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货币和信用理论》100讲:第36讲 生活成本的所谓地区性差异
第36讲 生活成本的所谓地区性差异
这一讲,米塞斯讨论了货币价值和生活成本在不同地区的差异问题。简单来说,人们有时候会认为某个地方的生活成本比另一个地方低,也就是说,在那个地方用同样的钱可以买更多的东西。这听起来就像是那个地方的钱更”值钱"。但是,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让我们举个例子来解释一下。假设在奥地利,用1913年的克朗硬币买东西,相比在德国用同等黄金价值的铜币,奥地利的克朗硬币的购买力要低85%。这听起来就像是在奥地利,钱更不值钱。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奥地利生活就比在德国贵。这两个观点——一个是关于货币的购买力,另一个是关于生活成本——虽然看起来好像是在说同一件事情,但实际上它们是不同的。
即使货币在不同地方与其他商品的交换比率相同,人们在不同地方为了获得相同程度的满足所花费的成本也可能不同。这是因为个人在不同地方的生活需求和社交义务可能会有所差异。
比如米塞斯举的例子,一个富裕的英国人,在欧洲大陆生活的成本可能比在本国要低。这可能是因为在欧洲大陆,他不需要像在英国那样承担很多社交义务,比如参加各种社交活动或宴会,这些活动通常需要花费一定的金钱。
因此,即使货币的购买力在两个地方相同,但由于生活需求和社会义务的差异,生活成本也会有所不同。关键在于,生活成本不仅受到货币购买力的影响,还受到个人生活方式、社会习俗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不能简单地通过货币购买力来衡量不同地方的生活成本。
如果一个人生活在一个有很多娱乐和享受机会的城镇,这些机会可能会激发他的欲望,让他产生一些在乡村生活中可能并不存在的需求。例如,城市里的人可能会经常去剧院看戏、听音乐会或参观艺术展览等。这些活动都需要花钱,所以生活在城市的人自然会比那些生活在相同地方,但选择不参与这些活动的人花费更多的钱。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