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还是崩了。。
最近两三年有件事情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那就是很多过去曾经保值的东西价格都出现了暴跌。
前两年的时候是钻石红木翡翠先跌,之后是各种拍卖字画艺术品,再之后是二手的各种名表名车还有奢侈品。
这个事情我们两年前在《流动性幻觉》里面讲过,其实那时候贵价手表的价格就已经开始回落了。
另外就是被热钱炒作的普洱茶情况也很类似,近两年价格也出现了大幅回落。
去年最典型的是二手车,我自己身边那种做二手车的车商,去年到今年基本都是哭丧个脸。
往年他们到年底花钱囤货都可以赚一笔的,但是去年到今年赔的裤衩都没了。
01
不过相比这些价格暴跌的收藏品和奢侈品,以茅台为代表的名酒价格却一直非常坚挺。
一直到今年四月份之前,价格都一直很坚挺,没出现什么明显回落的迹象。
不过到了四月份的时候,貌似高端白酒这个最后也是最坚挺的堡垒,也有点挺不住了。
标志性事件就是,资本市场上的白酒板块,出现了单日4.13%的暴跌。
起因是有消息说市场上茅台酒的现货零售价格,最近出现了不小幅度的下跌。
注意这里下跌的不是茅台的股票,而是茅台酒现货在市场上的销售价格,出现了比较大的下跌。
现货的价格下跌并没有在四月份止步,之后批价在六月初很快失守了2500元的关键位置。
跌破2500这个关键位置之后也没有止步,最近这个跌价还在持续。散飞的批发参考价,很快又跌破了2400元大关。
通常在白酒市场,会把散装飞天茅台的价格,作为终端渠道的真实售价。
可以看出年初还能卖2700多块钱的散飞,现在只有2300多了,而且这个下行趋势似乎并没有结束。
不过虽然渠道的价格在下行,其实如果你去看茅台这个公司,还是非常赚钱的。
因为不管从公司的利润还是分红角度看,都是年年上涨的,经营业绩是非常能打的。
原因是茅台的出厂价格,过去很长时间隔一段就会上调一截。但即使上调之后,距离批发价还是很远。
从下面这张图可以看出红线是出厂价,和茅台自己公司的利润有关。
黄线是渠道端的价格,更接近市场的卖价,通常是远高于出厂价的。
这个价差导致你买到就是赚到,甚至在持续升值那段时间,你买到不光是赚到,还能靠囤货年年升值。
2021年是渠道价格最辉煌的时候,当时渠道端一瓶的价格,差不多能到四千。
但自2021年之后,茅台酒的渠道端价格,并没有继续涨下去,而是开始往下走了,最近的跌势尤其变得明显。
要知道过往飞天茅台的市场价,基本和公司股价就是正相关。所以我们看到茅台股价在2021年也达到了最高点。
之后就没有继续往上,持续在高位震荡了很久之后,也和现货同步开始往下走了
这也是为啥当初我有个周期大神小伙伴,在那时候会说这一轮可能差不多到头了,因为《茅台本身是个周期公司》。
只不过这个周期相对比较长,大多数不可能有这个耐心,经历整个周期和轮回。
02
很多人可能都有个疑问,那就是茅台的出厂价和渠道终端价差看起来不是很大嘛。
那为啥这么多人,会关注2500这条价格线呢?因为低于这个价格有些经销商可能就要亏钱了。
不是说茅台酒的出厂价一瓶是969元嘛,这个出厂价格距离2400多的零售价还非常远。
这中间差价按理说是有暴利的啊,怎么经销商会说2500的价格有可能会赔钱呢。
很多外行人看不懂也不奇怪,毕竟认识的业内大神讲解之前,我自己也不懂是为啥。
说起这个价差,前段时间看过篇中国新闻周刊的报道,关于这里面的来龙去脉,那篇文章就讲得挺清楚的。
文章说茅台并不是只有飞天一款酒,想成为茅台的代理商,也不可能是只卖飞天这一款畅销酒酒,还需要配货。
配货是啥意思呢?就是你作为经销商,飞天这款酒每年有固定的配额。
但是想要拿到这个配额,还需要搭配低利润的产品捆绑进货,有点像奢侈品配货的逻辑。
举个例子,比如你想买下面这个稀有皮钻扣的奢侈品包,就需要先买很多同品牌的配货,才有资格可以买这个包。
配货有时候算下来的成本,可能比你要买的东西还贵,这个稀有皮钻扣的包就是典型例子。
如果这个牌子的包仅仅是单纯的黑鳄鱼皮不是钻扣,配货一起算下来买到估计需要60个w左右。
但是稀有皮加钻扣,算上配货的话前面至少要加个1。这里面包的价格只是其中一少部分,很大一块都是买配货的成本。
其实香烟也是类似的逻辑,很多人都觉得香烟这东西很赚钱,但实际上烟草公司给零售商,也是要配货的。
茅台经销商拿酒也是这个逻辑,飞天只是你能拿到货的一部分,其他还有很大一块配货。
虽然这些配货也有茅台这个品牌加持,但是实际上远远不如飞天好卖。
比如茅台1935的进货价是798,建议零售价是1188元。但是市场上的实际成交价也就850-900之间,扣掉房租和人工基本就不赚钱了。
再比如在2023年初的时候,茅台又推出了台源酒来抢占百元左右的酱酒市场。
这个产品的进价是80块一瓶,但是售价长期在五六十块钱徘徊,基本就是赔钱在卖。
这部分配货算算成本折到飞天上面,再计算其他各种损耗,可能很多经销商成本就要接近2500左右。
这个价格是经销商慢慢摸索出来的成本价,市场价比这个低的话基本就要赔钱了。
关于这个成本价,我们看到中国新闻周刊的那篇“茅台价格逼近生死线”里面,经销商也有同样的说法。
好卖的和不好卖的搭配起来,零售商最终能赚多少钱,就要算最后的总账了。
这里可能有人要说了,那不卖这些不赚钱的配货行不行。同样按照经销商的说法,不卖你就别干了,反正有的是人干。
03
有意思的是,这段时间关于茅台酒现货价格下跌的原因,可以说是众说纷纭。
而且市场上也总结了几个看起来挺有道理的原因,虽然这几个原因在我们看来,基本没有一个蒙对的。
一个是三四月本来就是白酒消费淡季,这个时候出现价格回调是非常正常的。
一个是茅台增加了在巽风平台上的直销供应,网上传言投放量已经达到了2000吨的水平。
还有一个是适度降价可以刺激茅台酒的消费,经销商也乐见价格出现一定程度的理性回归。
对于这三点说法里面的第一个说法,三四月份本来就是白酒消费淡季,回收商做出了回应。
回收商说这次价格下跌,不止是因为淡季,有酒要么就赶紧卖,要么就等中秋看行情再说。
而市场上第二个说法,茅台增加了在巽风平台上的直销供应,所以对价格有比较大的影响。
这一点茅台公司那边也对媒体有了回应。
公司的说法是:巽风酒计划量占茅台酒全年投放量比重小,不会对茅台酒现有价格体系产生影响,目前茅台酒动销情况良好。
第三点经销商希望茅台酒现货的价格回归,就更是无稽之谈了。经销商是渠道里面囤货最多的群体,它们巴不得酒价年年上涨。
这段时间酒价下跌以后,直供企业的茅台也暂停了,1499的活动也没做了。
其实这一系列动作,本质上我们认为这都是在减少供应的同时,想办法稳定市场上的现货价格
因为如果现货端或者说渠道端价格稳不住,那么后面新一轮抛售潮可能就要来了,因为去杠杆效应要开始了。
04
发生去杠杆效应的原因,就是因为茅台这类白酒公司存在金融属性,所以现货端上行期会加杠杆,下行期就会去杠杆,
也就是因为加杠杆和去杠杆效应的存在,你会发现这类高端白酒公司是妥妥的周期公司。
而且终端渠道的价格越是涨,那么下游的经销商囤货的动力就越是大。
更奇怪的是,价格涨的越快,渠道里面的货就会越少。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到处都买不到货。
但是这个阶段茅台酒之所以缺货,并不是因为都被喝掉了,而是被渠道囤起来等着升值。
上涨的时候大家都在囤货,价格一旦开始下跌,整个流程可就都要反过来了。
你会发现价格越降,市场上的货越多,到处看到人在抛货。道理也很简单,价格下行通道越拿越亏,那谁还长期拿着。
所以这时候的趋势就是,市面上的货越卖越多。以前到处缺货的市场,一下子变得不缺货了,铺天盖地都有人在抛货。
各种新闻也在这个时候开始发酵,开始给你各种分析价格下跌的原因,什么年轻人不喝白酒了巴拉巴拉的。
本质上白酒这东西也是商品,既然是商品,那么价格就是供需两头决定的。
通常在新闻发酵以后,后续价格能砸多低,就要看媒体报道带给人们的恐慌有多大。
大家的恐慌越大,那么渠道抛售的现货就会越多,短期的供给就会砸穿需求的支撑,带动价格持续下行。
因为现货价格下行不但会带动渠道库存抛货,而且也会和证券市场上的公司股价相互强化,之后价格下行的空间就逐步打开了。
你可以把茅台这类具备金融属性的白酒,看作是个带杠杆的金融产品,这个杠杆就是渠道里经销商们囤的货。
现在现货价格逐步下行,只是因为这东西渠道逐渐开始抛货,导致去库存降杠杆降金融属性这个过程开始了。
上一轮白酒行业砸出底部,是因为当年的塑化剂事件。这次事件完成了最后的行业去库存,砸出了整个行业的十年大底。
我身边对这个行业熟悉的大神说,真到了人人都嫌弃的位置,他还会回来的,我这里也等着他回来。
有时候想想周期和人性真是个神奇的东西,不管什么年代或者科技怎么进步这两样东西都不会变。
也就是因为周期和人性的存在,你才会看到昨日已经发生的故事,未来仍会发生。
这是别人当年给我讲周期时候说过的话,现在回头看真的是一点都没变,因为背后驱动的都是人性。
当然了,以上仅仅是个人观点,大家也不用太过于参考。毕竟市场风险很大,每个人都应该自己多思考一点。
05
这两三年让我很感慨的是,社交媒体确实是个好东西。不同层次和水平的人,都能在上面找到和自己类似的人群。
想想我自己和那位周期大神真正成为深度交流的伙伴,是我自己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时候,大家彼此开始能交流一些东西开始的。
而且疫情那两年除了遇到周期大神,还遇到了各个领域里面比较头部的大玩家们。
比如某国内互联网头部公司的CEO,某一线城市家装和工装领域的大玩家,某国内油脂油料领域的国内头部,而且线下大家都有过多次深度交流。
疫情之后在各地出差过程中,又接触了这两年短剧领域的头部玩家,跨境电商打店群领域的头部玩家,还有某上千家直营和加盟店的连锁快餐创始人。
这些人之前我们都是网友,通过线上结识交流,线下碰面喝茶聊天,大家走进了现实。
可以说这几年通过网络,让我认识了不少专业又靠谱的人。所以说一路走来,是真的蛮感谢互联网带来的杠杆效应。
因为互联网的杠杆和链接效应的存在,让大家彼此提前有了相对深入的了解,也为后面见面走进现实奠定了基础。
本质上社交媒体像磁铁也像放大器,你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最终不管是在网上还是现实生活,最终就会吸引什么层面的人。
这两年有个词叫认知,可能在一个人认知不到位的时候,别人说啥都感觉是鸡同鸭讲,更高水平的人也没兴趣和你交流。
只有大家有着类似的认知水平,处在同一频道的时候,才能产生彼此之间的共鸣。
再加上互联网的杠杆效应放大和传播,也就很容易遇到和自己类似,甚至更优秀的人了。
所以从这点考虑的话,我觉得我自己还是非常幸运的。在网络空间输出的同时遇到了很多牛人,也教会了我很多东西。
06
这里可能有人要说了,那万一你不懂一个东西,别人拿认知和信息差忽悠你咋办。
要么在这个领域多交点学费,在摸索中逐渐成长,把自己变成这个领域的高手,别人就没办法忽悠你了。
有时候想想,其实人的成长也是个痛苦的过程,这中间想要掌握有用的知识还是挺难的。
毕竟知识这个东西要么自己努力去学,而且学的过程中可能会踩各种坑交一大笔学费。
因为不管经验还是教训,都是在磕磕绊绊中自己慢慢摸索花钱买各种经验和教训买来的。
想快一点的话,那么就要去找到合适的师傅或者课程,花钱去学别人已经摸索出来的东西。
但是这个阶段即使你愿意花钱去学,想要找到好的途径完全学会也并不容易。
一方面你不一定能找到真懂的人,另一方面就算找到真懂的人,你自己悟性还不能跟得上。
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小时候去上学,你首先要找到一个不错的老师,他的水平要足够。
但是即使他水平够,你愿意花钱找他补课,也并不是补完课就一定能考出心仪的成绩,原因是每个人天资不同。
很多人小时候刚读书,会觉得自己长大了是考清华还是北大好。但真长大了发现,可能自己连一本都考不上。
说起天资这个事情,我自己刚刚上大学的时候,为赚钱去做过两天家教,真的也就坚持了两天。
那时候觉得给天资特别普通的孩子教东西,可能赚的不是什么学费,而是精神损失费。
那时候心里真的是特别嫌弃,真实想法就是这个资质的孩子还是别读书了,干点自己能行的事情吧,不然也太有挫败感了。
想想读书这种写在书本上,相对简单的东西尚且如此,更别说做生意赚钱这种难度大一百倍的事情了。
尾声:
其实在一个陌生领域,每个没有家里人或者好的师傅带,又拿到了结果的人都是初期下场当韭菜。
之后磕磕绊绊在自己花费了大量时间金钱摸索之后,不断踩坑最终踩出来的。
因为如果没有特殊的机缘,你是很难遇到一个人愿意毫无保留把某个领域的经验技巧教给你的,毕竟人家又不是你爹。
真愿意毫无保留还费时费力教给你的,很多时候只能是你的爹妈。如果家里没人会的话,你就得花很长时间补常识和踩坑。
而且在补那个基础常识的过程中,大部分时候补的还不太对,中间会经历多次的走弯路和花冤枉钱踩坑。
其实如果你还年轻的话,及早试错不是什么大问题,最重要的是要缩短试错的时间,因为人最宝贵的就是时间。
只要没有花大的冤枉钱,不要踩到大的坑里面,花点小钱摸索试错其实也不是啥问题,这都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当然你说你不愿意走弯路踩坑也不是不行,那就停留在原地躺着不动也是不错的选择。
到了现在这个产能过剩的经济发展阶段,只要自己愿意就算原地躺平,也不可能会饿死。
刷刷视频打打游戏躺平不动,也就没啥人能够忽悠你了,而且一天时间也过得很快。
愿意折腾摸索还是躺平不动,都是自己的选择。毕竟人生短短几十年,只要自己活得开心也就好了。
全文完,感谢阅读!!如果觉得写的不错,那就点个赞或者“在看”吧。
点击关注下方账号,获取最有用财经信息和投资趣闻,每篇文章都有彩蛋或者惊喜!!
延伸阅读: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