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脊发凉,一回头发现真有人盯着我,这是心灵感应吗?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感觉有人在背后盯着你,你回过头,果然与某个人视线相接。
是巧合?还是我们人类真的演化出了一种“能感觉到别人目光”的能力?
感觉不到……吧?
1898年,英国的心理学家爱德华·提钦纳(Edward Titchener),首次在《科学》期刊上发了篇论文[1]描述这个现象(当年的Science可真容易发)。
提钦纳发现,他教的大学生里有人坚信,自己能“感觉到”有人在背后盯着他们——专注的目光会投下一种压力,造成颈背上的一种紧张或僵木感,有时也有微痛的针刺感,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范围也越变越大,直到人们不得不转头去看看是谁在盯着自己。
谁盯着我?|Giphy
不过,提钦纳做了些简单的实验后认为,并不是因为“被人注视”而有“感觉”。整个过程更像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
①当背后有人时,人们本来就会因为“担忧别人怎么看自己”而感到焦虑。这种焦虑会让人感觉不舒服。而一旦人们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身体某个部位,比如颈背,就更容易放大那个部位原本微弱的感觉。
提钦纳举了个例子,他有个朋友在学跳舞,每次他需要背对着教练(即使是私人教练)都让他难受别扭,而当他站在教练背后,知道教练看不到自己时,就会觉得放松解脱。
②当人们因为认为“有人在看我“而感觉不适时,就可能有更多的动作,比如活动颈背,伸手去摸不适的部位,转头转身扫视身后。这些动作恰恰会吸引别人的目光。
换句话说,转头时有人看你并不是巧合,只是因果关系需要颠倒一下。
一转头发现有人盯着你|Giphy
不是因为有人看你,你才感觉不舒服;而是因为你感觉不舒服,动作很多,甚至转过身来,所以引起了别人看你。你转头大概需要1秒钟,而身后的人把目光转过来盯着你只需要0.2秒左右。
1913年,《美国心理学期刊》上刊登了另一篇相关的研究[2]。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约翰 ·库佛(John Coover)想出了个好办法,——用掷骰子的方式随机决定什么时候“盯人”,如果骰子是奇数,他就连续盯那个人15秒;如果骰子是偶数,他就不盯着那个人。在开始之前,库佛会用铅笔敲1下,结束时,他用铅笔敲2下。而那个背对着库佛的“被盯者”,则需要猜测在此期间,到底自己到底有没有被盯着。
结果是,10个人每人猜100次,一共1000次,猜测的正确率仅有50.2%,和瞎猜没有区别。库佛的研究再次显示,人们没法正确地判断“何时有人在盯自己”。
看上去结论已经有了,但事情并没有彻底结束。
从库佛的研究看,人们没法正确地判断“何时有人在盯自己”|Giphy
潜意识感觉到了吗?
有人又提出一种可能,感觉到了,但只停留在潜意识这步,到不了意识里,因此也无法被正确地判断。
1993年, 威廉·布劳德(William Braud)改进了一下研究[3][4]。他觉得,人们在被研究的时候可能过于紧张,再加上心底不确定,因此忽略掉接收到的微妙信号。于是,布劳德从测谎仪得到启发,在实验者身上绑了些电极传感器,来记录实验者身上出现的生理信号波动。他选择了测量皮肤电活动(Electrodermal activity ,EDA),皮肤电活动与情绪相关,不受意识控制,由交感神经自主调节。
布劳德还彻底将“盯人者”和“被盯者”分开了,两个人分别坐在不同的房间里,通过监控摄像头进行“远距离凝视”(remote staring )。
盯人者一共要进行10次“盯人”,外加10次“不盯人”,每次都持续30秒,顺序则是随机的。
而被盯者什么也不需要做,不需要猜测自己有没有被盯着,只要坐在那里,让仪器记录下自己的生理信号即可。
结果令人震惊,“真的被盯着”与“皮肤电活动的强唤醒”显著相关。这两人可是在不同房间里,只是通过摄像头“看到”的啊。
被人一盯,身体有反应|Giphy
这个实验结果能被重复吗?
有意思的是,能不能重复,与研究者本身的背景相关。信则灵,不信则不灵。来自超心理学(研究超自然现象)研究所的人,更可能重复出这个结果。而本身就持怀疑论的心理学者,往往就会得出“没有效果”的结论。
2004年, 美国和德国研究者在《英国心理学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上发表综述[5],他们收集了1977~2000年间的40个相关研究,排除掉4个质量不够好的研究后,剩下36个研究根据研究质量加权分析,结论是“远距离凝视”会引发某些生理反应。不过,如果仅仅综合分析其中质量最佳的7项研究,却又显示“远距离凝视”并没有什么作用。
这篇综述认为,目前还无法得出结论,还需要未来更多的高质量研究。
为什么会有“被注视感”?
无论“被注视感”是对外界环境产生的真实感觉,还是大脑自发产生的错觉,都能被演化论解释。
很多人提到注视动物或被动物注视的感觉。宠物主人经常觉得被自家的猫猫狗狗盯着。有些野生动物摄影师认为,即使是通过望远镜观察动物,动物也会有所察觉。
“我被盯上了!”|Giphy
博物学家威廉·隆(William J. Long)曾经写过自己年少时在林中独坐的感觉:“我经常有这种‘有东西在看着我’的感觉。一次又一次,在我还没看到任何东西的时候,这种感觉会出现。当我四处张望时,几乎总会发现一些鸟、狐狸或松鼠,它们可能发现了我转头,于是悄悄地靠近我,好奇地看着我。”[6]
在演化上,这种感觉有一定好处。
当我们认为自己在被猛兽盯着时,我们就可能更谨小慎微,轻手轻脚,保持警觉并隐蔽好自己,从而降低我们被捕食者发现的风险,增加我们在丛林里的生存率。
但如果“被注视感”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心灵感应,而是一种错觉,那么为什么这种错觉会存在呢?
而且有这种错觉的人还不少,库佛当年在斯坦福大学生里调查,有一门课的146个学生里68%有这种“被注视感”,另一门课的95人里85%同样有这种“被注视感”。
同样,在演化上,这种错觉有一定好处。
当我们认为自己在被人看着时,我们就更可能循规蹈矩,遵守社会里通行的法律和道德规范。而这些良好行为使得我们更容易被社会接受,不会被集体驱逐,从而增加我们在集体里的生存率。
虽然被人盯着可能是种错觉,但会让我们更加循规蹈矩|Giphy
但这种错觉也可能带来麻烦。
心理学研究者曾提出过“镁光灯效应”(spotlight effect )[7]与“恶意归因偏差”(sinister attribution error)[8]。
“镁光灯效应”是指,人们总是高估自己的行为或外表被其他人注意到的几率,也高估了自己的言论对其他人的影响力。在我们的世界里,我们固然是绝对的主角,但在别人的世界里,我们只是背景中不起眼的一个路过者——然而,我们很容易忘记这点。
“恶意归因偏差”则是指,当人们觉得自己始终处于别人的监督和评价之中时,就会高估自己被别人注意的几率,也因此会倾向于认为别人的行为是“对人不对事”“故意在针对我”。比如说,同事没有和自己打招呼,可能是因为同事正在为工作的事情烦心,或者就是简单地没有注意到自己,但“恶意归因偏差”的人总会认为,这绝对是因为同事对自己有意见。
这两种偏见不但会让我们更容易觉得“有人正在看着我”,而且还会让我们觉得,这种注视可能不怀好意。
这两种偏见可能会让我们觉得别人盯着我们看是不怀好意的|Giphy
结语
也许下次你可以找个搭档,自己试着做做这个实验。
无论结果如何,都会让你对科研过程有更好的理解。
就像提钦纳1898年那篇论文的结尾——
“总而言之,我已经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实验中测试了这种“被盯着的感觉”。这些实验对象要么宣称自己能感知到被盯着,要么宣称自己能“盯别人盯到使其不舒服地转身”。对这种感知或是能力,实验总是给出否定的结果。
……如果科学读者认为,这一结果完全是可预见的,做实验是浪费时间。我只能回答说,在我看来,打破某种大众里广泛存在的迷信,这样的实验是有意义的。有科学心智的心理学家,没有一个会相信心灵感应。同时,去证伪心灵感应,可能会驱使一个学生开始走上正确的科学道路,因此而花费的时间,可能会在未来的科学里得到百倍的回报。”
参考文献
作者:游识猷
编辑:小毛巾
封面图来源:Pixabay
一个AI
真·目光如炬
以X光眼睛把你灵魂望到很透明|麦麦
本文来自果壳,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