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担心的事发生了,提出问题的人被解决
鲁迅写过一则小寓言,叫做《聪明人、傻子和奴才》。
奴才逢人便倒苦水,哭诉他的不幸。
聪明人是敷衍他,假意安慰说些好话:“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奴才的境遇没有改善,但心情确实舒缓些了。
而傻子听说奴才的不幸后,直接采取了行动,愤愤然要去砸主人的屋子,要给奴才开一扇窗。奴才见状傻了眼,反而叫来主人把傻子打跑了。
寓言的结尾最堪玩味,奴才因为护主有功,得到了主人的奖赏,便洋洋自得起来。
恰好此时遇见看热闹的聪明人,便向他炫耀:
“你说得对,果然好起来了!”
聪明人附和道:
“可不是么!”
聪明人知道奴才的苦是主人造成的吗?知道。知道帮助奴才的后果吗?也知道。
所谓聪明,便是熟稔于用利益和结果来评判事情,作出顺乎潮流的选择,精致利己,顺便利人。
鲁迅的主旨是讽刺奴才,针贬“聪明人”而褒扬“傻子”的。
浑浑噩噩的旧中国没有改善的希望,就是因为顺乎潮流、得过且过的“聪明人”太多,而敢于较真的“傻子”太少了。
-
书单君今天推荐一部电影《危楼愚夫》,俄文片名就是“傻子”(Дурак)。
故事本身比较简单,在俄罗斯一座小城里有一栋破旧不堪的大型公寓楼,住着200多户、800多人,过着污秽困顿的生活。
水管工尼基丁偶然发现,这栋楼的外墙严重开裂,裂缝从楼顶一直贯穿到地基。
尼基丁通过自己的建筑知识进行了计算,结果让他大吃一惊:这栋楼的倾斜程度已远远超出正常标准,将在24小时内倒塌!
尼基丁求助大楼的直接管理者而不得,思来想去,他决定直接去找市长。
歌舞升平的新城区里,官员们簇拥在市长的身边饮酒作乐,奉承市长的丰功伟绩。
尼基丁贸然闯入,和谐的氛围就这么被破坏了。市长沉下脸来,摆出解决问题的姿态,要调查调查,讨论讨论,研究研究。
但一调查就发现,大楼的失修是源自系统性的贪腐,从上到下没有一个官员是干净的;一讨论就开始互相揭短撕逼,推诿塞责;一研究就发现,问题根本解决不了,除非——
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于是在市长的唆使下,把警察系统变成黑社会组织的警察局长,派了几个人,把工程师和消防局长当替罪羊杀了。
尼基丁本来也要陪葬,但警察念他只是个小角色,放了条生路,要他赶紧带上家人离开,不要再趟这滩浑水。
尼基丁逃出生天后,立刻回家收拾东西,带上老婆孩子跑路。然而当恐惧感渐渐沉淀后,不安和歉疚占据了心头,他又开始担心那栋楼里的人。
那些人沉睡在深夜里,即将被骤然的倒塌吞没,死得不明不白。
当他把仍想救人的念头和妻子商量时,妻子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对妻子来说,尼基丁对这些陌生人的同情超过了照顾家庭的责任,是不可思议的。
而且她觉得丈夫已经仁至义尽了,他为了这些人不停地奔走,以至于身陷险境,差点连命都搭进去了。
做的还不够多吗?
即使是非常正直、善良的人,此时也无法要求尼基丁放弃自己的家庭坚持去救人。但他是个傻子,他去了。
他跑遍所有楼层,敲遍每一扇门,吼叫着把睡意朦胧的人们赶出楼去。
但大楼没有在他们观望的时候戏剧性地倒下。于是几个流氓煽起人们的怒火,所以他们没有感谢尼基丁,反而咒骂尼基丁打扰了他们的生活。
乱哄哄一阵拳脚相加,尼基丁被打倒在雪地里,动弹不得。人们骂骂咧咧地回到了行将崩塌的大楼里。至此,全剧终。
导演如此处理结局,是为了突出影片的悲剧气质。危机和险情没有打倒尼基丁,不公平的社会、腐败的官僚体制也没有打倒他,最后是他试图拯救的人群,用恶意击垮了他。
这个傻子一夜的忧虑、奔波、呼号和努力,完全是徒劳的、没有意义的,没有任何正面收益,没有发生一点令人欣慰的改变。
如此沉重的结局,就迫使人们去思考和选择:
在颠倒黑白的时世里,你会去当一个聪明人还是傻子?当“坚持原则”、“追求真相”的成本高到无法承受时,做个好人的意义在哪里?
-
理解这部寓言性质的电影,关键在于理解尼基丁这个人物角色。
而要理解这个角色,那就不得不提到俄罗斯文化传统中的经典形象:圣愚(Юродство)。
从这个翻译就知道,这种形象是两种色彩的混合,表面上他是愚蠢的、执拗的、不可理喻的,内心又是神圣的、善良的、信仰坚定的。
一开始这个词被用来形容苦行的僧侣,他们通常是衣衫褴褛、疯疯癫癫的,却因为宗教的加成而被赋予了神秘主义色彩。
他们出现在城市里,告诫富人们贪欲会招致毁灭;他们到农村里去,为农民预测未来的吉凶祸福。
《理解俄国:俄罗斯文化中的圣愚》对此作了详细的解释并总结道:
圣愚特征是俄国双重信仰的最完整、最重要的表现。圣愚不是普通的罪人,而是神圣的罪人,而且这是一个悖论——他既纯洁又不纯洁。
所以“圣愚”其实有着鲜明的两面性,一则是因为其出身贫贱,便不得不以暴烈的态度和过激的做法来行事,并因此犯下罪过;
二是崇高的信仰让他具有超越众人的品行,且有着自我牺牲的情怀。表面上看“圣愚”是乖戾、冒犯的,往往以罪犯或疯子的形象出现,实质上却拥有洁白的信仰,是最为纯洁的人。
在俄国,当时大多数人都深信,圣愚是他们的精神领袖,他们能够影响接触他们的人的命运,这种观念随着俄罗斯文学的辉煌进一步得到发扬。
果戈里、托尔斯泰等人都塑造过圣愚式的人物,最有名的,当属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名著《白痴》中的梅思金公爵。
● 影视作品中的梅思金
作为一位癫痫患者,梅思金本身是病态的,再加上强烈的道德感和极端的宗教信仰,他在贵族社会里显得格格不入,被人当作白痴。
但他又是聪明有灵性的,勤于思考且敢于说出自己的感受,他的真诚打动了女主娜斯塔西娅。
梅思金对娜斯塔西娅的爱,是一种基督式的怜悯和拯救,最终未能善终,娜斯塔西娅死了,梅思金也疯了,成了真正的白痴。
梅思金的命运是注定的,一个理想主义者进入一个被金钱、欲望和虚荣支配的世界里,通常只有两种选择,一则同流合污,二则自我毁灭。
在同样身为著名作家的黑塞看来,梅思金注定是众人之敌。因为梅思金的现实是与众不同的,别人追求的一切在他看来是彻底的虚幻,他的存在就是对他人思想、态度和行为的否定。
当他介入到别人的生活后,打破了这种幻象,使得众人必须面对不堪的现实,也将自己推向了众人的对立面。
理解了这个俄罗斯文化传统,再回头看电影,导演的逻辑和意图就非常清楚了。
尼基丁在影片中就是一个“圣愚”的角色,“圣”表现为他执意要去救人,虽死而不悔;“愚”是他的偏执,他不接受现实世界的那些法则——送钱才能去上学、官员办事收好处、群众听不得大祸临头的箴言。
按照经典的圣愚规则,将视角扩大,尼基丁和懦弱、偏执、易怒的民众共同组成了“圣愚”——奴性和反抗并存、凶恶与善良混同,这是专属于俄罗斯传统的独特气质,决定了俄罗斯近现代史的走向。
我们刻板印象中的俄罗斯,是所谓的“战斗民族”,好像他们都在冰天雪地的恶劣环境下锻炼出了尚武彪悍的性格,一言不合就赤膊上阵,在网络梗图里干各种匪夷所思的力气活。
● 俄罗斯人徒手推飞机
但实际上,俄罗斯民族的整体形象是坚忍而怯懦的,沙皇时代开始,长期的极权统治使得不顺服要付出高昂的代价,异见者要被送往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在繁重的劳役和死亡的威胁下耗尽生命。
20世纪投胎到俄罗斯基本上属于地狱模式,从革命到运动,从卫国战争到冷战时期,无论国力盛衰,付出代价的都是俄罗斯的普通民众。
高压之下,大多数人只能沉默以对。诗人布罗茨基曾作过一个描述:
那些高尚的灵魂就像深夜里的路灯,一盏接一盏地熄灭。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长期受制于薄弱的轻工业和西方的经济制裁,又错误地采用了“休克疗法”,经济长期低迷,民生无从改善。
去过俄罗斯的人,在陶醉于其美轮美奂的宗教性、标志性建筑之余,眼角总能瞥见各种凋敝的景象。
● 繁华与破败并存的俄罗斯城市
这就是《危楼愚夫》的产生背景,在俄罗斯许多地方,这种经济的衰败、人心的颓废是无可奈何的,大家都知道怎么回事,但就是没有办法去改善。
● 父亲的忠告是润,尼基丁最终选择了留
只有尼基丁这样的“傻子”,圣愚般的人物,才会去奔走呼告,至死而不悔。
类同感受
-
也许有人会说,这些宗教啊、道德啊、传统啊,离我们现在的生活比较远,我们这个时代是没有信仰的,也没有尼基丁和梅思金这种人物。
真的没有吗?可能只是这种人不够幸运、不够风光,不够有名到众人皆知而已。
1994年,原驻东德的一位前苏联军官找到《莫斯科共青团员报》记者霍罗多夫,向他透露了一个惊人的消息:
他所在的部队准备撤回到俄罗斯,德国政府特此提供了安置费,专门用于这些军官回国后购买住房,但他们的上级却声称没有这笔钱。
●《战争之王》中军火商到俄罗斯购买武器
霍罗多夫开始追查后,发现此事牵涉到西部集团军总司令布拉科夫和国防部长格拉乔夫,而且事情远不止克扣住房资金一项贪腐行为。
最令人震惊的是,高官们竟然利用部队转移的机会,大量出售武器给国际军火商,俄罗斯民众在冷战时代勒紧裤腰带造的坦克和火炮,成建制被送上去往非洲和西亚的大型货轮,换成了高官们的别墅、游艇和巨额的海外资产。
在正义感的驱使下,霍罗多夫无所畏惧,但身后已被多双眼睛死死盯住。当他在报上披露消息后不久,就在自己的办公室里被邮包炸弹炸死,一堆烂事一团乱帐,再也无人过问。
两年前,有一部爆火的国产剧《沉默的真相》,年轻的检察官江阳刚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不久,就被牵扯到一件大案之中。
他努力地追寻着真相,迎面而来的是越来越大的压力和打击。十年光阴,他经历了被诬陷、被威胁、女友离开、身陷囹圄,事业、青春、爱情、名声、前途被剥夺得一干二净。
●《沉默的真相》中的江阳
影视角色当然是虚构的,但并非无源之水。原著作者紫金陈在一次采访中谈道:
我们一般人做不到像主角那样,为了正义而不惜一切代价,但我们内心深处都佩服这样的英雄。我们或许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江阳,但是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江阳。
其实每个人都是从这个阶段过来的,孩提时我们单纯无暇,就像“傻子”一样。
后来吃的亏多了,受的敲打狠了,才学会了沉默和接受,生出“聪明”和世故。这些“聪明”和世故,有必须为之的部分,也有惯性使然的随波逐流。
有句流行语叫做“小孩子才讲是非,成年人只看利益”,看起来很有道理,其实犯了非此即彼的逻辑错误。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但还是要讲一点是非。
给你一大笔钱让你杀人放火,且保证不追究你的责任,你做得来吗?有些人可以,有些人不行,良心上始终过不去。
唐山烧烤摊打人事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旁观者,穿黑色运动服的女孩小文(化名)。
当暴行骤起时,她吓得浑身发抖,惊惧着想要躲开,这是本能;但当几个壮汉围殴躺在地上的受害者时,她几次想挣脱男朋友的手上前帮忙,这是冲动的、感性的、赔上自己也很可能无助于解决问题的行为。
但这也是人性的光辉。
其实许多人都有过种体验:
在一个以顺从为生存法则的环境下,个别人的“出头”和发声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给自己带来不利;但是必须有人这么做,才有改善环境的可能。
所以绝大部分人都选择做一个“聪明人”,从博弈论上来说,这是一个最优解,可以坐享“傻子”带来的改变而不用付出任何代价。
然而所有人都明哲保身,必然通向普遍的奴役和欺凌,最终无人幸免。
环境的逐渐恶化,将使得公共资源的分配越来越不公平,激发人性中阴暗的部分。更有甚者,人们会把“傻子”当作秩序的破坏者,对他们释放更大的敌意。
可以卑微如尘土,不可扭曲如蛆虫。
一个人,自己可以不当“傻子”,不能强求别人当“傻子”,更不应该去嘲讽、去谩骂这些“傻子”。
要尊重那些比我们更加诚挚而勇敢的人,在身处黑暗之时,他们是照亮我们心底的光。
《沉默的真相》,部分来自网络
■ 精选阅读
■ 跟着书单买好书
大家好,我是书单君。
这几年,后台总看到“书米”朋友问我们,书单有囤书群吗?求进群!
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我们终于建群啦,在这里,你会遇到和你一样喜爱读书的小伙伴,以及书单君给大家准备的群内专属福利: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