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代表风采丨徐川:胸前党徽熠熠闪耀,三尺讲台编织经纬
“真正的强者,即使遇到不适合自己的土壤,也可以开出倔强而灿烂的花朵。”
9月1日晚,一篇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徐川撰写,名为《如果大学只做一件事儿》的微信公众号推文在广大青年朋友圈中刷了屏,引来众人思索深深。
如果大学只做一件事儿,选什么?一条布满荆棘而又鲜花盛开的人生之旅在读者眼前缓缓展开。字里行间、娓娓道来,既不说教、也不生硬,徐川通过自然流淌的文字给出了读者答案:“找自己”。
“‘找自己’的意思是,我们要尽早地通过各种试探来发现自己、寻找自己,知道自己适合什么、不适合什么。”徐川对记者说。
讲政治有高度,讲理论有深度,讲故事有温度。从放弃待遇优厚的工作,跑到南航当老师的80后青年,到如今扎根思政教育热土,会用故事为青年学子解疑答惑并把党课讲得津津有味的“南航川哥”,徐川不断用实际行动诠释“找自己”的真正含义。
“我在上大学的时候就发现,自己喜欢从事学生工作,喜欢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喜欢通过谈心谈话和咨询帮别人解决问题。”徐川回忆道。在找到自己的“爱好”之后,徐川开始在校园社区的网站上给很多人答疑、做咨询,逐渐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和存在感。为了让思政教育的火花传到更多青年人的身边,徐川在毕业投简历的时候就目标明确、态度坚定,希望做更多青年和大学生的陪伴者、引路人。
“我非常希望自己能进入高校,成为一名思政教育工作者,跟青年在一起,跟学生在一起。”徐川坦言,这是他规划的目标,是自己一直以来的梦想。
胸前党徽熠熠闪耀,三尺讲台编织经纬。在找到自己的目标和信仰之后,徐川如愿以偿地成为了一名思政教育工作者,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孜孜前行。
但是,在不少人看来,思政理论有些晦涩难懂,可谓“入耳易、走心难”。为了让思政教育被更多人熟知,让这些看似“高大上”的思政理论变得通俗易懂、走入更多寻常百姓家,徐川思考了很多,也付出了很多努力,最终找到了行之有效的方法与举措。
“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思政课教学效果不如人意,其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就是‘脱节’。”在徐川看来,这里的“脱节”包括教师和学生的脱节,也包括理论和实践的脱节。这就需要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紧密结合,要讲好“大思政课”。
如何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更好地结合起来?徐川通过一个真实的案例给出了记者答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大约在十年前,社会上有一个群体承受了很多舆论压力,这个群体就是‘城管’。”徐川回忆道,当时一提到这支队伍,网络上多是负面报道和猛烈批评,这就引发了很多学生的困惑和不解。为了消除同学们的困惑,徐川在暑期社会实践中让学生们组成两支小队,通过深度走访和跟拍城管大队来了解他们的全部工作内容和流程。借助朋辈教育,徐川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何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什么是“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形成了认识社会和现实的逻辑和方法。
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谋学生之所需。通过实践讲好“大思政课”,只是徐川找寻信仰,完成好思想政治“铸魂”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徐川组建起由近百名高校教师、党政干部、劳动模范等参与的“川流不息”思政工作团队,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充分结合,让思政教育迸发出灿烂辉煌的火花,逐渐形成燎原之势,达到“铺天盖地”的辐射效果。
党的二十大代表肩负着广大党员、基层党组织的重托,凝聚着全党的意志,承载着人民的期望。为谁当代表、如何代表好?从五年前成为党的十九大代表那刻起,徐川就已经在找寻这个问题的答案。也正因为此,履行神圣的职责,说出更多人的心声,正在成为徐川一直以来不断努力的重要方向。
“我认为我有三重角色。其一是一名基层党务工作者;其二是一名思政教育工作者;其三是一名青年工作者。”徐川对记者表示,自己希望通过这“三重身份”来明确自己的定位、找准自己的坐标,不断加强对党务工作、思政教育工作和青年工作的学习、研究、思考和梳理,努力做这些领域的行家里手。
“我要带着学习和体会,去回望我们过去的五年和十年,去二十大的现场寻找答案、发出声音,和大家一起锚定未来的方向。”徐川坚定地说。
延伸阅读:
首个家电“5G全连接工厂”全面投入运行: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
作者丨张依依
编辑丨徐恒
美编丨马利亚
监制丨赵晨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