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黎响
编辑 | 张脆梨
责编 | 陈沉沉
原因是哥哥和弟弟都喜欢玩差不多的玩具,哥哥力气大,心眼小,看到弟弟挑了一个玩具,自己手上的突然就不香了,非要抢弟弟的。弟弟每次抢不过就哭,爸爸好几次看到了,喝止了,就轮到哥哥吵。哥哥边哭边说“这些玩具都是我的,为什么我要分给弟弟”。一方面是「同胞竞争」使然,这是一种本能,亦可以说是一种力量;那可能是孩子在当前阶段,「亲社会行为」没有得到很好的引导和发展。所谓「亲社会行为」,主要包括与人交往、理解他人的情感、愿意分享和互助等。心理学研究发现,「亲社会行为」水平较高的孩子,暴力行为较少,社交关系也会更加好。他们的幼儿园表现,以及小学阶段的学习成就会对应较高。而如果孩子没有亲社会的意识,家长即便能短暂地矫正他们的行为,但效果往往是非常有限的。虽然爸爸会及时制止他的行为,但下次一起玩时,他还是会去抢弟弟手上的玩具。家长虽然可以做一时的裁判,但孩子常常是屈服于权威而不是服理。2023年,有一项发表在《心理科学》的文章,研究了如何提高孩子的「亲社会行为」。让孩子多看一些有「敬畏感」的视听材料,能够增加他们长大后的助人行为。这些宏大壮阔的音乐和节目,可以引起孩子们内心的敬畏感,在无声无息中能增进孩子与人合作、助人、怜悯等「亲社会行为」。研究人员招募了159名8-13岁的儿童开展了一系列研究,首先他们将儿童分为三组:第一组的儿童收看了《海洋之歌》动画视频,根据对其观看时的表情进行识别,研究人员确信这部电影能够唤起儿童的「敬畏感」;第二组儿童收看了《幻想曲》,该片段能唤起儿童的「欢乐的情绪」;第三组则收看了一般的教学视频,该片段并没有唤起儿童的特别情感。看完了这些视频之后,研究人员邀请孩子们参加一个单调且耗时的任务——这项任务是自愿的,儿童可以选择做到什么程度就停下来。活动结束之后,他们还可以选择将自己获得的奖励(博物馆门票)留给自己,还是捐给一个陌生的难民家庭。那些被激发了「敬畏」的儿童,他们的物资计算量是「欢乐」组儿童的1.5倍,更是「无情感」组的2倍。并且任务结束后,「敬畏」组的儿童更加愿意把自己获得的奖励捐献出去。这个数据是「欢乐」组的近3倍,更是「无情感」组的3.77倍。当儿童被唤起敬畏感时,他们的副交感神经系统活动有所增加,这个部分的激活会使儿童身体平静。而相比起激动或兴奋,平静的状态更容易让人做出亲社会的行为,如助人、分享和理解别人。家长可以引入更多的活动,以引发儿童敬畏感,这样有助于培养儿童的亲社会性。使人将注意力从自己和身边的琐事,转移到外在的事情或他人。并且,敬畏更是一种集体的情绪,可以促进个体融入群体中,更容易接受自己作为群体的一份子。因此,如果小孩子能够在早期就接受自己在群体中的角色,重视与人的联结,而如果要提升孩子的敬畏感,艺术其实是一个非常切合的媒介。早年母婴圈子中就特别流行的用贝多芬做胎教音乐,现在听起来也不无道理。牛津大学一项关于音乐的研究表示,除了能唤起普通的欢喜、悲伤的情绪,其中,诸如贝多芬这样伟大艺术家的作品,是公认的可以唤起人们敬畏感的作品。至于视频媒介,在前面实验中研究人员挑选的《海洋之歌》——是一部儿童向的动画电影(豆瓣17万人打出8.8分)。这部电影改编自爱尔兰民间故事,讲述了两兄妹在小精灵的引导下展开了回家的神奇冒险,给孩子展现了海洋的壮美。而像海洋、宇宙这些人类尚未可知的宏大空间,可以激发人类的「敬畏感」。因为哪怕只凭想象身处其中,一个人就能感受到自己的渺小。我也发现孩子们都特别喜欢宇宙星球、海洋高山、恐龙鲸鱼这类题材,对于年纪稍长的孩子,一般的儿童科普向动画可能不再合适。都在向成年和未成年观众展示出一种文明、宇宙的尺度之广,个人在其中的渺小。当老兵自愿肉身引爆核弹把月球炸掉的那一幕呈现时,电影院传来了此起彼伏的震惊,甚至有啜泣声。「在看」+「转发」愿父母在陪伴中,树立孩子的敬畏之心,促进孩子健康成长♥作者:黎响,资深心理作者,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硕士,擅长人际关系、家庭系统、职场等议题,个人公众号:黎响David
▷武志红心理咨询工作室◁
专业:严选300+咨询师
保密:严守原则 保护隐私
口碑:10年老品牌 累计服务上万用户
父母与孩子一同成长
与咨询师一起面对亲子议题
在心理咨询引导下找到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