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林海东
5月27日凌晨,日本海上保安厅发布消息,称朝鲜已经向国际海事组织(IMO)区域协调员日本发来通知,将于当天零时至下月4日零时发射“人造卫星”。日本海上保安厅根据朝鲜通报,向半岛西侧黄海两处海域和菲律宾吕宋岛东部海域发出航行警报。值得注意的是,朝方通报中的一、二级火箭预计落点,与去年11月首颗军事侦察卫星发射时的运载火箭落点范围基本相同。
韩国军方24日的消息称,朝鲜可能最快于本周发射第二颗军事侦察卫星,尤其是在27日前后。韩国军方对此次朝鲜卫星发射时间点的预判,有基于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因素的考量。上述情况验证了这个判断,尽管此前三个月里韩国军方已经连续多次预判失误。我并不是很在意朝鲜第二颗军事侦察卫星的发射时间,也没有像去年对“万里马-1”那样追踪得那么紧。在我看来,去年底劳动党八届九中宣布今年发射三颗侦察卫星的计划后,朝鲜的侦察卫星发射已经属于“新常态”的范畴,不像首颗“万里马-1”那样具有里程碑意义,年内任何时间都有可能,只需要看朝鲜选择哪个对它最有利的时机。在当前的国际及半岛局势下,朝鲜此次选择的发射窗口期,仍然是“一箭数雕”的,并没有脱离其以往的行动模式。朝鲜眼中的“数雕”包括些什么,各方有各方的认识角度。比如美日韩公开的第一反应,就是朝鲜射星违反安理会涉朝决议,敦促朝鲜停止发射行动。星在箭上,停止是不可能停止的,这不符合朝鲜的行事模式,也不符合朝鲜对安理会涉朝决议的态度。那些决议,就像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儿,尽管依然箍着大圣的脑袋,但紧箍咒的效力已经没有那么明显。尽管朝鲜宣称自己已经拥有了“眼睛”,但外界普遍认为,首颗“万里马-1”目前只是在轨道上绕圈儿,可谓有眼无珠。于是,第二颗侦察卫星能不能变成一只真正的“眼睛”,就成了外界关心的问题,重点是朝鲜在运载火箭和卫星技术上是否取得了进展,以及这些进展是否借助了外力。朝鲜强调谁也不靠的“自力更生”,当然不会公开承认外力的存在。个人认为,是否借助外力其实是过程问题,我们所要看的关键问题其实是最终结果,即发射是否成功、卫星是否可用。金正恩的“拳头和眼睛具备”论,验证了我去年的一些看法,即朝鲜发展侦察卫星在于构建精确打击及反击体系,这是其“核武大业”的完善,也是这个“大业”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建成了这个体系,“核武大业”可以从创建阶段转入守成阶段,当然这需要时间,金正恩对侦察卫星“多角度多颗部署”的要求实际蕴含着这种因素;这个体系宣告完善之日,大致就是半岛形势从紧张转向缓和之时。对于朝鲜今年的“自卫能力强化”行动,早在数月前,我就已经将其视为“新常态”。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这些卫星、导弹或其他什么新型武器系统,而在于这些量变最终会积累出怎样的质变,而质变大致不是军事的,而是政治的;或者说,表面是军事的,但实际是政治的。本来不想说卫星这种已经进入“新常态”范畴的事情,但既然朝鲜选择了这样一个窗口期,那就大致如此吧。顺便做两个预测。一是根据朝鲜前三次卫星发射的模式(通报窗口期首日晨或首日到来之前数小时)及当前情况综合分析,朝鲜可能照旧遵循这一模式,实际发射时间可能选择在27日夜至28日晨之间。二是此次“人造卫星”发射存在这样的可能性,即包括但不限于军事侦察卫星,也可能发射被朝鲜定为“先占高地”的气象观测卫星、地球观测卫星、通信卫星之一。准不准的,28日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