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网暴下的“胖猫之死”,没有赢家

网暴下的“胖猫之死”,没有赢家

公众号新闻

就在昨天,在网上引爆舆论的“胖猫”事件,迎来了最后一次反转。


4月11日,一位名为“胖猫”的21岁男子与女友分手后试图挽回未遂,投江轻生。


经历了一个多月的舆论发酵、反转、造谣、网暴……重庆警方最终通报了事件详情,公开了“胖猫”和谭某恋爱过程的诸多细节。


警方认定,“胖猫”与谭某存在真实的恋爱关系,谭某并未以恋爱为名骗取“胖猫”财物,不构成欺骗犯罪。



“胖猫”事件定分止争,然而,带给我们的反思也许才刚刚开始。


围绕“胖猫”的悲剧,网上出现了大量被扭曲的事实、被误导的舆论、被煽动的情绪、被引爆的流量。


有人在舆论操控中带头冲锋,有人在吃瓜过程中遭遇私信辱骂、开盒威胁。


或许,在这个真相难寻的流量世界,我们每个人既是被操控的枪子,也是会遭受网络暴力的受害者。


下一个热搜上的名字是谁?我们不得而知。


我们能做到的,也只有在这个错综复杂的网络世界中,拼命保护好自己。




今天,2024年法治蓝皮书《中国法治发展报告》发布会在北京举行,发布的数据触目惊心。


全国机关在2023年的净网专项行动中,侦办网络谣言事件4800余起,查处造谣人员6300余名,查处网络事件110起,禁言违规账号500余个……


然而,实际网络上的造谣网暴事件,只会比这些更多。


热搜上层出不穷的各类网暴、人肉搜索事件,迫使网友们在恶劣的网络环境中,不得不更加小心翼翼地保护自己。


例如,加入互联网“momo大军”,就是网友自我保护的手段之一。


他们统一使用着粉色恐龙头像,网络昵称统一叫“momo”,千人一面地辗转于微博、抖音、豆瓣、小红书等社交平台。


momo,是他们给自己加上的互联网保护色。



momo的起源,是微信在授权注册其他社交平台账号时,系统默认的头像和昵称。


随着越来越多的“momo”相继出现,他们凭借数量优势成功戴上了相同的假面,成功隐匿在了互联网的浪潮中。


除了momo,人们还使用微信原创IP家族的其他角色如健身达人“欢乐马”“神经蛙”“阿绿popo”“阿白KIKI”“红包猪”等作为自己的“虚拟形象”。


这么做的目的很简单,他们希望能够在互联网上自然大胆发言,并最大化地淡化上网痕迹。


纵观互联网的发展,会发现这种匿名的用户机制,在早些年也同样受到追捧。


在国内互联网发展的初期,匿名上网曾是主流,许多人在论坛一泡一整天,享受着跟陌生人“互怼”“拍砖”的畅快。


在这种热火朝天的氛围下,涌现了许多红极一时的网络作家,更有追星网友在娱乐八卦板块做起了超级女声的幕后推手,堪比如今娱乐圈的“带节奏”和“打榜”。



曾经那个畅所欲言的互联网称得上一道奇观,让许多人至今仍在怀念。似乎只要穿上匿名的网络马甲,就能充分享受互联网的开放和自由,和别人共享信息的快乐。


十几年前的网友因相同的爱好和“匿名”的诱惑走到一起,他们追求着极致的自我表达。


然而,如今的网友自发形成“momo大军”,却不再只是单纯追求自由表达,而是更多地考虑隐私保护——


希望用集体的匿名偏移网暴的焦点,以牺牲个性来躲避不必要的麻烦。


选择噤声,成为无足轻重的momo,不仅是流行所驱,更多时候是无奈之举。




从2017年6月开始,我国推行了网络实名制,网民必须在注册用户后完成后台的实名认证。去年8月,网信办又要求网络平台必须展示用户的IP归属地。


而如今微博开始要求网络大V实名认证,让不少知名大V、网红纷纷注销账号跑路,以防信息泄露,或是被人肉搜索。


实名制的网络政策逐渐加压,对普通人而言,带来了更多隐私暴露的压力。


成为momo的好处就体现了出来,那就是“防搜”。不少网友把名字换成“momo”时,他们瞬间的感受是,“松了一口气”。



人们早已厌倦了使用软件时被迫点击“同意”的不平等条款,也厌烦了在大数据的算法下,平台肆无忌惮地进行着“熟人推荐”——


不仅查看你的通讯录为你推荐同学、朋友、亲戚、同事,还会查看好友的通讯录,最大限度地给人们推荐“可能认识的人”。


大数据的熟人机制,最直接的伤害就是让无数人产生了“社会性死亡瞬间”。


深夜emo时发的“伤痛文学”推荐给了前男友;自己在商场参加活动时的辣舞视频在老家的亲戚群里传开;吐槽工作和老板的变声视频推给了自己的重要客户……


但更危险的是,很多社交软件利用“熟人推荐”的机制,让网友被迫成为平台商业价值转换的一环,却全然不顾网友的个人信息安全,隐私泄露至各处。



还有一些网友之所以选择加入“momo大军”,背后还有更为隐秘的心理因素。


在如今多元化的社媒环境中,人们使用的平台多种多样,也相应让人“扮演”着不同的人格,在众多平台中一键切换身份。


就像网络上那句知名的梗:微信唯唯诺诺,微博重拳出击。



这种在多个社交媒体平台摇摆、拥有众多身份的现象,在戈夫曼的日常生活表演理论中早有解释。


他把一个人面向社会的行为表现,定义为“两副面孔”,即一个经由精心设计和策划后呈现出的“前台”形象,和一个不受身份拘束,更加真实、自由的“后台”形象。


这在网络平台上同样适用。如微信、QQ等熟人为主的社交平台属于“前台”,人们会用心经营自己的形象,丰富朋友圈、装扮QQ空间来赢得熟人社会的更多认可;


而在抖音、微博、小红书、豆瓣这类以陌生人社交为主的平台,由于人们利用虚拟身份社交,不受年龄、地域、职业的束缚,不再迎合别人的期待,在这种不受社交礼仪拘束的世界里畅所欲言。



但归根结底,人们越来越注重网络上的隐私,就是为了避免个人信息的串联,给自己带来未知的风险。


如今随着网络考古、人肉搜索等压力,不少人都希望自己的冲浪足迹被洗去。


浩浩荡荡的“粉色小恐龙”,就是让自己的辨认度降到最低,获得最大限度的安全感,保留一隅放飞自我净土,和一颗想要自由的心。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网络流量的狂欢中,匿名的机制让普通人更好地保护了自己的安全。


但同样是匿名,也成了互联网造谣、网暴的主要原因之一。


正如在“胖猫”事件中,有人隐匿在各种马甲下,为了获得公众的注意力,无所不用其极地煽风、造谣。


为了让普通的事件更有“亮点”,他们添油加醋地让案件更有“料”,编造了很多博人眼球的细节。


为了让公众的讨论更有火药味,他们用大小号“左右互搏”,请来各种水军引导网友的对立,从爆炸的流量中攫取利益。


在他们的操控下,普通网友就成了骂战、攻击、网暴下的牺牲品。



在各类“反转”的事件中,我们已经看过太多人为操纵的“剧本”,识破过太多编排的谣言。


前不久,网红精心编造了“秦朗巴黎丢暑假作业”的摆拍谣言,让人们再一次意识到互联网的虚假。


然而,随着AI技术的发展,造谣成本进一步降低,如今的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被造谣、被网暴的“当事人”。


3月份,平遥县公安局发现一条标题骇人的新闻:“平遥古城明清街一女子与男友吃东西时,用竹签扎小孩脸,后小孩被‘120’抬走,生死未卜”。


该“新闻”还有大量现场的“视频截图”,很多人的面孔出现在新闻中,经警方调查发现涉案人员利用AI技术编造了这条虚假新闻。


就连明星等公众人物,也逃不过被造谣、诽谤。


今年2月,某网购平台主页出现了一条“某著名女星命运多舛、含恨离世”的短视频,吸引网友点开购物主页,为店铺引流无数。


上海警方调查后,发现该视频内容完全子虚乌有,当事人借助AI视频编造虚假新闻,只是为了给自己经营的土特产店铺赚取流量。


明星去世的谣言,在这样的传播中,往往变得越来越”邪乎“,著名影星成龙、刘德华、刘晓庆等甚至每隔一段时间都深受其害。



利用AI编造谣言,早就成了互联网上经久不衰的一门生意。


就在上周,上海警方破获一个水军团伙,他们借助AI批量制造不实帖文,有组织的编造传播“儿童走失”相关谣言。


他们控制了114个网络账号,发布涉小女孩走失帖文268篇,仅6天非法获益4万余元。


而这背后,由12名涉嫌犯罪成员共同实施,每一次发布的谣言,依旧能利用人们的同情心骗到不少人。



除了编造文案、生成短视频,还有人使用“一键脱衣”给陌生人编造黄谣,将照片上人物的衣物去除后,在网上恶意传播,称有人拍摄裸照。


被“一键脱衣”造谣的人,可能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人以恶意的眼光审视和意淫,名誉被损毁、工作受影响,迎来“社会性死亡”,简直是一场无妄之灾。



他们利用互联网的匿名性,心安理得地当起了互联网的“法外狂徒”,就像网络秃鹫一样,用他人的痛苦,来疯狂满足自己的贪婪和猥琐。


这种现象,与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浦·津巴尔多的“匿名制服”理论相似,即网络空间的虚拟性给每个发言的个体穿上了一件“网络制服”,使个体进入”去个性化“和”去责任化“的状态。


在匿名之下,有人获得了快乐和自由,有人滋生了恶意,隐身在人群中肆意攻击、破坏。


《乌合之众》则更加狠厉地批判了这种群体的盲目现象:


“个人一旦成为群体的一员,他所作所为就不会再承担责任,这时每个人都会暴露出自己不受到的约束的一面。群体追求和相信的从来不是什么真相和理性,而是盲从、残忍、偏执和狂热,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



当网络成为了一个道德和责任的真空,一切言论都不再被“标识”,人们只去强调权利而淡化责任,就会滋生很多不负责任的言辞——


炮制谣言、人身攻击,人肉搜索、侵犯他人隐私,让网络助长着文化的畸形和社会的病态。


所以,在如今这个病态的网络环境下,我们还能好好“上网”吗?


大数据的穷追不舍、平台为安全限制的“言论自由”,让这个赛博世界逐渐失去着最基本的表达欲望;


同时,网络暴力的“恶”在群体中快速传染,击鼓传花式地形成一场场恶性循环……


但网络暴力无限循环下去,终归有一天,它会变成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有可能压在任何人的身上。


也许只有在这个恶意越来越多的网络世界,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戾气,网络环境才会越来越好。


点个在看」我们不该忘记的是,暴力会传染,但善良亦是如此。


20 / May/ 2024


监制:视觉志

编辑:小鱼

微博:视觉志

点击阅读原文可以来微博找小视玩呀~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当NG开始主动回国,没有赢家“胖猫”,成了他们互相打拳的工具一部名为“胖猫”的连续剧“胖猫之死”反转?这5个细节,真相来了警方通报“胖猫”事件!“胖猫”与谭某经济往来公布8点1氪:“胖猫”姐姐多平台账号被封;首饰金价突破742元每克;百度资深副总裁梁志祥接管公关业务:此前为璩静上级“胖猫”事件更多真相浮出水面!“胖猫”事件反转,谭竹被冤枉了!大反转?重庆警方通报“胖猫”事件详情“胖猫”姐姐账号被封!警方通报调查结果……警方通报“胖猫”事件:谭某不构成诈骗犯罪“胖猫之死”反转?这5个细节,被太多人误解胖猫之死:社会的KTV化渡十娘|谁杀死了“胖猫”?“胖猫之死”真相大白,恋爱开销明细曝光,我们都被骗了...“胖猫之死”的B面真相,和刘学州一样看鲁迅张爱玲胡兰成林徽因钱钟书照片胖猫之死背后的一个更要命问题针对“胖猫”外卖空包事件,茶百道、华莱士等多个品牌致歉;周鸿祎否认迈巴赫拍卖是策划;首个Sora制作商业音乐MV发布丨邦早报拒绝自我负责:“胖猫事件”背后的性别对立落幕的“胖猫”事件,未完的人血馒头和网友判刑全网刷屏!涉“空包事件”,多家知名品牌紧急道歉,“胖猫”姐姐发声疯狂的美学者呼吁考虑中国攻台时首先动用核武器“胖猫之死”的最大绝望,是“所有生门皆死门”!大反转,“胖猫”姐姐自导自演,狂吃弟弟人血馒头“胖猫之死”又爆后续,这8个真相,不该沉入江底……“胖猫之死”又爆后续,这8个真相,不该沉入江底…“胖猫跳江”事件最新后续:女方更多秘密被扒出,事情越来越颠...36、长篇家庭伦理小说《嫁接 下》第十二章 异国情缘(3)被捞女榨干51万,21岁小伙“胖猫”跳江自杀引爆全网!两年只见两次面,有人骂他不值得同情......《星级男人通鉴》第80章 你我的宿命“胖猫”事件:捞女的最佳猎物,是由中国家长们炼成的网友点外卖悼念“胖猫”,被商家送空包糊弄!家属最新发声……胖猫之死真相大白,恋爱开销账单明细曝光,但枪响之后已没有赢家也谈耐心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