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小行星撞击火星的声音,被“洞察”号记录下来了|环球科学要闻

小行星撞击火星的声音,被“洞察”号记录下来了|环球科学要闻

科学

将环球科学设为星标

周一至周五

第一时间掌握

最新鲜的全球科技资讯



· 行星科 ·
土卫二地下海洋生命组成成分的新证据

土卫二地下海洋呈碱性,会与岩石核心发生地质化学反应,使得磷酸盐矿物溶解在海水中。图片来源:Southwest Research Institute

过去25年来,行星科学最深刻的发现之一是,太阳系行星在表面冰层之下存在地下海洋很常见。因此科学家对地外可居住行星的探索重点,已经转移为寻找其他星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元素。自从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卡西尼号探测器到访土星系统,科学家已发现土卫二存在地下液态水,但很可能缺少生命必备的磷元素。近期,一项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的研究显示,科学家发现了土卫二地下海洋中存在磷元素的新证据。


科学家根据卡西尼号提供的关于土卫二地下海洋系统的数据,构建了磷元素地质化学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模型,能够说明海底矿物如何溶解到土卫二的海洋中,并预测了磷酸盐矿物将发生异常溶解。结果显示,土卫二地下海洋中的磷水平很可能达到接近甚至高于地球海洋中的磷水平,这也使得科学家对土卫二海洋的宜居性更有信心。



“洞察号”火星探测器记录流星体撞击

2021年9月5日,火星上撞击形成的陨石坑。图片由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拍摄,图中蓝色为后期标注,代表受到扰动的表层沉积物。(图片来源:NASA/JPL-Caltech/University of Arizona)


《自然-地球科学》Nature Geoscience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洞察”号(InSight)火星探测器记录到了火星上由流星体撞击事件引起的地震波。随后,NASA的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Mars Reconnaissance Orbiter)将其源头追溯到了一处新形成的撞击坑。该研究首次探测到地外行星上由撞击产生的地震波和声波,且发现了相关的源撞击坑。


研究者分析了“洞察”号的地震仪数据,检测到四个事件的地震波和声波,并根据这些波的抵达时间计算了这四个事件的发生位置,再通过调取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的影像确认了其中3个事件的撞击点(第四个事件是一次地震事件,与之前发现的一次撞击有关)。在原撞击坑已知的情况下,撞击产生的波就能用来提供关于撞击过程以及火星大气和火星壳性质的信息。



· 生物学 ·
癌细胞能忍受的DNA损伤也有阈值

端粒位于染色体的末端,随着细胞分裂,会逐渐缩短。大多数癌细胞会通过端粒酶来延长端粒的长度,进而抑制衰老。此前研究发现,一种特殊的癌细胞——ALT细胞会通过端粒断裂诱导复制的机制,来延长端粒。这种癌细胞能导致10%的癌症,且对化疗有很好的抗性。


在一项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的新研究中,科学家首次发现细胞中的端粒设定了癌细胞可以承受的损伤阈值,超过这个阈值,癌细胞无法继续分裂,会走向死亡。他们发现端粒上的损伤主要是由端粒DNA转录产生的一种RNA分子(TERRA)导致的。随着这个分子的水平增加时,端粒的损伤会更加严重。当研究人员通过分子手段提高了ALT细胞中的TERRA水平后,细胞中端粒的修复会被激活,而为了修复端粒损伤,其他端粒的损伤会增加,最终细胞只能停止分裂,进而死亡。该研究显示,可以开发一种以TERRA为靶点的疗法,通过增加其数量,帮助杀死癌细胞。



· 公共卫生 ·
从全球范围内来看,今天的饮食并没有比30年前更健康

2018按年龄(所有年龄段;仅儿童;仅成人)的全球和区域健康饮食指数评分。(图片来源:原论文)


研究显示,不良饮食习惯会导致全球约26%的可预防性死亡。但一直以来,我们都缺乏基于人口统计的饮食质量数据,来提供支持健康饮食的干预措施和政策。近日,在一篇发表在《自然·食物》(Nature Food)上的文章中,研究人员进行了迄今对全球饮食质量最全面、也是第一个囊括了儿童和成人的调查研究,他们发现相比三十多年前,人类的饮食并没有更健康。


研究人员结合了从0分(大量食用糖和加工肉类)到100分(蔬菜、豆类/坚果和全谷物平衡饮食)的饮食质量衡量标准,并根据全球膳食数据库(Global Dietary Database)的1100多项调查数据对185个国家的成人和儿童的饮食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全球范围内,成年人中的女性和老年人、儿童以及受教育程度更高的人群整体拥有更高的饮食质量。大多数国家的得分都在40.3左右,人类的饮食质量从1990年至2018年仅提升了1.5%,且各国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虽然豆类/坚果和非淀粉类蔬菜的摄入随时间推移有所增加,但同时加工食品摄入量也在增长,因此整体上饮食质量的提升并不明显。这项规模空前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人类膳食摄入的发展趋势,并以此来发展鼓励健康饮食的行动,制定激励健康饮食的政策。



· 猴痘疫情 ·

中疾控公布重庆猴痘病例流调报告,与德国的毒株高度同源


近日,中国疾控中心在周报(China CDC Weekly中公布了内地首例猴痘输入病例的流行病学报告。该病例为一名29岁男性,9月2日至9月8日赴德国期间发生了男男性行为,随后前往西班牙,2022年9月14日返回中国重庆市。在确诊前,男子曾出现喉咙干燥发痒、发烧、右大腿出现红色皮疹和脓疱等症状。9月14日,他在重庆市新冠病毒隔离点隔离期间自称出现类似猴痘的临床表现,随后确诊为猴痘病毒感染。基因检测结果显示,该毒株属于猴痘分支Ⅱ(原名西非分支)B.1分支,与2022年6月21日德国采集的毒株高度同源。


这是中国报告的第5例确诊的人感染猴痘病例,此前4例分别在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均为输入性病例。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的《猴痘诊疗指南(2022年版)》指出,猴痘病毒经黏膜和破损的皮肤侵入人体,人与人之间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


· 天文探测 ·
嫦娥七号任务将搭载阿联酋月球车

9月16日,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率团访问阿联酋拉希德航天中心,与艾尔马里主任举行会谈,就中阿航天合作进行深入交流,并签署关于嫦娥七号任务搭载合作的谅解备忘录。根据拉希德航天中心的消息,两国将在未来的探月任务中展开合作,在嫦娥七号探测器上搭载一辆由阿联酋制造的月球车着陆月球。这将是中国与阿联酋在太空项目中的首次合作。



· 新冠疫情 ·

据国家卫健委官方数据,9月19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152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48例(广东15例,北京8例,福建7例,上海5例,四川5例,内蒙古2例,黑龙江2例,天津1例,江苏1例,河南1例,云南1例),含7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广东3例,四川2例,内蒙古1例,河南1例);本土病例104例(贵州41例,四川33例,西藏16例,天津3例,云南3例,黑龙江2例,山东2例,浙江1例,河南1例,湖南1例,重庆1例),含35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贵州18例,四川9例,山东2例,云南2例,黑龙江1例,浙江1例,河南1例,湖南1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无新增疑似病例。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637例,其中境外输入112例,本土525例(贵州208例,西藏160例,黑龙江44例,四川37例,天津15例,新疆12例,湖北11例,河南7例,广西7例,海南5例,青海4例,河北3例,云南3例,江西2例,甘肃2例,上海1例,浙江1例,山东1例,湖南1例,广东1例)。


截至2022年9月18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343530.2万剂次。


文:clefable、不周、二七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佩洛西访台参照炸南领馆样板香港出现首例猴痘输入病例;在宇航员血液中发现基因突变|环球科学要闻中国科学家发布首个脑再生图谱;阿根廷不明原因肺炎被证实为军团菌感染|环球科学要闻回去看不一样的香港58%的传染病正在被气候变化“强化”,变得更易传播或更致病|环球科学要闻2022“诺奖风向标”拉斯克奖揭晓,“无创产检之父”卢煜明获奖|环球科学要闻为什么有些人这么自私?可能是因为他们没睡够|环球科学要闻将人脑细胞植入鼠脑,还能行使功能;477头鲸鱼在新西兰海岸搁浅|环球科学要闻NASA月球任务“阿尔忒弥斯1号”今晚发射;河南汝州“巨型怪鱼”被捕获|环球科学要闻房奴断贷与蓄奴、废奴我国天地联合观测到迄今最亮伽马射线暴!打破多项观测纪录|环球科学要闻吃了不干净的食物后,为何控制不住想吐;SpaceX或将在12月进行星舰的首次轨道试飞|环球科学要闻因引擎故障,NASA新一代登月任务推迟发射;动物短期服用雷帕霉素,能获终生抗衰效果|环球科学要闻和猫说话时总变“嗲”?猫:我们就喜欢这样的语气|环球科学要闻举世瞩目!NASA拯救人类的预演,网上直播用卫星撞击小行星天宫种菜进展顺利;九价HPV疫苗扩龄,9~45岁适龄女性可接种|环球科学要闻细胞“弗兰肯斯坦”:用细菌合成“活”细胞|环球科学要闻美国入境档案-- 黄万里中国将在2035年左右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环球科学要闻把活蟑螂改造成“半机器蟑螂”,可进行远程控制|环球科学要闻发现迄今最大的潜在威胁小行星,直径最大约2.3千米;梦天实验舱顺利完成转位|环球科学要闻发现非洲最早恐龙;血型会影响年轻人中风风险|环球科学要闻单次停留太空时间最长的宇航员去世;SpaceX星舰原型进行地面测试|环球科学要闻童年时切除一半大脑,患者脑功能不会受到明显影响|环球科学要闻空气污染颗粒物能穿透胎盘,进入胎儿大脑;奥密克戎BF.7变异株已出现在中国多个省份|环球科学要闻第4位被治愈的艾滋病患者出现!66岁高龄,感染HIV时间长达31年|环球科学要闻现在谈君子小人会不会引起误解?蓝色起源“新谢泼德”火箭发射失败坠毁,逃生系统成功起效|环球科学要闻近30年,中国居民过量摄入含糖饮料的死亡率增加35%|环球科学要闻日行1万步的人,多种疾病和死亡风险都会降低,快步走更有益|环球科学要闻太阳风暴突袭地球,在加拿大造成未知“史蒂夫”现象|环球科学要闻乌干达暴发埃博拉疫情,感染人数已上升到50,正在紧急开展疫苗测试|环球科学要闻全球首例猴痘、新冠和艾滋合并感染者出现|环球科学要闻人类首次撞击小行星瞬间被成功捕捉,亮度增加约10倍|环球科学要闻过去40年,中国热浪致死风险迅速上升|环球科学要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