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招不到娃,我被托育中心裁了......公众号新闻2024-02-03 23:02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凤凰网ID:ifeng-news作者: 燕青待过的机构基本都倒了,老公说我是“行业冥灯”。 这样的“灯”,幼教圈子里应该不少了。2个月前,因为生源不足,我被所在的托育机构裁员了。我是90后,上海人,当了八年幼教。学前教育的本科毕业时,我们这行是很火爆的,虽然工作前后换了几轮,我从来不愁找不到下家。但这回,情况好像很不一样了。去年开始,我在圈子里打听工作机会,同行都在说招不到生,说全国各地的托育、早教机构和幼儿园出现了关停潮。我去招聘网站海投简历,想找份早教、托育老师的工作,但一个月过去,没有任何回应。我看社交媒体上类似的情况很多,有家长在说“小区4家私营幼托倒闭了3家”,也有幼教在说缩班以后找不到工作,“各个幼儿园电话打了个遍,都说不招老师”。从公布的最新数据看,中国人口已经连续两年负增长,生育率是全球最低的国家之一,这个人口数据的影响,恰好最先传导到0-3岁的早教、托育机构,我们成了人口负增长倒下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说来也巧,前几天我看自己简历才发现,之前待过的三家机构要么倒闭了,要么正在倒闭的路上。我老公开玩笑说,你真是个“行业冥灯”。眼下,我有点看不清未来的职业前景了。哭穷的家长,缩水的托儿所我的前东家是上海一家高端托儿所,一个学生的月费要一万多元,开在一个中产云集的区域,周边都是别墅和高级公寓,买房最低也是1500万左右。虽然收费高,之前几年这地方没愁过生源。这边招收的孩子家长一般都是企业家,或者双方都是大厂高管,也有大学教授。去年开始吧,就有孩子家长来找园长“哭穷”,问能不能降低学费,他们付不起了——这种事以前从来没有发生过。有的家长说是去年双双被裁员了,有些干脆给孩子办退学,把老人从外地请来上海带孩子,托育费也省了。有时闹得挺离谱的。去年八九月份,一家五口来我们机构商量学费,孩子满2岁了,一家人纠结要不要继续托育。外公外婆是希望孩子去家对面的公立幼儿园,因为离家近、学费便宜;但孩子父母觉得我们这家私立的理念好,即使他们生活质量打折扣,也得送来机构。但这里学费贵,年轻父母承担不起,还得有老人资助,加上老人平时还要负责接送小孩,所以就谁到底更有话语权,一家人就大吵起来。当时四位家长脸色都很难看,局面僵持,谁也说服不了谁。我猜他们在家里也没少吵过,因为从孩子身上,可以很直观地感受家庭关系紧张带来的情绪问题。相比其他小朋友,这个孩子要暴躁很多,碰到一点点很小的挫折,比如没有抓住玩具,就会大声说“干嘛!烦死了”,很难想象这么小的孩子,情绪波动这么大。面对砍价的家长,园长是很为难的。据我了解,他多少会同意降点。总归是收入,家长肯交钱总比退学好吧。去年5月的样子,几乎每周周会,我们园长都会摆出“亏本”这件事,说招生难、盈利难。园长的担心被证明愈演愈烈。我们机构有3个托育班,主要针对一岁半到三岁之间的孩子,每个班有4个全职老师。过去几年,我们一个班收超过20个孩子是很稳的。但去年开始,孩子数量一直往下掉,掉到了个位数,里面还有几个孩子马上满3岁,可以去公立幼儿园了,要离园。我在网上看到一种观点说,孩子数量减少,或许会是一个提高教学质量的契机,理由是招不到学生会改变师生比,更多的教师资源将落到更少学生的头上。但在我们机构,四个老师教围着三五个孩子转的快乐,并不成立——最起码每个班要有15个孩子持续上课,机构才能回本啊。不然老师就得被降薪、裁员。8月份的时候,因为招不到新生,园长开始把招生任务下放到每个老师头上,让我们学会视频剪辑、运营社交媒体,把课堂情况、和孩子的互动拍下来,剪辑视频发到小红书、抖音上,以便吸引更多家长关注。比如吃饭的视频,这些两三岁的小朋友走路还有点踉跄,午饭时去老师那里领小围兜,歪歪扭扭给自己戴上;开饭后小脸上粘着饭粒,开心地咧嘴对着老师笑;还有阳光正好时外出郊游的视频,孩子的小手握着老师从田里剪下的水稻,嘟着嘴打量,上上下下......孩子是很可爱,但拍摄视频太累了,以至原本全身心关注孩子的注意力被分走大半。我们每天带完孩子,还要回家剪辑、发布,一周要在3个视频号上连更——即便这样,机构还是没有招来新生。宣布裁员那天是去年12月。机构补偿了我一个半月的薪资,给了一张离职证明,写的是园所运营调整导致岗位变动,和我的个人能力无关,还有一些祝愿未来的话。和我一起离开的还有其他三位老师。其中一个去年下半年刚入职,还在试用期,薪资远低于正式工。被裁之前她很多次询问园长几时转正,都没有得到正面回复。说实话,我内心没有太多波澜。我早就有预感了。后来和前同事聚餐才知道,这家机构去年连物业费都交不出来了。光辉岁月,屡战屡败过去,我很少去想,有找不到工作的一天。但现实教育了我。八年前毕业的时候,我放弃了国外的工作机会,当时听说2006-2016这十年,是国内学前教育行业发展最快最繁荣的十年,想回国看看更大的市场,误打误撞去了一家国内很火的英语早教机构做老师。这是个十年的老牌子,美国人创立的,当时上海到处都是它们的教室,我住在市中心,步行五分钟内的商场里就有一家。一节课50分钟,收费300-500元,教室门口人挤人,家长趴在窗户上看孩子上课,非常热闹。应聘很顺利,招聘门槛也低,学历只要求高中以上,工资轻松过万。结果刚工作满一年,坏消息来了:这个品牌在国内的代理权被撤销。我又去了一家教孩子英文绘本的机构工作,是一对一的上门课,在绘本世界里点读故事、做游戏、看卡片、听音乐,通过这种方式来进行全英文教学。一堂课收费500元,也是很抢手,那时我刚开始工作,负责大约50个家庭的教学。但没做满一年,这个公司又倒了。领导的解释是一对一上门服务成本太高,账算不过来。很快我又在另一家英语戏剧早教机构找到工作,结果疫情来了,所有的线下课程不得不转到线上。戏剧课是需要深度互动的,在线上,表演的热情就消磨掉了,老师们面对着镜头尴尬而不失声情并茂地用英文讲角色,孩子很难参与进来。到了2020年8月,这家机构招不到生,也关张了。我又流回了就业市场。有天早晨起床,我睡眼惺忪照了照镜子,眉毛又到了要修的时间。我拿起钳子拔掉杂毛,被一丝疼痛狠狠戳到了。我突然觉得,自己就像学前教育行业定期拔掉的一根“眉毛”,总是在一个工作岗位还没积累足够多的经验,就离开了,扎不了根。那时我想调整一下自己的状态,花了一年时间系统学习了心理学,考了张号称是中科院颁发的心理咨询师证。滑稽的是,证书买一送一,免费送了我一张“家庭教育指导师证”。那时我根本不知道这个证有什么用,直到2021年7月“双减”落地,以英语培训为目的的早教被全线叫停,我找到了一份隐秘的新工作——“家庭教育指导师”。一堂课收费2000元,时间90分钟,其实真正到老师手里只有400元。从实际经验来看,“家庭教育指导师”其实就是挂靠在机构名下的上门私教。那些被服务的家庭,几乎都有相似的配置:住在郊区三四层结构的大别墅里,很大的庭院,每家每户都有专职保姆。小孩基本由保姆照看,父母们经常不在家。一般我不会从正门进入,都是走保姆阿姨的后门通道。先进保姆间换衣服,把所有的教具准备好,再提着东西由保姆带领到楼上上课。这个“隐秘职业”是在疫情和“双减”的双重压力之下逐渐火爆起来的——很多孩子在外面无课可补,只能把老师请到家里。有些高收入家庭干脆把最好的老师都请来了,课程海纳百川,不仅有英语和数学,还有音乐和体育。体育老师会带孩子在庭院里做运动,不乏击剑、橄榄球这样的课程,可以说在家建了个学校。我服务的这些孩子大多只有两三岁,一天都被排满了。当我拎着教具箱子走进来的时候,就会遇到其他老师拎着箱子走出去。那阵还接到不少来自“家政公司”的电话,不是让我保洁,而是让我做家教。其中一个家政公司的招聘电话,很“赤裸”地描述对方家长的诉求,说对方家庭很有钱,“孩子以后是要做领导的”,要找一个伴随孩子从3岁长到成年的家庭教师,这个教师要懂得按照“做领导”的方向制定课程计划、建立教研团队。我觉得不可思议又挺好笑的,回了句“谢谢”,挂了电话。这份私教工作需求量很大,我常常开车1个多小时,去郊区各种家庭上课。这是件很疲惫的事,以至于有一次我回程时在高速上打盹,发生了严重车祸。我追尾一辆大卡车,卡车尾部的框架插入副驾驶。从驾驶室推门出来,我整个人都懵了。万幸的是人没事。那之后,身心都需要休整的我,又像一根冗余的“眉毛”,从“家庭教育指导师”的岗位退下了。我成了行业冥灯?到了今年,一路起起落落走过来,我当幼师有八年了。去年开始,网上有很多早教机构跑路的新闻,不少机构是在“繁荣十年”里发展起来的,其中也有几家在我的个人简历里。我老公就说,你真是个行业冥灯。但我心想,现在像我这样的“灯”在我们这个圈子里应该也不少了。失业后,我从上海某区教育局工作人员那里了解到,区里的托育机构目前没有一家是盈利的,都在裁员,每个月都有老师离开,未来甚至可能面临全面关停的状况。他在负责监管托育机构部门工作,每个月都要盘点老师离职、招生、投诉等情况,做统计数据。他告诉我,不是只有高端托儿所不受欢迎了,少子化困境是所有学龄前托育机构普遍遇到的。从行业里的普遍情况来看,托育机构一位老师一周有五天都要上课,但眼下因为招不到生,每周只上两到三天班,如果不裁员,那就要采取老师轮班、减少课时、降薪的手段,保证机构能继续运营下去。这种情况从去年开始变得突出,在社交媒体上不难查到,已经有不少托儿所经营者提及因为招不到生变得越来越艰难的状况。还有上海开托育机构的网友发帖表示,去年区教育局预测9月孩子进入幼儿园的人数同比下降20%。其实,我身边已经有小伙伴从幼师转到了完全不相干的行业,比如物流。但我并不想转行,也不知道除此之外,自己还能做什么。现在想来,学龄前教育从业者的进入门槛一直都很低,薪资也不高,但真正和孩子接触其实又需要很多技巧和合适的方式引导,这是需要经验和能力的。优秀的幼师真正想要在大城市扎根,非常困难,甚至可以说是“为爱发电”。就算是收入很高的蒙氏机构的主教,在一线城市的月薪资将近1.5万元,上岗前也需要自费考5万元的国际认证资格。在我上一家机构,有老师至今还在用工资还学费贷款,每个月除了基本吃用开销和房租,口袋里基本“底朝天”。有一次需要先掏几百元垫付班费,他也掏不出,是真的没钱。回想我自己,如果不是父母帮衬,在上海有住房,我可能也很难在这个行业坚持下去。其实,我从事教育行业的初心,也是为了有一天能更好地教养自己的小孩。我很喜欢孩子,和他们交流是很单纯愉快的一种互动体验,我希望能用自己学到的东西,真的在一线去让他们快乐地、往更好的方向发展。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人在成为父母之前,实际上都不明白甚至不会去想,到底怎样成为合格的父母。很遗憾,在九年制义务教育里也没有这门功课,也很少有教人成为父母的“工作坊”。于是大多数孩子们像一个“意外”一样坠地,被且行且养着,新手父母们照着别人的样子,在一个既定的评价体系中,一起临时抱佛脚似地“卷”。我还记得自己在第一份工作,体会到巨大的满足感。那天我给10来个孩子上英语运动课,我需要让孩子们扮演成小猴子,模仿小猴子的动作,把爬架当作森林的树枝做游戏。那堂课有位外婆和孙女一起扮演猴子,她满场飞,笑得气喘吁吁。“老师,我好喜欢你的课哦。”下课后,外婆特地拉着孩子来找我,说了这句话。我看着她和孩子相视而笑,在目光相交之间,忽然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那是一种能够通过创造快乐的环境,让家庭各个成员关系更为紧密的价值。未来,哪里能让我再次感受到这种价值呢?直播预告正值寒假,既放松、又能长见识的方式,莫过于跟孩子一起躺在沙发上,看部电影纪录片啦~2月5日(周一)中午11点,北大桔子妈妈和果壳的家长们,将给大家带来各自珍藏的宝藏片单!纪录片、动画、科普、人文……各类影片一网打尽,陪娃共享快乐电影时光~那些带孩子了解世界的自然科普纪录片、记忆中的经典动画、带娃了解传统文化的国风纪录片、开启孩子创造力的美育短片……还有上次没来得及讲的宝藏童书,一场直播让你看个够!赶快预约直播吧,我们不见不散!另外还可以扫码进群,直播结束后领取完整片单资料哦~来源丨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凤凰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口述整理丨燕青编辑丨周褶褶、高孜然 排版丨魏蔚接连倒闭的幼儿园,打乱海淀家长的教育大计幼儿园掀起关停潮,鸡娃现象消失进入倒计时?如果父亲们不理解这件事,可能真的没人想生孩子了穷养儿子富养女?这个刻板印象,可能是资本的陷阱✍️|作 者 招 募 & 投稿|后台回复“投稿”,查看详情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