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讲 货币需求保持不变时货币数量增加的影响(上)文 | 张是之这一讲的几个分析重点,一是阐明货币的增加不是财富的增加,二是把边际效用递减定律的分析应用在货币上,三是论证货币量增加导致的价格上涨并非同时也不是同比例地上涨。一、货币增加不是财富增加个人层面的货币需求变化通常不会对市场产生显著影响,因为市场上有足够多的经济主体,他们的相反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个别个人的影响。从个人角度来看,货币需求的变化可能源于多种因素,如收入水平、消费偏好、预期等。这些因素可能会导致个人希望持有更多的货币以满足即时需求或作为预防措施。然而,当考虑到整个市场时,这些个别的变化往往会被其他个体的相反变化所抵消。例如,当一个人增加货币持有量时,另一个人可能因为不同的原因而减少货币持有量。在足够大的市场里,这种多样性和分散性使得个别的变动不太可能对整体市场产生显著的影响。货币购买力的变化,只有在某个因素在一个方向上产生影响,而同时这个影响没有被反方向抵消时才会有效。这里米塞斯提到的大数法则,也称为“大数定律”(Law of Large Numbers),是一个统计学概念,它是指当样本数量足够大时,样本均值将趋近于总体均值。换句话说,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样本均值会越来趋近于预期的平均值,个别样本的随机波动对整体结果的影响会减小。在经济学和金融市场的语境中,大数法则可以用来描述市场行为的一种现象:当市场上的经济主体数量足够多时,个别主体的行为对整体市场的影响会变得微不足道。这是因为每个人的行为都有其独特性,而这些独特性在大量个体中会相互抵消,导致市场行为呈现出一种集体的稳定性。比如在股票市场中,尽管每个投资者的买卖决策都是基于个人的信息和预期,但当市场上有成千上万的投资者时,任何一个个体的决策都不太可能对股票价格产生显著影响。这里米塞斯用大数法则来解释,为什么个人对货币的需求和存量之间比率的变化,通常不会对整个市场产生显著影响。因为市场上的个体越多,他们的行为就越可能在统计上相互抵消,从而维持在一个类似均衡的状态。 但是如果整个社会出现某些变化和波动,比如经济衰退、通货膨胀或者某些政策变动,这些变化和波动就会改变个人的主观评价,进而会影响大多数人的货币需求和握存量。这种情况下,虽然每个个体的货币需求的变化仍然是由个人的主观评价所引起的,但这些变化的方向和影响是一致的。这种较为普遍的、方向一致的变化,会对货币的购买力产生影响。 货币史上,由于货币存量增加,而货币需求保持不变,所引起的货币购买力的变化,是最早引起经济学家关注的。正是为了解释这样的变化,首先产生了货币数量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