败率太高了,而是要充分认识到其中巨大的生态变化。它确实颠覆着我们所熟知的传统的、经典的文化生产系统。
沈燕妮:我还挺在意“持久的力量”,因为我相信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的产品,它的核心还是需要拥有一种能够持久的力量。
李敬泽:我有时候也开这个玩笑,你以为多活了几年,持久力量就在你身上了?也不是那么回事儿是吧?要是不面对持久力量,它就不是文学和艺术了。但不要把持久力量当成了压制性力量,好像持久力量就是在你手里攥着一样。

真正的影响,肯定是伟大的革命。伟大的革命根本不在于这个形式以后会不会出托尔斯泰,广大人民群众未必想当托尔斯泰。伟大的力量就是你现在可以想象,但10年前、20年前、30年前,过去5000年都想象不到的。你去刷一刷抖音,无数的普通人在自我言说、自我表现、自我表演。这件事过去都是极少数人干的,现在是无数的人都在干。


非虚构是在真诚和真实

两个意义上的承诺


沈燕妮:这个时候就可以给敬泽老师讲讲人间。网易人间的稿件这些年都来源于素人写作投稿,因为他们有自己的身份、工作、职业、背景,所以他们其实是带着自己的身份、社会角色的视角去看待、记录自己的故事的。
到今年网易人间已经第九年了,在这个过程中,确实涌现出了一些非常深入人心,有它内在的生命力的作品。而距您在《人民文学》开立非虚构栏目也过去十来年了,想问问您对于非虚构这些年的发展是怎么看待的?
李敬泽:“非虚构”这个说法和名目早就有,但可能还真是由于我,使它进入了文化的主流视野里。其实,我只是看到了,认为我们自己也应该有这种东西,先立起一个旗杆,照着一个方向,大胆去试——有的时候做什么事情,真不是先搞出一套理论再去做,而是说你看到有这样一种动能,所以你找到方向去行动。
就非虚构来讲,其实我当时是有两个动能。一个动能是在十几年前,我们就已经看到非虚构中所包含着的那一份写作的承诺,我们要在理论上去捯饬啥叫虚构,啥叫非虚构。从2011年做到现在,我看也没捯饬清楚。但在2010 年的时候,我只是强烈地认为,读者需要这样一个承诺——非虚构是一个在真诚和真实两个意义上的承诺,是一种关于文学和写作的价值上的重新缔约,重新和读者签一份合同
当然了,我们要对此进行理论推敲,又是复杂得多了。但是契约的达成,以及承诺的践行,其实是有着深刻的社会的、时代的内涵,满足社会心理上的,乃至于表达的需求的。我能看到的第二个动能,就是这个时代的自我表达能力和欲望的大规模扩张。你能够看到人群中存在着这样的趋向。
沈燕妮:但是普通读者贡献出来的那些文本,我觉得很多是专业作家比较难达到的,因为大家的生活经验一定是有限的。
李敬泽:这个时代,我们有一种文化,就是需要表达和分享自己经验的文化。我们真是身处在一个日益复杂的社会中,往高处说,一个充分表达和分享经验的机制,也是至关重要的文化装置。但在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是相互隔绝的。人们的自我表达,它本身就是文学的根本所在。
不要信浪漫主义那一套陈词滥调,他们会把文学的、艺术的创造理解为作家的天才。作家的天才固然至关重要,但是作家一定是在广大的创造基础上去写作的。我们现在说唐诗很伟大,我最近看的敦煌曲子词(编者注:唐五代民间词曲,或称为敦煌歌辞),基本上全是素人的创作。古代也有素人,各行各业,僧人、道士、做买卖的……他们也许写的不咋地,后来不是都在藏经洞里挖出来了吗?那些情感的表达渐渐地萌生、成型,渐渐被感受、被传播,一开始可能是粗糙的,通过提炼和升华,最后到了天才们手里。伟大的艺术一定是建立在一个时代渐进的、丰厚的积累之上的
沈燕妮:通常一些作者经过了三四年的写作之后,普遍都会希望自己的写作可以再升一个台阶,但也很快会陷入一个“怪圈”——我是不是还是不够专业?我得去找专业的老师学一学。当作者来想编辑来寻求帮助的时候,我会想,他们的作品都是建立在他们所经历的、或者是生活的真实所带来的感受之上的,而不是说没有学那个作家,没有学那些文笔,我就写不出来,对吧?
李敬泽:话都得两头说,任何伟大的人类成就,肯定也不是说我不用学,我有生活就行。你看不起专业人士是不行的。但是怎么学,是一个特麻烦、特复杂的事儿。有时候这种学习能力不是教育出来的。

但好的作家一定经历过艰苦的自我学习的过程。自我学习不一定是拜哪个人当老师,那么多好书,这都是你的老师。一定要自我学习,这个是一定的。


每一个作家都有自己小小的万神殿


沈燕妮:您刚才也说到,所谓的新锐作家,也不一定是经历过特别严格的文学培养,而可能是自己写出来的这种新人。在您看来,一个作家,尤其是他刚刚开始写作或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好的作家的时候,他身上的什么样的品质是您觉得比较重要的?

李敬泽:其实文学也好,艺术也好,我们不要把它神秘化,但另一方面你也得承认真正的才华是有光芒的。我过去是当编辑的,一般翻十几页,我就知道这个人有光没光。那时候经常有作者跟我们死较劲:我这80多页你看完了没有?可是如果我需要看到80页再判断你有没有才华,这得是什么样的作品?是让我猜谜的吗?这谜底是藏在第八十页上吗?看电视剧一定要50集全看完才知道这是一部烂剧吗?

有时作者可能真诚地认为我的故事值得写,我就写出来了。也会很懊恼很生气,觉得我写得这么好,别人却无感,但我们可能也得想到这是不是一种自我感动。

写作这件事儿没那么容易。写作是要感动别人,还真不是靠你扒开自己讲出故事就算完了,那是复杂的,涉及到表达的能力、技巧、情感的说服力和真实的说服力。有时候作者就跟你犟嘴,犟急了,说这都是我自己的事,为什么你说不真实。我说你看你把自己的真事都写得这么假。你以为你的真事能够最后同样地感染和说服别人,是一件容易的事吗?这是很难的一件事,需要锤炼。

沈燕妮:您之前曾经讲过,您喜欢的英国作家,麦克·尤恩的《甜牙》是您认为的教科书式的小说。如果需要给一些想要学习写作的朋友们推荐,您觉得有其他值得认真研读和感受的小说吗?

李敬泽:我从来不给人推荐。一个作家的养成,第一,靠自我教育,第二,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他选择什么样的作家去读,去拜什么样的师傅。不是李敬泽让他读什么他就读,而是他自己要去找。其实,就在你确定你喜欢哪个的时候,你的天性,你的能力,才能得以开发和锻炼。每一个作家都有自己小小的万神殿。

所以你也不要听我的推荐。可能一推荐,你觉得他再伟大我也不喜欢,那没办法。但是到头来,你总能找到一个你喜欢的——这个作家给你打开了一扇窗,不仅能够让你看到世界的新面貌,还能让你知道小说可以这么写、话可以这么说——这个时候,他就已经是你的了。

阅读的学习很重要,当然生活经验、心灵这些是前提,但是进入成为作家的阶段,他的自我学习很大程度上是要靠阅读。不是因为这些作品有名我就都得看,看了我就都得琢磨出好来,而是在于找到你的作家、你的师傅。

读了100本,最后你可能88本都不喜欢,或者无感,里面只有7本、8本你觉得就是你的书。在这个过程中,你实际上是在勘探自己。作为一个写作者的阅读不是看热闹,在看别的作家怎么写的时候,你就渐渐知道,你的心性是怎样的,你的长处和短板在哪里?你喜欢的、你作为志业的方向是什么样子的。


本次“ 奔跑在数字时代 ”大赛已截稿

感谢大家的来稿与关注


获奖名单后续将会更新

人间工作室,期待你的文字



文章由 网易丨人间工作室 出品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凯特病例被盗,3人直接停职!隐私和真相就在眼前...小室圭年薪暴涨5倍,和真子纽约生活大改善,未来一片光明??日本民众:苦尽甘来...这个世界不存在真正的胜利者,每个人都是欲望的意识产物威廉王子惊现超市卖杂志!竟是为了履行戴妃遗愿!童年对妈妈的承诺,如今斥资300万镑坚守…一张图教你看清社会的本质和真相(深度)王友琴:人民有权利调查事实 — 与余秋雨先生商榷 于2000年家常午餐德国英国取消“碳中和”承诺,我们的承诺亏了么?对自己的感受真诚,才可以前进 | 人间日签登机证的姓名和真实身分证不同怎么办?AX-3任务是名义上的私人航天?人生最大的意义,就是没有意义!瑞·达利欧(Ray Dalio)推荐的25本最佳非虚构类书籍你有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非虚构叙事选题的眼睛吗?李云泽:引导金融机构回归本源你有非虚构叙事的故事思维吗?Hugo Boss高管谈调低增长预期:我们不愿做出我们无法兑现的承诺!73、长篇民国小说《永泰里》第十五章 黄雀在后(3)自由职业者王食欲:与其患得患失,不如每条路都走 | 人间夜话王友琴:感谢为时代留下见证的人 ——读惠文先生的《三年困难时期整社纪实》对话销售易CEO史彦泽:茅台和CRM到底谁是中国企业做销售的未来?15亿虚构黄金贸易案曝光!起底运作模式,主导者回应什么是非虚构叙事的虚构性?艺术家和AI合作了:看这些虚构出来的“真实”大厂码农Tom Zhang自传(3)---本故事纯属虚构一财社论:最好的承诺是放手和放权对话虫安:写作给了我宽容的土壤,让我野蛮生长 | 人间夜话对话曹玮:所有记忆中的美食都与灵魂有关 | 人间夜话生病了才意识到,身体是我唯一的财产 | 人间夜话首届英国女性非虚构文学奖短名单公布,斯皮尔伯格就巴以冲突发声 | 文化周报销售易史彦泽:六个点复盘中国 SaaS 的 2023|Z Circle有个朋友叫黄洋河北邯郸初一13岁学生被害案,再次撕开了教育的本质和真相!老美的承认是力挺还是背刺?波士顿MBTA, 不是在关停就是在关停的路上......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