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哥的第 2189次原创
吃粽子没?对粽子这种食物我是一直不感冒的,因为我不吃肥肉,而肉粽里多多少少带有肥肉,所以我每吃一口都胆战心惊。也巧,刚才日常刷外媒外刊时,读到一篇关于“粽子”的文章,里面有句话,我看了五味杂陈。文笔还是不错的。一开始作者以世界上不同类型的“dumpling”切入(dumpling 其实泛指一切“皮包馅”的食物,以饺子最为典型),如Pierogies是波兰饺子,cepelinai是立陶宛饺子,mandu是韩国饺子。接着,作者列举了“dumpling”在中国的各种变体:steamed(蒸的), fried(炸的), grilled on a hot plate(烤的) and even served piping hot with soup inside(灌汤的)。最后作者指出“the king of all dumplings”是粽子——zongzi,后面便是对粽子的一番描写(这番话挺实用,下次大家可以介绍给老外):a parcel made of sticky glutinous rice wrapped neatly in a bamboo leaf and filled with umami-rich ingredients, like marinated pork, shiitake mushrooms, peanuts and beansparcel: n.包裹
sticky glutinous rice: 糯米
wrapped neatly in...:被整齐地包裹在...里
bamboo leaf: 粽叶
umami-rich: adj. 富含鲜味的、鲜美的
ingredient: n.食材
marinated pork: n. 腌制的猪肉
shiitake mushroom: n. 香菇
(粽子)由粽叶包裹的糯米制成,里面填充了鲜美的食材,如腌制的猪肉、香菇、花生和豆类。为什么我在标题里说我看到这段话时“心里不是滋味”呢?大家观察一下:作者提到“zongzi”时,用的是斜体字,意味着这是个外来词,而作者提到诸如“umami-rich”(鲜美的)、“shiitake mushrooms”(香菇)时,用的是正常的印刷体。你知道吗 umami、shiitake 都是日语。umami 表示“鲜味”,虽然中国人对鲜的讨论源远流长,但真正在世界范围内定义了鲜味的,却是日本人。1908 年,原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的池田菊苗教授发现昆布能让汤变得鲜美。池田从昆布中成功提取出了一种化学物质——谷氨酸,并将这种味道命名为“うま味”。“うま”来自日语中的“うまい”,即“好的”,“味”就是味道。所以“うま味”就是“味道不错”,转写成英文是 umami(/uːˈmɑːmi/),即“鲜味”。池田发现了谷氨酸后,嗅到了商业气息,又是申请专利,又是开办公司,并把他们公司生产的调味品,命名为“味之素”,传入中国后改名叫“味精”。注意别看错,前面是 shiit,不是 shit,shiitake念成(/ʃiːˈtɑːki/)。这个 shiitake 是日语音译,原文是しいたけ,表示“椎茸”,shii 是日语“椎树”的意思,take 是日语"茸"的意思,就是“蘑菇”,shiitake 的本意是“椎树上的蘑菇”。其实好多菇类都来自日语,再如“金针菇”英文叫 enoki,来自日语えのき(榎茸)。这些案例中可见,很多概念虽起源中国,但使其成为世界标准的却是日本人。日本人的研究精神、专利的保护意识,和商业敏感度,让它成为世界上很多标准的制定者。看到2024年的英语文章里,斜体的“zongzi”是“他者”,而正体的umami 和 shiitake 是“自己人”,挺有意思。窥一斑而知全豹,不难理解为啥西方人亲近日本文化而对中国文化感到陌生。中国的文化推广,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