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军找到俄军的命门?俄军后勤恐陷入大麻烦
来源:愤怒的熊猫
10月8日,克里米亚大桥发生剧烈爆炸,导致这条连接俄罗斯塔曼半岛和克里米亚的公路铁路两用桥交通一度完全中断。尽管这次爆炸到底是不是乌克兰方面所为,尚没有确切证据,但它却暴露了俄罗斯下一步作战面临的严峻挑战——后勤。
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克里米亚大桥对于俄乌冲突后续影响有多大?
克里米亚大桥是公路铁路两用桥
克里米亚大桥全长19公里,也是欧洲最长的大桥。其中铁路桥总长度为18.1公里。公路桥长16.9公里。按照设计规划,它的单日最大通行量可达4万辆汽车,每年可以运送1400万乘客和1300万吨货物,这既是俄军后勤供应的重要通道,也是俄罗斯控制克里米亚的象征,战略重要性不言而喻。
综合媒体报道,8日的爆炸是由公路桥上的一辆卡车突然爆炸引起的,剧烈的大火和浓烟中,部分公路桥面坍塌,同时还引燃了附近铁路桥上的油罐车。截至9日,克里米亚大桥的铁路交通已经完全恢复,公路桥恢复部分交通,允许小汽车通行,货车则改由轮渡运送过海。
爆炸现场的卫星图,可以看出公路桥已经出现部分坍塌,但仍保有一定的通行能力
从实际效果上看,克里米亚大桥这次爆炸的影响并不算太大,还远不至于造成某些自媒体说的“前线俄军将断粮”的地步。
关于克里米亚大桥爆炸到底是意外事故,还是乌克兰方面的故意所为,目前还没有定论。尽管乌克兰方面早就威胁要对这条被称为俄罗斯“世纪工程”的关键大桥动手,事发后多名乌克兰官员也或多或少地暗示与乌克兰有关,但乌克兰官方机构还没有对此明确表态。
笔者认为,无论是不是乌克兰干的,但克里米亚大桥爆炸事件显然都提醒了俄乌双方,俄军在后勤方面正面临着严峻挑战。
在俄乌冲突爆发之前,克里米亚大桥是连接克里米亚与俄罗斯本土的唯一陆地通道。俄军在最初几个月经过血战拿下亚速海沿岸地区后,克里米亚半岛与俄军占领区连成一片,看起来似乎解决了后勤问题。但翻开乌克兰交通地图就能发现,俄军狭长的占领区中可以利用的公路和铁路并不多,现成的发达交通网主要集中在乌东地区,尤其是经过战火摧残后,从乌克兰东部顿巴斯地区通往南部赫尔松地区的运输能力非常吃紧。
因此当前俄军的后勤保障实际是分为两个方向——乌克兰东部地区的俄军后勤可以直接连接到毗邻的俄本土公路线,而乌克兰南部赫尔松地区的俄军,主要通过克里米亚大桥运送日常补给和军事物资。正如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8日所言,在过去几个月里,数十个俄罗斯军事运输车队通过这座桥梁,运载补给、装备和燃料。“如果俄军不能使用这座桥梁,那么其对乌克兰南部部队的补给线将变得更加脆弱。”
俄军也并非没有看到克里米亚大桥所面临的危险,此前就在克里米亚大桥附近部署了多部中远程防空系统进行保护,同时还在大桥附近停放了多艘带有角反射器的船只,试图在导弹来袭时作为诱饵,欺骗导弹的制导雷达。
但从乌军近来的一系列操作来看,其主要作战目标出现了一个明显变化,即针对俄后勤补给的攻击行动越来越多,而且花样也在不断翻新。
赫尔松地区多座跨越第聂伯河的大桥都被摧毁
尤其是赫尔松的俄军补给已经出现问题。现在整个赫尔松地区具体的俄军数量,外界说法不一,从两三万到七八万都有,从编制上包括第76空降师、第11近卫空中突击旅、第36军第11空降旅,第45特种旅、黑海舰队第26海防旅等,但由于巨大的战争消耗和混乱的补充,这些部队如今实际兵力有多少,外界的确不容易搞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要维系数万人规模的重兵,并抵抗当前乌军发动的攻势,对俄军后勤供应线的压力相当大——如前所述,赫尔松地区的俄军补给需要通过克里米亚从俄本土运送过来,如此漫长的补给线非常容易遭受攻击。
近来赫尔松地区的铁路枢纽、桥梁和俄军仓库频繁遭到乌军动用“海马斯”远程火箭的袭击,特别是俄军补给需要跨越第聂伯河才能送到赫尔松的守军手上,乌军利用“海马斯”已经摧毁了第聂伯河上的多座大桥和浮桥,严重削弱了俄军的补给能力。
同时,乌军无人机(也包括北约的军事侦察单位)识别出俄军后勤车队路线或军需物资集散点位置后,乌军也利用各种手段实施打击,包括派出特种小分队进行突袭。在这种情况下,俄军后方爆炸声不断。就在8日上午,除了克里米亚大桥爆炸外,俄罗斯控制的顿涅茨克地区伊洛瓦伊斯克的一列货运列车发生“强烈爆炸”。
此外,不管克里米亚大桥爆炸是不是乌军所为,这都证明了使用汽车炸弹这种攻击方式,能够对防守严密的交通枢纽造成严重损伤——由于交通量很大,俄方不可能也没有能力对所有过往车辆进行全面的安全检查。笔者认为,受到克里米亚大桥爆炸的刺激,未来汽车炸弹式攻击方式还可能在俄军多处后勤要地重现。
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媒体已经公开呼吁,作为报复,应该对乌克兰的基础运输设施实施打击,瘫痪运送武器的铁路,其中横跨第聂伯河的桥梁是首选目标。
俄军发射“口径”巡航导弹
在俄乌冲突前期,俄军对乌克兰的交通枢纽曾实施多次警告式攻击,包括发射“口径”巡航导弹攻击乌克兰西部利沃夫州贝斯基迪铁路隧道,这里是西方援助乌克兰重武器的主要通道之一。但或许是能力不足,或许希望争取乌克兰民心,或许是不愿承担“攻击民用设施”的骂名,俄军对乌克兰通讯设施、电力系统、交通枢纽的攻击寥寥无几——与美军在历次局部冲突中首先摧毁对手这类关键设施的做法截然相反。
这也成为俄乌冲突中的战场奇观——虽然乌军的重工业基本被摧毁,但依靠西方的海量援助,竟能一路反推;俄军对于乌军暴露出的漫长后勤线,却基本坐视不理,西方对乌克兰的大量军事援助,包括武器装备、弹药和燃料得以源源不断地运送到前线。
但“北溪”管道泄漏事件和克里米亚大桥爆炸事件相继发生之后,俄军很可能改变游戏规则,对乌克兰包括交通枢纽等民用设施发动攻击。正如很多专家预言的,这将意味着冲突的螺旋升级,一旦在冲突中破坏对手的关键基础设施成为常态,所有国家面临的国家安全风险都将上升。
全文完 ,如果觉得不错,欢迎转发分享到群聊或朋友圈让更多的人看到!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