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评-Weekly:为什么说亚马逊星座是星链值得重视的对手?欧洲静地卫星已经全软件定义了,我国情况如何?
在轨小卫星的军事运用近况
当前,小卫星在许多领域中都有广泛应用。相比于其他类型的卫星,小卫星的开发周期更短,成本也更低,在经济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
最近星链卫星在乌克兰战争中起的作用引起了业界和民间的极大关注,又一次为马斯克做了免费宣传。虽然星链宣称其用户数已经达到25万,但是从来没有披露军方用户的数字。按照美国军民两用的传统,星链像铱星那样被美军广泛采用的前景似乎不远了。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星链也需要依靠政府和军事这些大客户来完成其商业可行性的闭环。结合SpaceX在发展之初也得到了NASA巨量合同的支持,成功以后又反哺政府的项目,我们的航天事业的发展也许可以借鉴。
新闻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pzfV3mXCYwJ4eQja_gyEgg
据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网站5月1日报道,亚马逊公司计划将3236颗卫星送入近地轨道,以提供卫星互联网服务。这个项目被称为“柯伊伯计划”。
今年4月,该公司与三家不同的实体签署了价值83亿美元的合同,帮助其发射“柯伊伯计划”的卫星。这三家实体分别是杰夫·贝索斯的蓝色起源公司、联合发射联盟公司(波音公司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合资企业)和欧洲的阿丽亚娜航天公司。这是商业航天工业史上最大规模的火箭交易。
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网站的太空记者迈克尔·希茨说:“从许多方面来说,这是对埃隆·马斯克及其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星链’网络做出的回应和竞争。”亚马逊于2019年首次披露“柯伊伯计划”,而4月宣布的消息为该项目注入了新的动力。
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星链”计划已经在轨运行2000余颗卫星,用户总数约为25万人。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已批准该公司发射总计1.2万颗卫星。
亚马逊尚未发射过一颗卫星,但它仍有可能是这场竞争中的重要参与者。
亚马逊到现在还没发射一颗卫星,自己的火箭发射技术也不过关,还要把发射合同分给几家不同的发射服务提供商,一切似乎都在说“亚马逊凭什么来挑战星链?”
但是行业大部分人士都持欢迎这个新的星座的态度,而且对其充满了希望。原因在于:
第一,虽然亚马逊没有发射过卫星,但是却有丰富的生产各种电子设备的经验。这能力对于运营LEO星座来说至关重要。至今星链发展的瓶颈依然是用户终端,马斯克每卖出去一个终端,都要赔进去800美元(按照其最近宣布的成本)。亚马逊拥有成熟的产品供应链和制造经验,真没准可以把终端成本干到500美元以下。
第二,亚马逊拥有自己的“云”,在全球各地都有Tier1的关口站和数据中心,方便卫星数据落地。这对LEO星座来说,直观的感受就是其链路的延迟会更低,比星链低。
最后,亚马逊的卫星比星链更大,功率更高。业界对亚马逊星座的期望是完全站得住脚的,让我们拭目以待。
新闻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Po1yk7VNvDwEU9IrInxofw
Arabsat订购首颗全软件定义卫星
沙特卫星运营商阿拉伯卫星通信组织(Arabsat)已订购了其首颗全软件定义静地卫星,用以向中东、非洲和欧洲部分地区提供灵活的覆盖。
该机构4月29日称,它同欧洲泰雷兹·阿莱尼亚空间公司签订了“阿拉伯星”7A的建造合同。该星将采用泰阿空间公司的“空间灵感”(Space Inspire)平台建造。
虽未公布发射方案,但双方称,“阿拉伯星”7A将接替东经30.5度轨位“阿拉伯星”5A上的大部分现有C和Ku波段容量。“阿拉伯星”5A发射于2010年,预期工作寿命为15年。“阿拉伯星”7A还将具备额外的高通量Ku波段容量,以帮助扩展阿拉伯卫星通信组织在该地区的服务。
阿拉伯卫星通信组织目前在4个轨位上运营着10颗卫星。“阿拉伯星”6A与“阿拉伯星”5A共位部署于东经30.5度。阿拉伯卫星通信组织将那个轨位称为其“数据热点”。
同传统的“弯管式”静地卫星不同,软件定义通信有效载荷可在轨重新编程,以在需求出现变化时适应不同的区域和市场。在现有和规划中的低轨巨型星座对市场造成冲击之际,为应对行业的不确定性,静地卫星运营商正在越来越多地订购软件定义卫星。
根据欧洲咨询公司的研究,软件定义卫星占到了2021年静地高通量卫星订单的8成以上。泰阿空间公司去年宣布的5颗静地卫星订单只有一颗买的是全软件定义卫星。不过,该公司今年迄今宣布的4颗静地卫星订单订购的全都是软件定义卫星。
相比于低轨星座的巨头交战,另外一个战场发生在了36000公里的地球同步轨道上。对于全球各个国家的卫星运营商来说,低轨星座像是“狼来了”的故事。低廉的价格,光速般的延迟表现,使用的便捷,似乎要将传统的高轨卫星打入万劫不复的境地。这时候软件定义卫星站了出来,申请出战低轨星座,为传统卫星运营商带来一线生机。
凭借对热点地区投送更高的数据带宽,和广域广播的高效率,以及因应市场而随时改变覆盖和功率的灵活性,软件定义卫星解决了市场痛点,弥补了以往卫星发射上天就不能更改的缺点。遗憾的是,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些欧美的卫星不向中国的卫星运营商开放,而我们自己的技术水平实事求是的说还有些差距。面对围堵,我们的卫星制造商要顶住压力,尽快找到解决方案,弥补我们的短板。
新闻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xGnrE7_DlM49i0QK_cBbLA
本文系“太空与网络”编辑及独家点评,转载及引用部分观点请在文首注明出处、公众号ID及作者。感谢支持有态度的媒体!
未按照规范转载及引用者,“太空与网络”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部分图片难以找到原始出处,故文中未加以标注,如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
电子杂志,扫码阅读
期期精彩,不容错过
充满激情的新时代,
充满挑战的新疆域,
与踔厉奋发的引领者,
卓尔不群的企业家,
一起开拓,
一起体验,
一起感悟,
共同打造更真品质,
共同实现更高价值,
共同见证商业航天更大的跨越!
——《卫星与网络》,观察,记录,传播,引领。
· 《卫星与网络》特别顾问:王兆耀
· 《卫星与网络》编辑委员会
高级顾问:王国玉、吴炜琦、刘程、童旭东、相振华、王志义、杨烈
编辑委员:曹志刚、陈嵩辉、邓中亮、荆继武、景贵飞、郎燕、刘进军、刘天雄、宁振波、秦智、汪春霆、吴季、徐小舒、阎丽娟、赵敏、肇启明、周建华、朱铎先
· 《卫星与网络》创始人:刘雨菲
· 《卫星与网络》副社长:袁鸿翼
· 《卫星与网络》常务副社长:冉承新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