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哥为你解读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 | 鲁超
导言:
不用精心设计繁杂的合成路线,而是用一种貌似拼搭乐高积木的方法,就可以得到自己的理想分子。
2022 诺贝尔奖巡礼
2022 年诺贝尔化学奖因「点击化学和生物正交化学」而共同授予美国化学家卡罗琳·贝尔托西(Carolyn R. Bertozzi)、丹麦化学家莫滕·梅尔达(Morten Meldal)和美国化学家巴里·夏普莱斯(K. Barry Sharpless)。
▲2001年,沙普莱斯在接受诺贝尔化学奖颁奖。
这一次,沙普莱斯是因为“点击化学”而获奖,这个“点击化学”是什么意思呢?
在过去,靠传统的办法合成我们想要的分子,往往需要绕很多弯路。步骤越多,意味着产率越低,浪费越大。
比如下帖中提到的,1982年里奥·帕奎特(Leo Paquette)合成的正十二面体(C20H20),我们看看究竟绕了多少弯路。
这项工作是梅尔达(Morten P. Meldal)率先报道的,但公众更加认可沙普莱斯的方法。
后者还在1998年第一个提出了“点击化学”这个概念,意思就是,不用再像以前那样搞复杂的有机化学合成路径了,只需要去轻轻“点击”一下,就可以获得理想的分子。
不管怎样,他们俩共同获得诺奖,都是最好的回馈。
从此以后,“点击化学”这个概念被化学家们关注,它具有如下优势:
化学家们终于看到了希望,从此以后,不用精心设计繁杂的合成路线,而是用一种貌似拼搭乐高积木的方法,就可以得到自己的理想分子。
这次诺奖有一张宣传画,如下图,三位获奖者将分子结构通过搭扣结合在一起,让人印象非常深刻,这就是“点击化学”!
然而,铜毕竟是有毒性的,这无疑又限制了它的应用,如果能找到一种对人体无害的物质作为催化剂,那将是更加理想的。
2000年前后,美国女化学家贝尔托齐小组在从经典的施陶丁格反应中得到启发。施陶丁格是高分子化学之父,因此而获得过1953年诺贝尔化学奖。
贝尔托齐迅速意识到,叠氮化物分子非常小,在细胞里渗透性很强,而且它并不天然存在于细胞里,也不参与任何生物反应,在人体内只是轻轻地来,轻轻的走,不带走任何一片云彩。
他们基于沙普莱斯的工作理念——“点击化学”,开发出一种炔烃-叠氮化物环加成反应(SPAAC),如下图:
这种反应“一键点击,即可完成”,比经典施陶丁格反应快60倍!
2003年,贝尔托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物正交反应”的概念。
所谓“正交”,指得是:可以在生命系统内部发生而不干扰天然生化过程。类似叠氮化物的物质,是非常理想的生物正交材料。
后来,又开发出许多满足生物正交性要求的化学反应,比如叠氮化物和环辛炔之间的1,3-偶极环加成(也称为无铜点击化学)、硝酮偶极环加成、降冰片烯环加成、氧杂降冰片二烯环加成、四环烷连接等。
沙普莱斯此次获奖的主要原因,是他提出了“点击化学”的概念。梅尔达也在“点击化学”中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所谓“点击化学”,指的是依靠金属元素等物质,缩减有机化学的合成路线,实现一键点击,即可“搭建”有机分子的理想效果。再后来,点击化学的范围扩大至除金属元素以外的多种物质。 贝尔托齐此次获奖的主要原因,在于她在沙普莱斯等人工作的基础上,创立了“生物正交化学”。所谓“正交”,指得是:可以在生命系统内部发生而不干扰天然生化过程的化学反应。“生物正交化学”可称得上是未来药物学和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石。 沙普莱斯第二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一定又是诺奖历史上的一段佳话。祝贺他们!
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之路:用贝尔不等式实验验证量子纠缠 | 张文卓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