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环球科学设为星标
周一至周五
第一时间掌握
最新鲜的全球科技资讯
2022“诺奖风向标”拉斯克奖揭晓
当地时间9月28日,有“诺奖风向标”之称的拉斯克奖(Lasker Award)公布了 2022年获奖人名单:基础医学奖授予理查德·O.海因斯(Richard O. Hynes,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埃尔基·罗斯拉赫蒂(Erkki Ruoslahti,桑福德·伯纳姆·普里比斯医学发现研究所)和蒂莫西·A.斯普林格(Timothy A. Springer,波士顿儿童医院/哈佛医学院),表彰他们发现了“细胞-基质和细胞-细胞关键粘附的介质——整合素”在生理和疾病中的关键作用。临床医学奖授予卢煜明(香港中文大学),表彰他在母体血液中发现了胎儿DNA,从而对唐氏综合征进行无创产前检查。公共服务奖授予劳伦·加德纳(Lauren Gardner,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表彰她创造了新冠概览,为实时传播权威公众卫生数据划定了全新的标准。图片来源:拉斯克奖官网
2020年10月14日,《自然》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了英国罗切斯特大学一研究团队的论文。在论文中,研究团队用光化学合成三元含碳硫化氢,并对其施加2.67×10¹¹帕斯卡的压力,成功将该材料的零电阻温度提高到15℃。团队还测量了超导材料的磁性能,以证明它确实进入了超导状态。过去两年中,该领域其他科学家对该论文数据提出了很多问题,特别是材料磁化率测量方面。2021年11月29日,研究团队在预印本网站上公开了一些磁化率测量的原始数据。有科学家指出,公开的数据与《物理评论快报》上一篇论文中的数据存在可疑的相似之处,而这篇论文已经由于磁化率数据不准确被撤稿,并且这篇论文的第一作者正是室温超导论文作者之一。今年9月26日,《自然》撤回了室温超导论文。《自然》编辑表示,他们已经确定论文中一些关键的处理步骤使用了非标准化的、由用户自行制定的程序,而这一细节并没有在论文中具体说明,论文去除(磁场)背景的操作受到了质疑。室温超导论文作者则坚称,他们提供的数据可以支撑论文结论。有颌脊椎动物占现生脊椎动物物种数的99.8%以上,人类也在其中。有颌脊椎动物起源于大约4.5亿年前,但那个时期的化石证据极少,很难对有颌脊椎动物的早期演化史进行重建。本周发表在《自然》杂志的四篇论文,展示了一批保存完好的鱼类化石,为有颌脊椎动物最初的崛起和辐射分化提供了新知,并描述了有颌脊椎动物中已知最古老的牙齿。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朱敏院士团队在重庆、贵州等地志留纪早期地层中发现了“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和“贵州石阡化石库”两大重要化石库。“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来自约4.36亿年前,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保存志留纪早期有颌类完整化石的特异埋藏化石库,堪称“鱼类的黎明”。其中,有颌的蠕纹沈氏棘鱼(Shenacanthus vermiformis)是已知最早的保存完好的软骨鱼,意味着鲨鱼有“披盔戴甲”的祖先;无颌的灵动土家鱼(Tujiaaspis vividus)为脊椎动物成对附肢起源提供了关键化石证据。而“贵州石阡化石库”来自大约4.39亿年前,有颌鱼类的棘刺、鳞片和牙齿保存着关键信息。科学家从中发现了双列黔齿鱼(Qianodus duplicis),这种动物的齿旋代表最古老的有颌类牙齿,将最早的牙齿化石证据前推了1400万年。针对这两个化石库中鱼类的研究,呈现出新的鱼类物种,填补了“从鱼到人”演化史上缺失的关键环节。恒星中子源反应¹³C(α,n)¹⁶O地下实验测量示意图。图片来源:近代物理所过去的理论推测,太阳系中约一半的超铁元素所需中的中子,都来自恒星中子源反应¹³C(α,n)¹⁶O。然而由于该反应在天体物理能区(0.15-0.54MeV)的截面极小,对该反应截面的直接测量一直是一大难题,不同实验组得出的数据也存在分歧。近日,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的一项研究得到了该反应目前最精确的反应率数据,澄清了此前国际实验数据间数倍的分歧。这项实验由来自国内外多个单位组成的锦屏深地核天体物理实验(JUNA)研究团队完成。他们历时7年,研制了深地实验室中最高流强的α粒子加速器、高功率13C同位素厚靶及高灵敏度的中子探测器阵列。结合锦屏深地实验室优良的低本底环境,JUNA团队在天体物理能区(0.24-0.59 MeV)内精确测量了¹³C(α,n)¹⁶O反应截面,并利用四川大学3MV串列加速器将测量能区扩展至高能区(1.9 MeV),首次实现¹³C(α,n)¹⁶O反应截面从天体物理能区到高能区精确的自洽测量。该研究提供了目前¹³C(α,n)¹⁶O反应截面最精确的数据,为发展i-过程和s-过程核合成的天体物理模型及构建超铁元素演化的新图景提供了坚实基础。生物节律的破坏与许多疾病相关,癌症即是其中之一。然而,其中的具体机制仍未被阐明。最近,发表在《科学·进展》的一项研究发现了长期生物节律紊乱可显著促进动物肺癌的发生,通过识别相关的基因,解释睡眠模式与疾病之间的联系。研究者建立了表达肺癌突变基因KRAS的小鼠模型,将一半数量小鼠在正常条件下饲养(光照12小时、黑暗12小时);另一半则每2-3天将光照提前8小时。结果发现,生物节律紊乱的小鼠肿瘤负荷增加了68%。科学家进一步利用RNA测序观察参与肿瘤生长的基因,意外发现热休克因子1(HSF1)这个蛋白质家族是罪魁祸首。编码HSF1的基因主要参与修正温度变化下的蛋白表达,而生物节律紊乱的动物无法及时在睡眠中降低体温,研究者怀疑HSF1的活性会随着昼夜节律紊乱而提升,癌细胞可能乘机利用HSF1信号通路制造更多错误折叠的蛋白质,但这一点还需要研究来证实。研究者计划进一步探究HSF1在睡眠不足者肿瘤发生中的具体角色。狗能感觉到人类的紧张状态,但尚无证据指明它们是如何感受到的。近日,一项发表在PLOS ONE上的研究发现,狗不需要视觉或听觉,仅凭嗅闻人类分泌汗水和呼吸时散发的气味就能识别压力。研究人员让36名志愿者解决一道困难的数学题,并分别在任务前后收集他们的汗水和呼吸样本。通过监测志愿者解题前后的血压和心率数据,研究人员选择了血压、心率增加的志愿者样本。之后他们引入了四只经过训练的狗,它们会在嗅出不同气味时向研究人员示意。在每轮实验中,研究人员让每只狗都嗅闻一个志愿者在紧张和放松时产生的样本(采集时间仅间隔4分钟)。结果显示,所有狗都能准确区分人类紧张和放松时产生的样本。这说明人类会在压力下通分泌过汗水和呼吸产生不同的气味,而狗能够准确分辨出来,这或许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训练狗参与人类的心理治疗。据国家卫健委官方数据,9月28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170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64例(广东21例,上海13例,福建10例,北京5例,山东5例,江苏4例,四川2例,天津1例,内蒙古1例,辽宁1例,河南1例),含14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广东7例,北京2例,山东2例,江苏1例,河南1例,四川1例);本土病例106例(贵州38例,广东18例,天津13例,黑龙江9例,云南6例,四川5例,西藏5例,山西3例,山东2例,宁夏2例,内蒙古1例,江苏1例,浙江1例,河南1例,陕西1例),含14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四川4例,贵州4例,广东3例,江苏1例,山东1例,河南1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无新增疑似病例。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629例,其中境外输入103例,本土526例(宁夏189例,西藏85例,黑龙江73例,贵州58例,天津26例,云南20例,四川15例,新疆10例,广西8例,湖北6例,江苏5例,安徽5例,广东5例,江西4例,河南4例,陕西4例,山东3例,山西2例,河北1例,上海1例,浙江1例,甘肃1例)。
截至2022年9月27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343649.4万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