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的拐点,来了
作者:和卿
来源:米筐投资(ID:mikuangtouzi)
全文2241字,预计阅读需6分钟。
今年原本指望通过财政扩张盘活企业投资,进而带动就业。
结果到8月份财政预算的子弹都打完了,中小企业依然在收缩。
可以说,此刻政策又重新站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并面临着两重选择:
1、不过分刺激,靠时间和前期的投入,让市场自发修复,进一步弱化经济增长目标;
2、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攻“扩需求”刺激。
站在10月看,我们正在走第二条路,并且由央行全面主导......
1
眼前困局
眼前的困局是前期大规模财政刺激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
2021年末,高层提出“三重压力”的时候,就已经做好了2022年打一场硬仗的准备——止住经济快速下滑的势头。
除了推进供给侧改革,战术核心还是凯恩斯扩大总需求的那一套,即央行搭台、财政唱戏,大体分三步:
第一步,央行宽货币宽信用,财政举债扩张;
第二步,带动企业参与项目投资,中小企业顺带喝汤;
第三步,拉动就业,盘活居民消费。
按照这个剧本,加上09年的案例,庞大的投资需求起码能够让中国经济从病床上走下来。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各种“突发事件”成为压死需求的一根根稻草:
2月俄乌冲突爆发3月外围开始加息,4月上海疫情,5月村镇银行事件,7月停贷风波......外加长时间脱钩。
二季度经济增长仅0.4%。
于是,高层开始寄希望于6月提前大规模使用专项债来托底三季度经济。
期间还不乏央行通过政策性金融工具为财政扩张助力,9月甚至重启PSL。
然而,从9月的成绩单看似乎还是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大企业所有恢复、中小企业继续收缩!
截止9月PMI仍然处于50以下,分别为49.7、48.3。
要知道,中小企业承载着中国85%以上的就业——也意味着承载着很大比重的购买力创造。
第二步实现不了,需求就难以有效扩张,经济下行的势头就很难止住。
所以,此刻打开需求的关键在于盘活中小企业。
2
再发力
当前中小企业之所以不愿意扩张关键还是没有安全感、见不到实质性利润空间。
10月9日,央行调查统计司出了一份关于企业的问卷调查,企业盈利指数处于临界点:盈利指数为 50.0%,环比、同比皆在下滑。
来源:中国央行
要知道,这里面还包括大企业。
结合1-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情况,剔除盈利能力强的大企业(国有控股和股份制企业),中小企业的盈利指数很有可能已经跌破临界点。
所以,此刻破局的关键是如何“创造出利润空间”!
靠财政继续扩张有些困难。
毕竟,目前财政预算外可用的弹药仅剩2.24万亿,分别为去年的财政结余1.24万亿、专项债地方结存限额1 万亿,弹药也越发不足。
从前期的实践看,效果也并不理想,汤太少。
正因为如此,此刻的重担全面转向央行的货币政策。
目前看,大体围绕两个路径:
1、降息,直接减少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并挤出部分居民储蓄,让其投资和消费;
2、配合降息腾挪的财政空间,与政策性金融工具搭配(PSL重新被激活了),拉动投资,多少给点汤汤水水。
然后,由于国庆节前已经针对房地产“定向降息”,加之11月初还会迎来美联储的75点加息暴击,央行很可能会有所顾虑。
大概率10月市场利率会自发走低,11月趁加息影响消化后再全面降息。
另外,除了降息,概率最大的还是降准,间接地压低利率。
因为四季度银行欠央行的2万亿MLF到期,如果再缩量续作,短时间市场会非常缺钱,更加不利于中小企业。
总之,眼前的情况是:不见中小企业复苏,“扩需求”的刺激就没有停止的意思。
3
能否破局?
剩下的问题是再宽松能否盘活中小企业,进而带动就业?
有一定难度。
从结果上看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效果确实越来越乏力。
加之疫情和外围加息产生悲观预期的约束,中国有名义上掉进流动性陷阱的意思。
一方面不敢大幅度宽松,怕引起金融系统的投机性泛滥;一方面挤牙膏式的宽松又起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加之今年制约政策效果的因素又太多太大,一时半会儿挥之不去。
国内,有疫情和房地产;国外,有冲突和加息——一切都像紧箍咒一样扣在中国经济的头上。
单纯地靠“微弱的政策”刺激来对冲“顽固的负面影响”着实很难达到破局的目的。
但是我之所以说名义是因为流动性陷阱的核心是需求彻底丧失,无论多便宜都不接。
现实是中国的居民需求暂时被债务抑制,企业除了房地产贷款需求明显萎缩外,其他皆有想借维持生产的意思。
现在更多是因为不确定性太大而缺乏安全感才导致企业和居民持币观望。
一旦束缚的空间打开,情况可能会缓和很多。
从这个角度看,四季度政策的最大拐点也不排除“松”和“创造安全感”!
这不,中国已经通开始加强国际人员的往来修复,并简化外资的投资审批流程。
4
尚需努力
当然,政策上还有很多事儿要做。
经济运转的核心是保证“消费→生产→再消费→再生产....”的链条不断。
单纯地通过利率宽松给生产创造空间,迫使储户消费,子弹终究有用完的一天。
不解决收入分配,消费能力不足的问题依然会时不时出现,进一步透支弹药的空间。
不解决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问题,消费的总需求就永远扩不大,就永远会有很大一部分资金留在银行的储蓄账户里抵御风险。
2015年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试图解决生产力的问题,但是别忘了需求才是激发生产的源动力。
相信过不了几年,解决上述两大问题的需求侧改革也会渐渐浮出水面。
那时,才是政策的最大拐点!
加经济学人小助手为好友,
加入微信群,建立更深度的阅读连接。
▼ 经济学人小助手 ▼
热文推荐(点击即阅)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