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出现首例猴痘输入病例;在宇航员血液中发现基因突变|环球科学要闻
将环球科学设为星标
周一至周五
第一时间掌握
最新鲜的全球科技资讯
多年来,太空生存给人体带来的健康风险,一直受到科学家的关注。其中,失重条件下肌肉与骨骼受到的影响早已为人熟知。而最近,一项发表在《通讯·生物》杂志的研究首次发现,经历过太空飞行的宇航员血液中发生了体细胞基因突变,且突变率在同年龄段的人群中高得异常。
研究团队收集了1998-2001年之间在美国航天飞机计划(STS)中执行过任务的14位宇航员的全血样本,在飞行前10天、着陆当天和着陆后3天分别采集,并将血样在-80℃低温下储存了20年。这些宇航员(85%为男性)在血样采集时的平均年龄约为42岁,经历的太空飞行任务时长中位数为12天,每项任务平均包含两次舱外活动。科学家发现,14位去过太空的宇航员的血液中都出现了体细胞突变,这些突变来自克隆性造血(CH),指单个带有突变的干细胞制造了大量含有同样突变的血细胞。研究人员在宇航员的17个驱动克隆性造血的基因中发现了34种突变,其中最频繁的突变发生在TP53基因和DNMT3A基因中,前者编码了肿瘤抑制蛋白p53,后者则是急性髓系白血病最常见的突变基因之一。不过在科学家评估的基因中,体细胞突变频率低于2%——尚未达到不确定潜能的克隆性造血(CHIP)的阈值(2%),不一定意味着心血管疾病或癌症风险的升高。但科学家认为,若持续暴露在深空的极端环境中,这些风险还会增大。
据香港大公文汇网报道,一名曾到访美国及加拿大的30岁香港男子前天经菲律宾抵港,昨日证实感染猴痘病毒。该患者8月30日在加拿大出现皮疹,随后出现喉咙痛和淋巴肿胀病症。在抵达香港后的检疫期间,该患者皮疹蔓延,于是主动上报。经检查,其猴痘病毒检测结果呈阳性,目前该男子正在玛丽医院隔离治疗。
该男子在香港并无密切接触者,本地传染风险较低。香港特区政府已将针对猴痘的应变计划提升至戒备级别(共设三个级别:戒备、严重和紧急)。目前特区政府正对采购猴痘疫苗的相关事宜进行洽谈,预计本月内疫苗可以抵达香港,届时有暴露风险的人群和高风险人群可自愿接种。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截至目前,共有125个国家报告了至少一例猴痘确诊,全球累计确诊病例54175例,累计死亡病例18例。
根据《自然·通讯》发表的一项研究,科学家分析了在苏格兰圆屋(crannogs,一种建在水中的人工小岛)发现的陶器,找到了人们将谷物与乳制品及肉类混合烹饪的证据。他们还发现,来到这些小岛上的人们会用比较小的锅来煮谷物和乳制品,烹饪肉类时则使用比较大的锅。
人类在英国栽培谷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尽管在一些新石器时代的遗迹可以零散的发现谷物的存在,但此前科学家们一直没能在陶器中找到处理谷物的证据。现在,这项研究的结果表明,在理想条件下,谷物的生物学标记可以保存数千年之久。科学家认为,新石器时代的饮食中,小麦占比比此前认为的更大。同时,陶锅里谷物生物标记与乳制品脂类残留物之间的强相关性也说明小麦和乳制品可能被放在一起做成了奶粥。
图片来源:Pixabay
近日,一项发表于《自然·通讯》的研究展示了一种从空气中提取水来制氢的新技术。绿色氢气由电解槽通过电能和水制取,有望替代会排放二氧化碳的化石燃料。电解槽可以用可再生能源驱动,但目前的装置通常需要复杂的原材料、稀有金属,以及纯净水——这会与有限的饮用水资源构成竞争。这些因素都会增加成本,限制大范围的应用。在这项新研究中,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能利用潮湿空气而无需液态水的电解槽原型。这种装置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并将采集的水进行氢氧分离。随后,他们用可再生能源(太阳能或风能)驱动这套装置,使其连续运转了12天。此外,他们还证明了这套装置能在湿度为4%的干燥环境中高效运作,并且整个过程无需液态水。这项研究具有可拓展性,例如以最小的环境影响向偏远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提供氢燃料。
ADP-核糖基转移酶(ADP-ribosyl transferase,ADPRT)是一种通过修饰宿主蛋白质而致病的毒素。近日,一项发表于《分子细胞》的研究发现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分泌的ADPRT毒素能够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攻击并杀死其他细菌。
研究人员测试了这种毒素的常见靶点,如蛋白质和DNA分子,最终发现这种毒素的攻击靶点其实是其他细菌的结构性非编码RNA。结构性非编码RNA承载着细菌的许多重要生命功能,而铜绿假单胞菌的ADPRT毒素能够通过修饰RNA,打乱细胞内正常的分子活动,从而杀死细菌。这项发现有望用于开发新的抗生素。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