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围威尼斯,大尺度分级,这部梦露传记片拍得怎么样?
和李小龙、戴安娜王妃等人类似,玛丽莲·梦露同样是个可以被无限解读的超级偶像。
他们都曾以某种极致的形象引发世人追捧,却又在黄金年岁猝然长逝,勾起大众诸多遐思。
所以,自梦露在1962年去世后,有关她的解密话题和影视作品便从未停歇。
1991年的剧情片《梦露与我》;2001年的纪录片《玛丽莲·梦露:最后的日子》;2011年的电影《我与梦露的一周》,以及今年年初上线的传记剧集《重塑:玛丽莲·梦露》,都足以证明每一代人对于梦露的不同解读。
从这一点来看,奈飞出品的新片《金发梦露》只不过是这一系列作品中的一部。
然而,该片NC-17的大尺度评级,以及口碑上的诸方欠奉,让人不禁好奇,它真的只是一部打着梦露旗号的噱头电影吗?
真假梦露
POST WAVE FILM
和不少梦露题材的影视剧稍加不同的是,《金发梦露》并非直接改编自梦露的真实经历,而是据乔伊思·卡罗尔·奥特兹的同名小说翻拍而来。
尽管该书在2000年出版后,一路畅销,被不少读者当做信史来看,然而作者奥特兹一再强调,这只是一部虚构小说,只不过是借用梦露的人生作为底本而已。
导演安德鲁·多米尼克在看罢之后,甚感兴趣,早在2010年左右就花了四个星期写出了本片的剧本草稿。
此后十年间,多米尼克曾多次打算放弃拍摄计划,最终在奈飞的促成下,才有了电影的诞生。
梦露
而对梦露稍加了解的影迷便会发现,影片中的不少情节和公开的资料出入很大。
在梦露的真实人生中,她的确有着不幸的童年,且进入好莱坞后情史复杂。梦露的第一任丈夫,是她在16岁时认识的邻居男孩,但这桩婚姻在四年后便宣告结束。
梦露和阿瑟·米勒
其后,梦露曾和卓别林的儿子有过一段桃色新闻,并在和棒球明星乔·迪马吉奥邂逅后,喜结连理,不过这段婚姻的时间更短,仅维持了九个多月。
梦露的第三段,也是最后一段婚姻的对象是大剧作家阿瑟·米勒,两人倒是度过了五年的快乐时光,但最终还是在梦露去世的前一年宣布离婚。
《金发梦露》虽然同样囊括了梦露的三段情史,但具体设定差异很大。
片中,梦露不但和卓别林的儿子有着大量的床戏,甚至和小爱德华·G·罗宾逊大玩“三人行”。
此外,梦露一生只有在和阿瑟·米勒的婚姻中怀过孕,但在电影里却有过三段怀孕经历。
第一次是在和卓别林的儿子交往时堕胎,第二次是在怀上米勒的孩子后,不幸流产,第三次更为惊悚恐怖,暗示梦露在怀上肯尼迪的孩子后,被特工强制堕胎。
可以说,《金发梦露》更像是一次“借题发挥”,而非照本宣科,假如你是抱着了解梦露真实人生的预期去观看,自然难以满足。
“混乱”的第一视角
POST WAVE FILM
当然,这并不是说《金发梦露》是一种同人小说式的意淫创作,导演多米尼克采用的手法更类似于帕布罗·拉雷恩的两部女性传记片——《第一夫人》和《斯宾塞》,即将视野限定在主角梦露身上,全程聚焦于她的所见所感。
《斯宾塞》剧照
这就决定了本片注定不是一部宛如《甘地传》、《卓别林》这类的理查德·阿滕伯勒式的传统传记片。
《金发梦露》的故事起点,的确是童年梦露随着母亲一道过生日,并在时间流逝中一步步抵达生命的终点。但它描述的,乃是一个悲剧女性的临终回眸,在一眨眼的功夫间,将繁冗杂乱的人生过了一遍。
所以,《金发梦露》在表面上采用了线性叙事的手法,可骨子里用的是意识流的形态。
当梦露在和卓别林之子交欢时,场景转换到她在1953年出演的电影《飞瀑怒潮》;
或是在《热情似火》的拍摄现场,因为台词缘故,梦露的脑海中出现意外流产的画面;
当然,那段梦露一边在机舱内昏睡,一边来到影院的画面,宛如梦魇一般让人挣脱不开。
这些由相似性转场手法而衔接两个不同场景的画面,在片中屡见不鲜,它暗示着梦露的意识在不断流动,也反映出她始终处在一个混乱的世界。
为了突出这一点,多米尼克甚至大胆采用不同画幅的效果,以及黑白和彩色的质感不断混搭地涌现在银幕之上。
于是,你时而可以看到竖条状的梦露挂历,时而瞥见阔银幕中的众人鼓掌,时而感受到彩色环境里的妖娆梦露,又时而目睹她在暗淡黑白中的痛苦挣扎。
这就是《金发梦露》最为大胆的地方之一,它完全无视商业片应该具有的“稳定性”,它想要追求的恰恰便是混乱感。
但《金发梦露》的口碑却不太理想。
大多数观众需要在一个稳定的叙事空间中获得“意义”和“价值”,但多米尼克则毫无顾忌地背道而驰。
虽然对于这部电影来说,极致的“混乱感”并不是坏事,它昭示了梦露的分裂心理,以及对周遭敏感不适的私密情绪。但对于梦露的“人格塑造”,则是匮乏的。
如果说多米尼克的《神枪手之死》,以经典西部片的美学范式,冷静而不露声色地记录传奇的话,那么他的这部《金发梦露》则用混乱破碎的先锋影像,近乎嘶吼般地试图打破幻梦。
玫瑰花蕾的消逝
POST WAVE FILM
除了影像风格和叙事手法惹得不少观众大为光火外,《金发梦露》的另外两宗“原罪”更显得不合时宜。
一宗是大量的裸露戏份,在某些观众看来,这无疑是对梦露的二次伤害,甚至充满了恶臭的男性凝视。
另一宗则是“原生家庭创伤”的戏码,显得过于俗套和异想天开。一些影迷认为,能混到五十年代好莱坞顶流的梦露,不可能如此傻白甜且脆弱不堪。
先说说所谓的男性凝视,这是将女性肉体作为色情投射的专用词,和血浆、恐怖等题材的影片类似,这类电影都有所谓的“剥削”意味。
梦露自己主演的那些五十年代电影,当然妥妥地充满了凝视味和剥削感。然而《金发梦露》这部影片另当别论。
原因在于,决定一部影片是否存在男性凝视意图的标准,并不是露点,而是导演对于观众感受的引导。
在本片中,有两处标志性的场景便说明了这一问题。
一处是梦露在拍摄《七年之痒》时,那段经典的风吹裙子的场景,多米尼克先是用升格手法重复剪辑出裙子被吹起的特写,之后又将那些凝视梦露的男性面孔逐一堆叠,甚至在最后以一处俯视的大远景画面,极为夸张地呈现围观者。
另一处则是梦露在前往《热情似火》首映礼的红毯上,中年男性们纷纷嚷着梦露的名字,但他们的嘴巴明显经过了特效处理,如血盆大口一般,让人观之发毛,背脊一凉。
当作为凝视一方的男性嘴脸被摆到台面上,并被极致放大,情色在此变得恐怖,而性感也随之消亡。
《金发梦露》非但不存在男性凝视,反而表明了其“反男性凝视”的立场。
至于本片的“原生家庭创伤论”,以及由此所呈现的梦露的脆弱和疯癫确实存在,但不管是母亲的疯癫虐待,还是父亲的从小缺席,影片中梦露在童年时期的这些遭遇,只不过是一根导火索而已。
它内里指向的梦露对于“诺玛”(梦露的真名)这一身份的渴望,以及对“梦露”这一身份的逃离。
更进一步来说,本片真正想要讲述的,是一个传奇女星如何被迫地追求幻梦,又是如何想要打破幻梦,终成悲剧的故事。
这个悲剧的起点,是母亲在梦露童年生日时种下的苦果——亨弗莱·鲍嘉式的明星父亲,同时还有永恒的诅咒——梦露的诞生是个错误。
于是,梦露一边想要借由好莱坞使自己和父亲无限贴近,一边又在大众无尽的色情凝视中深感不安。
这种越是逼近真相的中心,越是感到现实和幻想的分裂,在《神枪手之死》里表现为,年轻枪手在了解传奇人物的真实生活后,最终选择将其杀死。
梦露也一样。
影片最后,一直牵绊梦露的父亲来信,原来不过是前男友的荒谬把戏,这一讯息终于割断了梦露对于生的所有期待,于是服药自尽。
《公民凯恩》中的“玫瑰花蕾”
这看似是一个女孩恋父情结的荒诞寓言,实际上,所谓的“父亲”其实就是《公民凯恩》中凯恩一直心心念念的“玫瑰花蕾”。
凯恩渴望的是滑雪板象征的逝去童年,梦露希冀的是“父亲”身份背后的完整家庭。人类的永恒缺憾,便是其一生羁绊,如是而已。
《金发梦露》确有遗憾,笑容停留在36岁这一天的梦露,也最终没有等到她作为“诺玛珍”活着的那一天。
编辑 | 飞檐 排版 | 石页
详 细 课 程 介 绍 | 专 业 干 货 分 享
关 注 【 后 浪 电 影 学 堂 】 公 众 号
影 视 课 程 大 礼 包 免 ! 费 ! 领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