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问题不是出在头脑认识上,而在心上 | 王德峰季度讲堂公众号新闻2024-06-22 01:06点击图片▲立即报名文 / 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似乎没有什么能拦住爆火的“寺庙热”了:今年2月以来寺庙相关景区门票订单量同比增长310%,90后、00后扎堆礼佛,寺庙成为网红打卡点……最新的新闻已经变成“中国富裕阶层购买日本寺庙”。佛学的流行,是我们在当下的处境中,寻找着安慰、出口与寄托。而王德峰老师说:“我们的处境来自我们的心。人生有乐境、有苦境、有顺境、有逆境,无非是境而已。”王德峰老师是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长期游走于西方哲学与中国思想之间,因讲课独到、深刻、有趣而全网爆红,被学生们称为“哲学小王子”。吴老师更是盛赞:“他的独步江湖之处,是中西哲学思想的融会贯通,在学术细分化越来越严重的当今中国,恐怕已无二人。”6月14日至6月16日,“王德峰季度讲堂”夏季课在无锡灵山开课,王德峰老师开讲《佛家的般若智慧》,引领大家修心、领会般若智慧。本次课程中,王德峰以“佛学的中国化”为引子,从“佛家思想的核心:空理”“佛家修行的功课”“《金刚经》的般若境界”等主题延伸开去,带领大家感受“空”的境界与智慧。下面小巴整理了部分王德峰老师的课程精华,分享给大家。王德峰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佛学中国化先秦时候主要的学派是六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和阴阳家。儒家讲求“性理”,即“仁学”,强调人性的道理;道家则讲求“玄理”,重点是讨论“有”和“无”的关系,有而不有即无,无而不无即有;名家则讨论概念与线索的关系,讨论名与实的关系……我们思想中缺哪一块?空理。佛家讲求“空理”,讲空的智慧,也就是领会虚无。佛家最基本的观念就是相,佛家说我们常常活在二相之中——高低、贵贱、得失、利害,我们在二相中,就一定会趋避,佛家说要跳出二相,回归实性,也就是回归世界之本体——空。现在来了佛家讲空理,从两汉之际一直到唐朝,经过好几个世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努力,终于做成了一件了不起的事,基本上做到让佛经说汉语,这意味着佛学中国化的第一步。佛学中国化的两个条件:一是佛学理论和概念进入汉语体系,让佛经说汉语而不是梵语,并能形成语言自觉;二是佛学的基本思想和理论深入每个说汉语的普通百姓的内心,大家不用翻译和解释,就能理解、明白,并能自觉实践。到了唐朝,这件事做成了。佛学中国化的最高成果就是禅宗,其中慧能又是中国禅宗的真正的奠基人。▶▷禅宗思想的核心:般若佛经有1000多部,说“般若智慧”的有600多部。这600多部又称为《大般若经》,主要讲的就是我们能否在当下就悟,其思想的精华在那里?一部《金刚经》,一部《心经》。另外般若被称为诸佛之母,般若讲的就是对空的领会,它是最高的智慧。① 人生之苦的根源:在二相中的趋与避我们遇到物、遇到事、遇到人,都放到二相中去,会怎样?趋得避失,趋乐避苦,趋福避祸,这就是我们的人生。趋而得之,避而免之,如意;趋而不得,避而未免,不容易。烦恼就是不如意。然后我们在这个世界生活的几十年,终将体会,在这人世间,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我们处在一个社会,就处在这个社会的文明价值等级体系,“相”,是人自己设定的价值等级。出路在哪里?在离“相”,把“相”空掉。二相是相互对立的吗?道家讲二相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福中必有祸,祸中必有福。佛学更进一层,离了它,不管它离不离。领会空,回到那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本体中去生活。承认了空,又不能停留在空,执着于空,空不是什么都没有,要把对空的执着再“空”一次,叫“空空”,要站在空的立场上去领会万事万物,这种领会是本心领会。② 禅宗的十六字修行大纲禅宗舍弃了许多的程序和方式,它直截了当,直指人心。禅宗十六个字,讲它的宗旨:“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把禅宗和其他宗派区分开来。“教外别传”,这个“教”指的是修行的套路,其他宗派都有,唯独禅宗把这一套路舍去了,这叫“教外”不在套路中;“别传”是指另辟蹊径,传的是心法。妨碍传心法最大的障碍就是文字,所以“不立文字”,打破文字障碍。“直指人心”,本心自悟。本心起来了,就自己见到了本有的佛心,“见性成佛”。最关键的是什么?直指人心。人的毛病不是出在人的头脑认识上,出在人的情感、心灵上。真理不在文字概念中,不在诸佛庙里,在哪里?在生活中。所以禅宗的修行指向一个目标——觉悟。觉悟又叫菩提,因为释迦摩尼是在菩提树下悟道的,菩提就成了觉悟的象征。禅宗指向觉悟这个目标,一旦悟了就是佛。那么妨碍我们觉悟的是什么?文字概念。《坛经》中讲:“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禅宗的修行不是脱离生活的,不要用文字概念遮蔽生活,把生活本来的真谛给遮蔽掉了,这是当下中国社会的通病。③ 参禅与觉悟:般若法门我们首先要把悟和认知活动分开来,悟不等于知。认知活动总是有所得,而悟的活动是无所得。总是有人会把悟和认知混淆起来。第二,悟是“桶底子脱”,不是问题都解决了,而是你发现原来他们根本都不是问题,这就是悟。第三,悟是对空的领会,悟是我们的心灵与虚无、与空的默契。把人生当作修行,这是最好的珍惜。烦恼来了,别害怕,它正是我们觉悟的材料。最合适的人生态度是什么?承认旅途。就像我们实际中的旅途去住五星级酒店,但它不属于你,你只是使用它们、爱护它们。人生就是这样,这个旅途我们相遇的一切,就像我们在酒店里相遇的一切一样,都不是我们的,其中无我。④ 禅宗的戒定慧法禅宗强调要想摆脱贪嗔痴带来的种种烦恼,需要转识成智,变贪嗔痴为戒定慧。这种转变是种情感的升华。所以戒定慧不是苦,是一种喜悦。禅宗不像其他宗派有诸多戒条,它只有一条戒,戒轻视他人;而定慧在禅宗那里也没有区分,是为一体,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它们是体和用的关系,内不乱即定,真如起用即是慧,定慧的状态是生命最高的喜悦。*以上为《王德峰季度讲堂》夏季课部分讲授内容精华左右滑动▲查看更多此次课程所在地——无锡灵山,也与课程主题相当契合。它是中国最为完整、也是集中展示释迦牟尼成就的佛教文化主题园区,山水美景、园林广场、佛教文化、历史知识交织,是修心开悟的上佳所在地。课程之外的社群活动日,大家一起悠游山水、朝山拜佛,在瞻仰灵山大佛、九龙灌浴、灵山梵宫的过程中感受灵山胜境深厚的文化底蕴,更体会内心之空性。截至目前,学员们已跟随“王德峰季度讲堂”经历了“儒家的心性之学”“道家的玄学境界”“佛家的般若智慧”等课程。王德峰老师为大家追溯、解读了中华民族的思想源流与文化底蕴,更帮助大家在其中找到性灵栖息之所。接下来的“王德峰季度讲堂”秋季课上,王德峰老师将从哲学的高度,深入解读“中西方哲学的路径差异与当代指向”。王老师说:“中国哲学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不是增加学识、开阔视野,而是解决人安心立命的问题,是如何安顿我们无限心的问题。”愿秋季相见时,我们都能有所体悟,把心安好。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