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中国式老板心里,都住着一个“东北农嫂”公众号新闻2022-10-10 00:101跟所有热点一样,东方甄选的“玉米事件”,一个星期后也就过去了。相对于火爆的辛巴和东方硬怼,我们更应该关注东北农嫂的行为。因为类似的“不讲武德”,在我们这个市场上,几乎天天发生,是非常典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现象。东方甄选下架了东北玉米,辛巴道歉,东北农嫂被骂得关了抖音直播间。看上去是个三输的局面。但实际上,东方甄选只是换了产品卖,粉丝该拥护的还是拥护;而辛巴这种网红卖家,就是趁机拉一波流量,至于口碑,他们好像也不那么在乎。真正受损失的其实只有东北农嫂。不光失去了像东方甄选这么优质的渠道,还在诸多消费者那里丧失了口碑,更关键的是,它丧失了供应链的信任。在线下颇有影响的胖东来超市,也在此事件后,下架了东北农嫂的产品。现在很多人说它“不讲诚信”、“过河拆桥”、“破坏商业规则”、“咎由自取”等等,各种谴责扑面而来,估计这家企业压力也是山大。我不想在伦理道德上去批判谁,更想说的是,“东北农嫂”是个普遍现象,非常符合最朴素的人性。它是认知问题,不是道德问题。换句话说,他们不是坏,是想当然的、自以为聪明的做了傻事。2以前房产中介最痛恨的是,房客看了中意的房子,偷偷联络房东成交。这在行业内叫“跳单”。问题是,所有这么做的房客都没有道德负疚感,反倒因为占了便宜而沾沾自喜。身边也没人谴责他,反倒觉得这人精明,厉害。比这更普遍的是,很多人会在线下去看衣服、看箱包、看化妆品,看中以后,再到网上去比价、下单。这已经成了很多人的消费习惯,是被很多人称道的“持家之道”,是“会过日子”。这些房客应该被谴责吗?还是线下试货网上下单的顾客该被谴责?都不是。人是趋利的,如果能少花钱,谁愿意去当冤大头?这不是该不该谴责的问题,而是一个利害问题。房产交易现在为啥“跳单”的少了,因为有了相关法律条款,跳单成本高了,并不是人们认为“跳单”不对。此类现象如此普遍,是因为“绕开中间商,就能占到便宜”的理念,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不但根深蒂固,而且毫无道德压力。虽然咱们的商业文明已经高度发达,但人们的商业理念还大都停留在农耕时期。“士农工商”,无奸不商,商人最无良,商人地位最低,是传承千年的思想。不承认“中间商”、“经销商”、“广告商”的价值,即便如今,还是高度的社会共识。从八九十年代的“厂家直销”,到头些年的“没有中间商赚差价”,到如今直播带货的“厂家直供”、“产地直卖”。这种明显违反商业常识的话,一直换汤不换药的出现,还一直受吹捧。3作为一个消费者,我们凭着朴素的直觉思考没问题。有时候占点便宜,有时候掉个坑,也算是生活乐趣。但如果你是做企业的,这么玩还真会把自己玩残。不认同中间商价值,会让你在渠道链中无比孤立,你的企业势必举步维艰。如果你再在渠道合作中过河拆桥,你可能众叛亲离,成为众矢之的,被行业所不耻。卖场大发展的年代,在卖场的压力和利润诱惑下,很多厂家选择绕开经销商跟卖场合作。大部分的结果是:大量应收账款、高额推广费用、高额终端维护费用,隔三岔五还被卖场拉去罚个款。如今,诸多不堪忍受的厂家又想到找经销商供货了,但已物是人非,回头很难,代价很大。一些做OEM的厂家,希望通过宣传自己是大品牌生产商的身份,来推广自己。这从古到近,从西方到我国,就没听说过成功的先例。市场规律很强大,也很残酷。社会越不承认渠道价值,那么建设和维护渠道的成本就越高,效率就越低。对应的就是更高昂的渠道成本。中国大陆商品的流通成本率,多数是在80%以上,即一个成本为20块的商品,最后会以100块以上的价格到消费者手里。甚至有些特殊产品的流通成本率高达95%以上。这个成本率远高于发达国家。即便如此,经销商也好,零售商也好,还普遍过得苦逼,利润低下,经营艰难。科特勒老爷子在《营销管理(亚洲版)》中指出:亚洲企业分销效率的低下是触目惊心的。不认同代理商价值,不认同广告商价值,这是农业文明带给我们的朴素理念。但这在商业文明中,就是一场灾难。叶总(叶茂中)说,一个企业需要两个经销商,一个负责把产品摆上货架,一个负责把产品放到顾客心里。而东方甄选这样优质的代理商,恰恰是那种既可以把产品摆到消费者面前,又让产品进入消费者心里的代理商。一穗玉米棒子,种植成本可能确实一两块。但把它让更多城里人买到,价值也不低于一两块。而让买的人觉得它值六块钱这事,至少值两块但在不懂市场规律的人眼里(也可能是装不懂):你念了一首诗,就把玉米棒子卖到六块钱一根,这是丧良心。不好意思,在很多购买者眼里,“诗”是产品的一部分,念了诗的玉米就是六块,没有念过诗的玉米3.6也不买。广告是产品的一部分,就像开光是佛珠的一部分一样。41960年,营销思想家西奥多·莱维特,发表了震惊企业界和学界的《营销短视症》,这也是现代营销学重要的奠基之作。莱维特说,以生产导向,以卖货导向,而忽视客户价值和需求,是导致企业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这样的“短视症”,在我们如今的市场经济发展期,也开始频繁发作。过度的生产和销售导向,其极端的症状表现就是追求“把梳子卖给和尚”。在互联网发展平台爆发的那几年,其症状则是“流量崇拜”,一切以流量为导向。脱胎于农业文明的我们,“短视症”还有一个不同于西方的表现,那就是对渠道价值的轻视。“农嫂”们充斥在神州大地,不光市场上比比皆是,还隐藏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给我们的商业环境带来危害,给我们所在行业带来危害,更给我们自己带来危害。我们不光要跟市场上的“农嫂”做斗争,跟企业自身的“农嫂”现象做斗争,还要跟我们心中的“农嫂”做斗争。然,“破山中‘农嫂’易,破心中‘农嫂’难”。需要我们每个经营企业的人,能够做到明心见性,时刻保持十二分的战略定力。这次的玉米事件,非常具有典型性。我们做企业的,不应该只拿它当热点,而应该当作一堂深刻的商业课。它至少给我们带来这些启示:1、凭着直觉做生意不靠谱,一定要对商业规律有所敬畏。2、价值链中的任一环节,都应该对价值链其它环节,给予必要的尊重。保障他们的利益,就是保障自己的利益。3、价值链不是“公地”,“公用品悲剧”在这里并不适用。谁对价值链贡献越大,谁在价值链中更具有话语权,谁就可以获得更多渠道利益,甚至可以成为价值链的“链主”。所以损害价值链利益的,不光长期利益受损,短期利益也受损。4、绕过中间环节,或者先让中间环节铺路,自己后面“截胡”,看上去是个便宜,实际是“偷鸡不成蚀把米”,不但消费者不买账,把名声还搞坏了。5、很多人沉迷此类“占便宜”的事,这符合我们的直觉认知。尤其是在咱们的文化背景下,每个企业老板心中都住着一个“农嫂”。所以保持战略定力很重要,一定要避免启动心中的“农嫂”,这种“馅饼”是咬手的。6、“农嫂”太多,企业在发展种都会难免碰到。东方甄选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不错的处理范本,不争论,不分辨,直接终止合作。这里更要为胖东来点个大大的赞,听闻此类供应商,立即自查,一经发现,立即行动。自己不做“农嫂”,也不跟“农嫂”合作,不给“农嫂”们损害渠道链的空间。至于东北农嫂这家企业,它是众多商业意识淡薄的中小企业缩影。真心希望他们能够改变意识,尊重规律,尊重商业法则,它们变好了,中国的企业环境才真正健康了。欢迎加入市场部网微信社群地区群:北上广深等50个城市分会群行业群:互联网、电商、快消食品、耐消、美妆美业、母婴、医疗健康、教培、家居、地产、汽车、餐饮、零售、服装、文娱、旅游、B2B、金融、企服资源群:媒体资源、公关资源、渠道资源、IP资源、MCN直播、招聘扫码加入嘿,你在看吗?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