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毕业10年回头看:大批中国孩子过早牺牲于「爬藤算法」
小学插班时因为成绩倒数,而被老师惩罚站在讲台边上听课,从很小就开始思考「教育者是如何作恶」;
大学选专业时,拿到了进医学院的分数,却又忤逆父母之意,报考教育学;
实习回到山里支教时发现,教师们大多「表演上课」,孩子们依旧缺乏实质成长;
快毕业时,她因此放弃找工作,出国深造读教育,令父母失望透顶。
原来,那些矛盾、冲突和挫折都不是「错误」,那些观察、反思和行为也不是浪费,而是指路哈佛乃至人生的重要引力。
然而,在这样铺天盖地的趋势总结下,家长们就想把自己孩子往规律里套,不少孩子在一刚开始就会认为是「弃子」,被排除在好学校之外———标化普通、活动不出彩、甚至有过失败经验。
展现热情 Passion:他们无一例外做自己喜欢的事 ;
抗挫折能力 Resilience:即使遭遇失败,也能把经历看作是故事 ;
逻辑思维 Critical thinking:他们常常思考为什么做,而不是无脑跟风卷。
「过去的你穿越到现在,还能被哈佛录取么?」梁绮涵这几年被这个问题问麻了: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来源: qq
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