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转内销不应成为一句空话。
“出口”转内销是一句耳熟能详的话,字面意思就是把外需转为内销,但我的理解不是,我认为是把“出口”好的产品转为内销,让“出口(优质产品)”成为一种内销常态,这才是真正的“出口”成为内销。
食品安全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对于出口和外销的产品,品质存在质的不同,其实大家早就心照不宣并乐此不疲。
出口转内销,是这几年的口号,大概率上是受疫情影响,以及全球经济下滑所受到的波及,出口贸易的生意也越发的难做,甚至有些生意好不容易谈妥了,然而仓位难求,最后导致不了了之的状况大有所在。由于这种问题的普遍性,以及疫情的不确定性,以及各种不景气,最后导致一些厂家生产好的货物要么被回流,要么积压在仓库里,于是乎大家都在想办法怎么解决这些货物,毕竟堆在别人的仓库亦是一笔开销,就算是自己的仓库,那也是极为不方便的,何况货物就是资金,假如能不卖出去,严重的可能造成资金无法周转,然后导致公司资金崩盘,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资金链坍塌式的断裂,最后只能宣布破产。
这不是说说玩的,去年我不少朋友就是这种状况,既然有了问题,就会有人想办法,于是乎你就看到了各种出口转内销的口号和广告,虽然今年见得少了,但去年像什么做鞋子的,衣服的,以及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的特别多。
广告词中说,因为外贸行情不好,造成厂里库存太多,只能便宜处理了,说库存量多少,质量有多少之类的,我想应该有不少人为此买过单,毕竟都是国内企业,想着帮帮忙,一起渡过难关,更主要的是比以往便宜,而且质量很好,这种机会也不能轻易的错过是吧。
这种心理呢,能理解,厂家把积压清了,虽然吃了点小亏,但是变现了有资金周转了,买家呢,花优惠的价格又买了自己想要的,双赢局面。
但是有一个问题了,在此之前呢?市场是一个什么环境?不用想的,之前同样的东西,同样的价格,但是不同的品质,是普遍存在的。
看看这次海天酱油出的舆论问题,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品质会不同呢?为什么一种产品两种价格?为什么消费者会选择品质差的?这种环境是如何形成的?
是企业缺德吗?是企业没有行业伦理吗?还是说消费者太纵容他们了?
我觉得是又不是,因为这里面很复杂,而有些问题我又不能说太深了,缺德的企业大有人在,没有行业伦理更是普遍存在,而消费者也有纵容也有无奈。
缺德和没有伦理的我就不展开说了,因为有很多人有关相关的解读,而我只想说说为什么会存在这种现象存在的土壤,跟消费者有什么关系。
毕竟同样在日本,添加食品添加剂也是符合规定的,但是那些商家并没有添加,老百姓也不会购买有添加剂的,这并非是他们的商人不逐利,因为逐利是商人的天性。
海天酱油存在两种,一种是现在暴雷的,有食品添加剂的,说是符合食品标准的,另外一种是无任何添加的,原汁原味的。问题就在这里,有人说改天把差的卖给同胞,好的出口供给外大人。
一种是多快劣省的劣质品,一种是少慢好。说句公道话,其实海天在国内也出售无添加的,不同的是价格和有添加不同,要贵一点。
最后市场反馈的是什么呢?在暴雷之前,大多数人不愿意花更多的人去购买无添加的,而有食品添加剂的却很快脱销,若不是这次到了风口浪尖,估计很多人不会说去关注这个问题,为什么会如此呢?
海天固然是缺德的,因为他完全可以用其他致癌率低的食品添加剂替代,只是成本增加那么一丢丢,而他没有。
可是我更多的人为是消费者自身权利意识的缺失,最后那些无良的人这么肆无忌惮,再一个大多数人都有贪便宜的心理,当然有一部分是本身生活拮据,迫不得已的只能买一些便宜的,却没有健康意识,作为消费者也没有履行对这些商家的监督义务,而这就是他们的生存存在土壤巨大原因之一。
是我们长久的温顺,对食品添加剂的视若无睹,没有健康意识,给了这些劣质产品生存土壤,若是我们都对这类化学物质的食品添加剂是拒绝态度的,即使再多的无良厂家,黑心商人,他们生产再多的劣质产品,那我们也不怕他们,因为我们拒绝买单,自然而然的他们就只能生产“出口”产品,“特供”产品,自然而然这些商人的伦理道德水平会提升。
“出口”转内销,不应该成为一句空话,而应该是一种常态,但是这任重而道远,因为这只是劣质产品存在的土壤之一,还有其他因素,不便多说了。
可是我们应该明白,只有大家都拒绝为任何添加有害物质的添加剂的产品买单,拒绝任何双品质的产品买单,我们的市场才会有更良性的循环。
再一个就是,民以食为天,民以食为安,除了我们自己要长点心眼,也请某些人长点良心,你可以逐利,也可以放任,但作为人,还请保存那么一点点的良知。
什么叫弱势群体?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