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和小畏
编辑 | 张罐子
责编 | 陈沉沉
马上过年了,和大家谈一个要紧的话题:钱。
最近,同事青青又又又被人借钱了,这是她第三次因为借钱的事情困扰。
对方说好周三还,可到了周五依然没有动静。
她想催对方还钱,可又充满顾虑——
这样做会显得没有人情味吗?
万一对方真的很缺钱怎么办?
对方会不会生气,然后影响我们的关系?
最终,她依然开不了口。
欠债还钱,本是天经地义,可对于一些人而言,却有着强烈的「催债羞耻」。
在心理学看来,钱象征着我们的内在力量,能否催人还钱,反映了我们是否有力量守住利益。
现实中,「不擅长催还钱的人」和「总欠钱不还的人」常常容易纠缠在一起。
前者出于好心,总为对方着想,可这份善意容易被人利用,导致利益被侵犯。
可如果一个人连属于自己的钱,都不好意思要回来的话,那么生活里那些需要争取的幸福,就更难要到了。
今天就「钱」这个话题,我们先来谈谈两件事:
如何催人还钱?
如何获得捍卫自己的力量?
很多时候,如果一个人的利益总是受损,往往是因为Ta的内心藏着一种消极信念——一直以来,青青经常因为「被人借钱-催人还钱」而烦恼。面对别人来借钱,她会习惯性答应,甚至很少问具体原因,很快就把钱转过去。由于青青极度不擅长催人还钱,所以经常拖了很久,才把钱要回来,或者对方始终没还。显然,这些问题根本没有确切的答案,青青只能自己脑补猜测,然后疯狂内耗。可她担心,自己这样做会招来对方的反感、被谴责,甚至被绝交。其实,这些顾虑背后,隐含着一层「为别人背锅」的逻辑——如果对方的情况艰难,那么我就理应该理解、接受、让步。可细想一下,假设对方真的情况艰难,那这是谁造成的呢?大家都是成年人,理应为自己的生活负起责任,计划资金的使用,确保自身的收支平衡。一个人如果认为「我活得很艰难」,所以「你应当帮我」,这本质上是一种推卸责任。明明是自己没能把生活打理好,却要求别人为此承担后果,显然是不妥的。细心观察你会发现,那些拖着不还钱的人,往往不是只拖一两次,而是习惯性如此。因为Ta们习惯于把自身要面对的责任推卸给别人,自己一直不去承认和面对,所以生活计划混乱,经常会出现“没钱用”——“借钱”——“不及时还钱”的情况。因此,催还钱这件事不仅是保护我们自身的利益,也是邀请对方面对自身的责任。另一方面,如果一段关系只有通过我们一直让步才能维持下去,无法承受哪怕一次的拒绝;那么,这种关系本身就有问题,再持续下去也只会徒增消耗。他万一真的缺钱,而我又确实不急,是不是就该宽限对方?于是,我邀请青青来一场模拟对话,她扮演没还钱的小P,我来扮演青青,示范如何催对方还钱。我提醒青青,她可以把「最害怕对方说的话」和「自己最不懂应对的话」说出来。小P(青青扮演):“我现在还没钱,还在周转,得过几天。” 小P:“没有办法呀,我现在没有工作了,投资也亏钱了。” 我:“啊?既然你遇到这么大的事,为什么和我说过两天就还?”小P:“我现在压力很大啊,真的已经没钱了,你别催我了!”我:“你说好周五还的,现在打乱我计划了,怎么办呀?”
青青若有所思,她察觉到了,这种对话思路和她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很多不还钱的人,总是会强调自己有多么不容易,把这一大串问题抛过来。青青以前就是不知道如何解答,所以词穷,到最后就不得不退让。可细想一下,为什么要回答这些难题呢?那本是对方要想办法的事呀!因此,在对话中,即使对方不断卖惨,但我并没有去试图帮他想办法。这时,我们就该把责任抛回给对方,反问他:“如果你真遇到那么糟糕的情况,为何要答应准时还钱呢?”催还钱本身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对方不还钱还倒打一耙。这时可以强调「你打乱了我的计划」,「你影响了我的资金周转」,向对方施压。通常不擅长催还钱的人,很难一下子变得态度强硬,更适合用这种偏「示弱」的方式来博弈。连续地反问,就是持续给对方制造焦虑,让他感受到压力,知道我们是不好糊弄的。相反,如果我们表现得镇定、充满理解,那么对方就会觉得,即使不还钱也没什么,更容易拖下去。其实,催还钱的关键,并不是确保一次就成功,而是为了向对方施压,增加对方拖下去的压力成本,从而提升还钱的概率。现实中,「不擅长催还钱的人」和「总欠钱不还的人」,是一对典型的「讨好型」与「索取型」搭配。像青青的顾虑看似千奇百怪,但本质上都离不开「讨好」的核心信念——因此,所有的顾虑,实质上都是在想如何照顾对方感受,生怕对方生气、不理解、受委屈。Ta们总是说自己很难,别人必须宽限,习惯去「索取」,核心信念实则是——而我上面模拟的催还钱话术,其实并非唯一方法,只是对于较为弱势的人而言,更适合用偏「示弱」的方式。像有的态度强硬的人,就可以说:“我不管你什么情况,你再不还钱我只能告你了!”但无论是哪种对话,都是在传达一个立场:我的感受>你的感受。无论是催还钱,还是生活中的其它利益博弈,本质上都是双方都在强调自身感受的过程。不过,即使弄清楚了这些,青青心里依然发虚,她觉得即使强调了自己的感受,对方也未必会理解和让步,似乎说了也没用。这时,我们就要谈到最后一个问题了:该如何去获得捍卫自己的力量?观察那些不还钱的人,你会发现,Ta们讲的话常常并不占理,甚至很多逻辑不通,可为什么还能总占到便宜呢?这种过度的自我中心,实际上也会给人力量,从而让Ta们能够持续地为自己发声(哪怕说来说去也是那几句)。对于「讨好型」的人来说,如果能适度拥有「索取型」的这种力量,那将很不一样。只要我们为自己发声,别人就有可能会感觉被伤害、会无法理解、有的甚至会绝交。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学会坚持一件事:在不被理解的情况下,依然去表达,去捍卫自己的利益。我告诉青青,比起思考别人能否理解接受,她更应该去问自己开不开心——诚然,这些问题会越想越憋屈,但与此同时,人也会出现另一种感受:心疼自己。然后,人才能坚定不移地站在自己这一边,逐渐加深与自己的联结,下定决心去为自己争取。到这里,青青要做的事情便只剩1件:在博弈中,多坚持一个「回合」。利益博弈是一场拉锯战,你说你没有钱,我说我的计划不能被打乱,双方一来一回,就是一个「回合」。而每坚持一个回合,都是需要力量的,与自身联结越深的人,力量越强,越能坚持到最后。(无法开口催还钱的人,由于力量更加薄弱,无法上场与对方较量。)青青无需逼迫自己一定把钱要回来,而是提醒自己,尽量多坚持一个回合,多为自己发一句声。不过,当她用同样方法去问另一位没还钱的朋友时,却没有成功。其实,催还钱有两层用意,试图把钱要回来只是其中之一。更重要的一层是,青青在催还钱的过程中,去学会心疼自己、为自己发声、争取利益。这是一个练习和成长的过程,只要一个人意识到这一点,那么未来就必然会变得越来越有力量。生命中,每个人都难免遇到被冒犯、利益受损、无人理解的情况。作者:和小畏,后现代取向心理咨询师,专栏心理作者。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
▷武志红心理咨询工作室◁
专业:严选300+咨询师
保密:严守原则 保护隐私
口碑:10年老品牌 累计服务上万用户
在咨询专业地引导下
梳理卡住的关系议题
愿你有力量保护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