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弄堂里的上海老人,寂静地走过春天

弄堂里的上海老人,寂静地走过春天

社会

文 | 周航 殷盛琳

编辑 | 王姗


灶头间

灶头间大概二十几个平方,八九户人家共用,西边阔,东边窄,靠窗放了一排煤气灶,没有油烟机,烧饭时一团团烟雾像逃兵似的,竞相挤出木窗,日积月累,墙壁都熏得乌漆麻黑。

这里是曹家街45号,典型的上海石库门建筑,4月初辰光,弄堂里一个外地租户,核酸阳性了,照样用灶头间,四五户人家全传染开了。桂和藩听隔壁邻居说,楼下一个外地老太,平常下不了床,这回都阳性了。

桂和藩与丈夫一直没敢下楼,4月14日,他们有点感冒症状,就自己拿发的抗原检测,还是阳性了,她马上打电话通知隔壁邻居,叫他们当心点,自己也尽量少出来。

饭总归要烧的。既然隔不开,邻居跟她商量,戴个口罩,时间错错开,一户人家烧,另一户就等下,“最多拿药水喷一喷就了不起了”。

桂和藩住的老西门街道,许多人依旧生活在传统里弄,至今共用厨房甚至厕所。说起这场疫情,很多人都习惯从灶头间讲起。

有人感染了,家人照样出来做饭,邻居也不好说什么,只能错峰,有消毒水的,自己用喷壶洒一下,或者用电磁炉在自己屋里做饭。六七十岁的人还会用微信通知彼此做饭时间,年岁更大的,只能靠听动静。

年轻人难免担心,“这么窄的老房子,气溶胶什么的,我们可能都不知道哪里遇到了。”90岁的桂和藩倒是不太晓得害怕的,老头胆子小,但被她带着,现在也马马虎虎了。生活跟往常区别不大,睡觉、看电视,但是烧饭次数尽量少了。

桂和藩:
上一趟用厨房,大概前天还是大前天,一只鸡烧掉了,吃到现在第三天了,还有半只,这只鸡有两斤半呢。就是上趟(居委会)发下来的鸡,三黄鸡,冷冻的。放电饭煲里厢,放点水,放点盐,放点黄酒,就可以了。阿拉现在酒也没了,老头放的是糟油,稍微有点酒味,解解腥气么当老酒也算了。
我牙齿还可以,还能吃蟹叻,好咬蟹壳,说说91岁了,我嘴里面还有22只完整的牙齿。爷叔就剩了半只(自己的牙齿)。
日子也就这么过,就是有时候,嘴巴干了,想买根黄瓜,切成片,腌糖吃,现在买不到,只好等解封了。

上海老房子里,共用的厨房和洗手池。讲述者供图


石库门

桂和藩和丈夫已经老了,下半年都将迎来90岁生日,用她的话说,“活得已经开始遗忘了”。比他们更老的是房子,老到他们也不知道存在了多少年。

桂和藩是嫁到这的,如今大女儿都六十四岁了,丈夫在此地生活更久,10岁时,父母养不活,把他从江苏启东老家送到上海伯伯家。房间最早就是他伯伯住的,更早前的历史,桂和藩也不晓得了。

房子是木头结构,许多缝隙透风,台阶散发着霉味,走上去吱吱呀呀。外墙用清水砖,门框用花岗岩,门楣上有西洋风格的雕花,典型的石库门建筑。这些老房子诞生于19世纪东西方建筑文明的融合,如今已衰败不堪。

整条曹家街上,石库门一幢贴一幢,楼内同样用尽每一寸空间,只余一个天井采光,一条弄堂进出。在上海最市中心的黄浦区,曹家街只是老城厢风貌一角,这些繁华了上百年的古董般的街区,在疫情里成了城市软肋。

曹家街往北,隔了两条马路的黄家阙路88弄,一个名叫久安里的石库门片区,30岁的Eason形容疫情像洪水一样将他包围,“东南西北(楼栋)都出现了阳性”。为了减少接触,他们将公共晒台的竹竿取下,架在屋里两个柜子上,但最终,自己住的这幢三层房子也沦陷了,从一楼开始往上,三户人家陆续感染,包括Eason一家,还有他伯父一家。

Eason家面积算大了,40平米,父亲阳性,他们让他住在5厘米木板隔的里屋,母亲在外面睡沙发,Eason则住在阁楼。但父亲上厕所依旧要出房门,他们让他戴手套,穿围兜,每次出房间穿上,回房间消好毒,再挂上。直到4月23日,楼里发生阳性十天后,仍是阴性的住户集体坐车去浙江湖州异地隔离,阳性患者进入方舱,紧张才告一段落。

瑞金二路上的一位独居老太太则为倒垃圾发愁,她隔壁的住户确诊了3个,被拉去方舱隔离,但一位家人作为密接还住在那儿。两户人家的家门离得很近,对方的生活垃圾经常堆到老人家门口来。

老人的外孙女在网上发帖求助。据她讲,这栋楼原本有人专门负责收垃圾,现在里面有确诊病例,收垃圾的人也害怕,就不到里面来收了,让居民把垃圾放下去,他们喷点消毒水再收走。这样的状况已经持续两周。

老旧里弄物业本就薄弱,有的甚至干脆没有,居委会也显得力不从心。繁华的南京东路背后,一栋四层的老房子里,二楼一个住户测出阳性后,同住家属依旧进出,这让其他人不敢出门。专业消杀一直没能等来,一个住三楼的小伙主动站了出来,拿着喷壶从一楼喷到四楼。

桂和藩:

这栋房子,现在算阿拉两个人最大。大部分年纪都蛮大,阿拉隔壁邻居,夫妻俩60多岁,一个儿子30多岁。同个扶梯,楼下还有两家,一个爷(父亲)五十几岁,一个小姑娘只有十几岁,还有对老夫妻大概也六七十岁。

阿拉物业没的,连个居民小组长也选不出来,大概五年前老居民小组长死了以后,没人要做,全部老了呀,还有一半租的人家,流动性又特别高。

团购阿拉没有的,就有一回,邻居买了一袋荤素菜,问阿拉要伐,阿拉看蛮好,他们帮阿拉从居委买来,后来大概居委的人也(核酸)阳性了,就没有了。

阿拉自己(抗原)做出来阳性以后,我电话找居委要跟他们讲,寻来寻去寻不着,打了三只电话,还没人接,个么也算了,我就跟(社区老年食堂)送中饭的讲,叫他跟居委讲一声,也随便他传的到还是传不到。

倒垃圾么,阿拉老头总归每天还要下楼。没办法呀,又没人能帮阿拉倒。

上海,老人与弄堂


阿咪

屋里头的老鼠终于开始造反了。本来用老鼠纸,粘上一只,其他老鼠看见,就不敢来了。现在整个曹家街空空荡荡,老鼠纸是买不到了。夜里桂和藩看电视,一只老鼠直接从竹竿上溜过去,跑到她脚边,不怕人了。没办法,她只好把米装进米箱,牛奶藏进柜子。

刚退休时,桂和藩养过两只狸花猫。她欢喜猫,有时更甚于人。在弄堂里走一趟,能遇上几个人她不晓得,但旁边如果有只猫,一准儿能瞧见。

第一只养得贼胖,12斤多,一只爪搭在老头脚上,另一只能够到他嘴巴旁边抢鱼吃。桂和藩没给它取名字,就喊小猫,阿咪。只可惜,阿咪在曹家街待到八九年,有天自己跑下楼去,自此行踪不明。桂和藩认为它是被人家偷掉的。第二只阿咪倒没遇到过意外,平静生活了快10年,在衰老中死去。

两只阿咪先后离开曹家街后,桂和藩快要80岁,拿不准老两口和小猫哪个先走,不敢再养了。“万一养了,阿拉(我们)死掉了,两个囡儿(女儿)全不欢喜养的,叫它去做野猫,也很可怜的,索性不养了。”

老房子里不再有小猫的叫声,变得更安静。

曹家街往西大概两公里,瑞金二路,石库门老房子里的一位老太庆幸她的阿咪在身边。因为疫情管控,平时照料她生活的保姆过不来。三个女儿都在上海,离得最近的只有五六站公交距离,但也被各自封在家里。

一个月来,她独居在家,出门晒太阳的习惯暂时行不通。隔壁邻居确诊了阳性,她连阳台都不敢去。陪伴她度过这段时间的,除了偶尔打到老年机里的子女电话,只有一只猫咪,一只乌龟。

静修路一处老房子的内部构造 讲述者供图


四月中旬,桂和藩有两天烧到38度多,吃了一个多礼拜的连花清瘟,胃受不了,停下来,又自己做了次抗原检测,转阴了。老头还是阳性。

她身体一直不好,一咳嗽就是两三个月,“一直是半条命拖着”。老头前年查出小肠气,主动脉有个血管乒乓球那么大,年纪太大医院不敢开刀,拖到了现在。

两个人每天常吃的药,将近20种。疫情第三年了,她说思想上总归有准备的,3月中旬就去医院开了两趟药,现在常用的药倒不缺的。

但在老人聚集的里弄,不是每个人都这样幸运。

与曹家街接壤的静修路,一个60岁的尿道癌老人,需要频繁插导尿管,因为疫情整个4月都没更换。往东走三五百米,小桃园路上,一位有阿尔兹海默症的老人平常吃十多种药,现在因为配药困难,只好药量减半撑下去。

由于缺乏隔离条件,问题有时还显得更复杂。那位患尿道癌的老人,早在3月28日就检测出阳性,这发生在她去菜场买菜3天后,女儿跟疾控中心反映了情况,对方让暂时居家隔离,但家里并没有隔离条件,在小心翼翼中等到第12天,老人自己转阴了。

更紧急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老西门地铁站旁边,一个患有肾衰竭的90岁老人,连着几天没做血透,一直没法喝水,身子也浮肿起来。因为是密接,老人没法自行前往医院,只能等待120来接。

老人的楼里住着三户人家,八九个人,几乎都阳性了,包括照料老人的儿子。没做血透的第六天,孙子上午打电话给120,被告知前面排队还有50多车,过了一个小时,只前进了两三位,急得他在能找到的渠道都发出求助。终于在晚上8点,120接走了老人,儿子没法陪同,一块去的是居委安排的志愿者。透析回来第二天,老人核酸也阳性了,和儿子一同住进了定点医院,这倒让其他家人放心不少,至少不用再担心做不上血透。

3月31日,疫情防控下的上海老城厢


天井与窗

桂和藩和老头上一次参与核酸检测是4月5号。前段时间,天井底下又有人喊话,老头在窗户里面问,阿拉自测阳性,还要下去测么?人家说,你们年纪大了,家里待着,我们会上门的。

弄堂封掉以后,居委会送了四五趟小菜。开头他们是阴性,隔壁邻居帮他们去拿,现在不好再接触了,桂和藩也不知道发过没有,只收到过一次大礼包,现在蔬菜只剩下两个西红柿,几个洋芋艿。她耳朵不大灵光了,楼下天井里喇叭里喊的东西,送小菜也好,测核酸也好,她全听不清楚。

上海弄堂,密密匝匝的老旧房屋里居住着同样衰老的居民。封控后,他们熟悉的线下生活被切断。互联网上,年轻人的声音响亮,抢菜、团购、群聊,都被隔绝在里弄以外。生活在这里的老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古早而单一:天井、窗口,还有电视。

许多现代住宅区组织起“自治”,业主们充当志愿者,搬物资、组织测核酸乃至消杀,但在老人为主的里弄,这些都显得太过奢侈。弄堂里的几个年轻人尝试发起团购,老年人牙口不行,团肉根本没人买,最成功的一次是团购鸡蛋——老中青三代人的共同需求。

小桃园街上,那位患阿尔兹海默症的奶奶,开始还能有片刻时间认识人,后来记忆和行动能力一起失去了。现在,她的表达仅限于生理需求:饿了、需要上厕所。封控期间,家里只有一个58岁的保姆陪着,也是半个老人了。保姆弄不清楚网上的东西,也没有加入社区、楼道微信群,每天除了照料老人起居,最紧要的事情就是盯着窗口看。看到有人来发物资,或者招呼测核酸,她就赶紧跑下楼。

桂和藩也经常来到西边窗前,从那里能看到部分曹家街。以前曹家街有一个小菜场,5点半开门,夜里送菜的车一部部开进弄堂,很热闹,后来菜场没了,街口摆了几只小摊。现在街上空空荡荡,倒是经常看见穿着隔离服的人走来走去。

黄昏时分,桂和藩和老伴习惯坐沙发上,一道看电视。除了往常的《今日亚洲》、《国家记忆》、《海峡两岸》,最近的收看清单上又加了一项很要紧的节目。白天10点钟,她要准时调到上海台的《新闻综合》。每天阳性人数多少,无症状人数多少,她都要仔细记下来。

不看电视机的时候就看看书。这两天夜里,闲来无事,她开始背起秦观的词:

昨天夜里没事情做,枕头旁边摆着,拿起来背秦观的词,背着白相相(玩)。我会背交关多(很多)诗词,从前年后半年开始,脑子不来塞(不行),全忘记掉了。

平常日子我是欢喜看书的,样样看的,中外古今。我看小说是哪能个看法呢?文学发展书拿过来看,上面有哪些名家那些名著,我就挨个看,我们两个孩子我也是这么给她们看。

家里书是蛮多的,老西门新华书店关掉以前,我基本上每个月钞票全用光的,主要是买书。后来女儿嫁出去以后,到养老院去的时候,我大部分书全分给她们了。现在要买书,倒是买不到了,好像没人看了。我也不舍得卖的。

《红楼梦》我小学里就看过了。我有好几部,小的时候,哥哥给我一部,被人借走没还给我也算了,后来大概买过两部,看过靠(近)10遍总有。我欢喜史湘云,她的性格我欢喜,林黛玉,(叹气),太苦恼了,至少应该寻点开心。我是身体上半条命,经常生病,但我尽量做开心的事,不开心的事不做的。

今天想看书,我就看书,想织绒线了,就织织绒线,反正看自己高兴。

静修路一栋老房子的木质楼梯 讲述者供图


猫眼

电视看了三四个小时,过了晚上10点,哪怕睡不着,桂和藩也要关掉了,不然影响人家睡觉。老房子隔音不好,邻居都听得到。住在静修路的一个年轻人对此深有体会,只要楼上的居民在走路,她家的天花板都在震动。她去沟通过几次,最后发现没办法,再怎么提着脚走路,还是会发出声响。

老房子里免不了因此产生些争吵,疫情封控后,邻里关系变得更微妙。豆丁住在外滩后面的老房子里,4月初,豆丁家还正常在外面烧饭,他那时还不知道,左边第三家邻居已经有了阳性。对方没有告知大家,闷头待在家里。是信息更灵通的邻居提醒了豆丁——封控期间,邻居习惯通过猫眼往外观察情况,正好看到那家人在外面烧菜。

弄堂里的人小心翼翼地审视着邻居的生活。住在瑞金二路石库门的一位老人,每次都要通过猫眼,确认隔壁密接人员的门外没有垃圾,才会出门。天津路石库门的一位老人,则是通过摄像头,知道门口堆了好几天的垃圾终于被大白拿走了。

豆丁记得,在自己小时候,楼里有老人去世了,邻居们会一起坐大巴车去殡仪馆,参加集体葬礼。仪式结束,大家会一起找个饭店,吃“豆腐饭”。但这些年,老一代的人慢慢不再出门,第二代混出头的都搬了出去,再加上前几年旧改时,因为公共区域的占用问题,很多邻居的矛盾摆在了明面上。大家的关系变得冷淡许多。

一场疫情,让邻里之间添了防备,不过有时联系也更密切了。豆丁家的电闸突然坏掉了,他电话给电工,对方说,外面的商店都关着,买不到配件。他在群里抱怨了一下,说日子过不了了。邻居看到后,送来了自己的备用电闸。

2022年4月26日,上海正处于社会面清零攻坚关键时刻。当天上午,在黄浦区老城厢,防疫人员进行消杀工作。


上海折叠

桂和藩听马路对面邻居说,他们本来6月底就要搬离,曹家街和这片区域的其他弄堂,都会作为“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保留下来。她这侧,人们估计年底也要动起来了,但因为疫情,现在都不好说了。

里弄的人们普遍更期待旧改到来,桂和藩是个例外,她喜欢老西门这里的便当生活,“看病也便当,买东西也便当,样样全便当。脚一滑,样样东西都能买到了。”

两个囡儿早就买新房子,叫他们去住,桂和藩不高兴过去。2017年她和老头去养老院住过半年,开药不便当,而且不好带冰箱,不好带电热毯,“我要吃隔夜菜,吃不到的。”最后又搬了回来。

如今的老城厢正经历着疫情的席卷,一个女儿转述了居委书记的话,“隔壁那条弄堂,(确诊的人)几乎团灭的那种”。她的父亲作为密接,被集中转运到宁波隔离。但在4月中下旬,还有不少年轻人在网上呼救:“我爸妈70多岁有基础病,整个楼面其他人都阳了,希望尽快转运。”“有两位阳性患者需尽快转运,我家老人住在隔壁很危险!”

桂和藩也终于打算离开这片生活了半个多世纪的弄堂,“便当是便当,但阿拉毕竟老了,这趟隔离,搞得阿拉两个囡儿急死人,两个囡儿讲,等隔离好之后,先把阿拉搬出去,跟她们住到一块去。否则阿拉两个老的,吊在外头,她们老担心,你讲对伐?”

在屋里头等了半个月,始终没有人上门,4月29日上午,桂和藩实在忍不住,下楼问了马路上一个穿隔离服的人,自己连续四次抗原阴性了,现在怎么办,对方说,她可以去做核酸,于是她就拎着塑料板凳,排到了曹家街做核酸的队伍里。

检测结果是阳性。老头自测也是阳性。

电话终于打来了。桂和藩告诉疾控中心,自己年纪大了,去不了方舱,希望能去医院隔离。对方说记下来了。挂掉电话,她开始收拾行李,吃的药,穿的衣服,自己抄的古诗词,还有肥皂毛巾牙刷……一只蛇皮袋,想到什么都往里扔,随时准备离开。

上海老城厢示意图 图片来源网络

桂和藩

我讲给你听呀,我旧社会新社会全晓得的,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也待过。

我老家江苏吴江县震泽镇,个辰光日本人杀人全部杀在一个中学,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去读书,学校里操场上,踢开一只死人骷,踢开一只死人骷。大部分死人骨头处理掉以后,有些死人头骨,就在草地里滚来滚去,没清理掉,所以到处都是的。

所以阿拉胆子老大的,死人头骨让我捧起来,我也敢捧的,因为我看惯了,无所谓的。

我是解放前考到上海师范学校,(19)50年毕业,解放了,我教工人夜校的,小学也教过,中学也教过,语文教过,数学也教过。后来因为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得话也说不出,就到江南造船厂,做化学分析。阿拉老头只读到小学毕业,老早呢,是在酱油店学生意的,解放以后,就读夜校,三年功夫,拿初中高中读掉后,考进交大的。他也不是说聪明,实在苦读书,拼命读书。

1965年辰光,我差点死掉的,后肢静脉发炎,血块堵住了,(炎症)跑到心脏、肺部,送到瑞金医院,医生跟阿拉老头说,好准备后事了,还好夜班碰上个心脏专家,拿我抢救过来了。

那时候我也无所谓的,跟医生说,你们救得活就救,救不活么死了算了。

我现在是这样的,感觉冷,马上穿衣服,已经来不及了,已经感冒了。老早要么不咳嗽,一咳嗽就是两三个月。所以我一直是半条命拖着,哪晓得一拖拖了五十几年了。

我讲给你听,我思想也蛮怪的,我娘是1975死的,她的骨灰还在我橱子上面,我不给她做坟的,我不相信的。阿拉囡儿是说呀,将来怎么办,我说等我死掉了,骨灰摆到一起,一块倒掉海里算了。

91岁了,已经多活几十年。(阳性)也无所谓。你想阿拉两个90岁,也只不过感冒症状,电视机上讲(死亡病例),主要年纪大的,有其他毛病的。阿拉倒也还好。

截止5月4日,桂和藩和丈夫还留在弄堂里,她说,医院没有空床位,居委会让他们先居家隔离一周,每天会派人送饭、上门倒垃圾。

文中人物涉及到的地点:

曹家街45号/天津路195弄/黄家阙路88弄/九江路210号/瑞金二路街道/小桃园街/静修路35弄

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著作权归属极昼工作室,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形式使用,另有声明除外。

- END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疫情下的上海120热线,“急救的事情,没有一个人能等”用嘴爱你的人,寂寞时找你;用心爱你的人...信仰与灵魂 信仰的颠覆(二十九)龙卷风健康快递 151疫情下的上海“团长”:在忙碌和低效中开启第一次团购,在抗击疫情中成长走过半生,遇到这两种人,请拿命珍惜75 岁独居奶奶帮小区搬菜,上海老年社区怎样自救?31万独居老人,错过了上海的春天一日一诗:“那些花瓣就像刚出茧的蝴蝶/ 在枝头翻动春天的书页”||林程娜:李花的春天(读诗版)第一批出门的上海人,都做了这些事儿《寂静的春天》60年后,鸟类受到更好的保护了吗?【回顾与展望】疫情由他、我行我素“寂静杀手”骨质疏松症治疗药物市场分析13个和花有关的手工,让娃在家就能开心过春天!(推荐收藏)上海老人未死亡被送火化,许多问题难以解释沪上返乡,一场漫长的净化仪式丨人间 · 2022年的上海春天我被四个上海老人整破防了疫情封控下的上海老人第一批能出小区的上海人,都去做了什么我和我的上海邻居上海老洋房为什么能卖2.5亿新增5656!新毒株入侵新西兰!“上海没有选择了!”疫情下的上海,这个新西兰男人见证了太多……别让2元钱切面,夺走上海老人最后的体面再也不想团购了,只想安静地吃点东西2022年的上海,植物和春天不会骗人一日一诗:“小道寂静,通向母亲的老房子/ 这些雪,仿佛看穿了我的行踪”||王海云:雪一直下着(读诗版)辣评-Weekly:为什么说亚马逊星座是星链值得重视的对手?欧洲静地卫星已经全软件定义了,我国情况如何?为了给员工发工资,我骑车穿过疫情中的上海 | 谷雨没有游客的上海,动物比人吃得好5月28日,Memorial Weekend长周末~觅一处静地,放空自己!好好舒缓下压力,出去玩玩吧!和老公谈政治那个勇敢的上海网友最后还是道歉了实地走访!西雅图东区彻底凉了?!疫情下的上海独立咖啡店,情感的牵绊和不确定的未来《甘草比萨》:一个15岁男孩和一个25岁女子的故事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