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高考前夕:属于中国孩子的路,是更多还是更少了?
#教育新思
6月6日,又是一年高考时。
前两天还有关于“高考试卷押送”的视频在朋友圈刷屏,号称“核弹级保密”、“警车全程护航”,最大程度守护公平。
所有曾从高考的刀光剑影中闯出生路的人,在回想那段头悬梁锥刺股的奋斗时光时,都主动戴上了热血励志的滤镜,而中国高考本身所追求的“平等”精神也点燃了令人向往的希望之光。
但一批人的狂欢背后,是另一批人的悄悄“撤离”。就在高考前两天,我有朋友还在打听双语初中甚至国际高中的情况,希望能让孩子尽早脱离“内卷”,拥抱素质教育的新天地。
而另一方面,国际学校却又在明里暗里向传统的公立学校靠拢,借助“中式教育”的应试优势博得更好的成绩(可参考今日次条:《当国际学校中国化后,还值得去吗?》)。
相比三十年前,今天的孩子至少可以在公立、民办、国际学校等多个选项之间腾挪辗转,在体制内外之间比较利弊,看上去是多了一些选择;但一个“卷”字又似乎透露出“你别无选择”的意味,毕竟大家都抢着走一条路,所以才会卷嘛。
那么,在这个AI几乎颠覆一切、未来变得空前不确定的时代,孩子的成长之路到底是更多还是更少了?
01
高学历不再等同于好工作
据统计,2024年高考人数1342万,比去年增加了51万人。这预示了会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甚至硕士博士生从中诞生。只是当他们走出象牙塔时,可能会发现越来越找不到用武之地。
数据显示,2024届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比去年下降了2.1个百分点,不少高校的就业率不到一半。而已经拿到offer的应届毕业生在总结成功因素时,普遍认为“有相关实习经历”以及“社会实践经验丰富”是最重要的,“名校毕业”只排到第三位。
与之相对应的是,职业技术大学的数量大大增加,各高校也纷纷增设切合时代方向的专业,比如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以来自一线的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主打方向。
在沪上某985高校与企业的座谈中,各领域的头部企业也明确提出他们更需要有实战能力、综合能力突出的毕业生,而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所谓“高学历人才”。
也就是说,在今天的就业市场上,学历带来的优势正在减少,构建有针对性的职业能力和实习经验才是找到好工作的“王道”。
所以,在数量稀少的名校里拼成绩,和在普通高校里注重发展综合能力,哪一个更有实际价值、也更有想象空间呢?
02
求学与成才的更多可能
在更多的家长纠结于体制内外、考虑让孩子留学或是参加高考的时候,也有一些人开始勇敢地探索全新的路径。
北京的一土学校,上海的未来科技学校,大理的猫猫果儿,成都的华德福,一系列创新实验学校的出现在引发好奇与争议的同时,也为“不肯妥协”的家长和孩子带来新的机会。
还有的学校则致力于发挥“过渡”作用,在高考与留学之外给孩子创造出更多的时间,让他们去摸索、观察和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再通过学校独有的资源或渠道进入相关高校就读,比如上海的致极学院。
除此之外,近年来中外合办大学也是方兴未艾,并且尝试从标化考试之外的多个角度去选拔人才。像昆山杜克大学、西交利物浦、上海纽约大学等都已经在录取流程中加入了综合性评价的环节。
这些学校的诞生与发展不仅意味着新的求学选择,更意味着新的升学方式、新的成才之路、新的人生可能。
03
是“无路可走”还是“条条大路通罗马”?
对于当下教育的“内卷”,很多家长的反应是:我们也没有办法啊,不这样还能怎样呢?
实际上,有时候我们之所以觉得“无路可走”,是因为我们认定的路原本就太少,无外乎:名校-体面高薪工作-人生赢家。但这几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在近年来已经遭遇到越来越多的挑战——
留学精英难以融入国外文化和社交圈,反而陷入抑郁、脆弱和空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海归毕业生要么“大材小用”,要么高不成低不就,让留学的“性价比”越来越低;
在国内一路“卷”出头的孩子却在进入大学或毕业后“躺平”——失去了升学的驱动力,他们变得无所适从……
但成长的路、人生的路从来都不止一条。
在信息化与数字化的时代,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盲目追逐“高大上”的名企、996的大厂,而选择以独立的技能更“自由”地谋生,“数字游民”和自由职业者因此逐渐增多。
根据德国一家做远程招聘和远程协作平台的公司Localyze发布的报告,在欧美地区大概有一半的数字游民是全职工作,并拥有高质量生活,其平均年收入在50000到123000美元之间。
在中国,比较多的自由职业是网络优化专家、网站开发人员、设计师和内容创作者、社交媒体博主、网店主理人等等;而诸如玩偶医生、多肉寄养师、家庭收纳师等个性化的职业也层出不穷。
中国的年轻一代正在大胆地探索属于自己的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当然也会有焦虑,有困惑,有反思,但同时他们更有掌控自己人生的成就感,有彰显自主性而带来的自由感,他们需要更多的理解、尊重、信任和鼓励。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跨界者、斜杠青年们的出现也开始证明:
选择一个专业,就选择了一个行业,进而选择了一种固定的生活方式——这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中国科幻作家、雨果奖获得者郝景芳就是天体物理专业出身,又拿下了经济学博士学位,但她目前的身份是通识教育机构的创始人,也依然是一名作家。
精彩的人生首先需要足够丰富的想象,如果我们给孩子过于狭窄的人生“设定”,又怎么指望把路越走越宽呢?
总结来看,今天的中国孩子,大部分依然要“循规蹈矩”地走一条向上求学之路,但路的沿途、路的远方有了更多不一样的风景和目的地。
只有作为家长的我们不给孩子设限,他们的人生才会有更多可能;只有我们保持对“变化”的接纳、对当下的耐心以及对未来的信念,他们的成长才会更从容、更稳健。
说到底,属于孩子的路是更多还是更少了?这不仅仅取决于这个时代、这个社会,更取决于我们是否能放下急功近利的执念、以更开放的心态接受新事物、新趋势,以及终将到来的新世界。
图源:网络
更多阅读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