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城平均通勤要压缩到45分钟以内,上海怎么做?公众号新闻2022-10-15 13:10三个锦囊:用足轨道交通,强化交通科学治理、便民信息服务文|《财经》记者 郭宇编辑|李皙寅在大城市上班,你能忍受的最长通勤时间是多少?是半小时,一小时,还是更长时间?现实是,在中国44个主要城市中,有1400万人单程通勤时间超过1小时,而超过1小时,也被称为“极端通勤”。作为超大城市之一的上海正在试图解决这样的问题。10月13日,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介绍了《上海市交通发展白皮书》(下称“白皮书”)相关情况。白皮书指出,未来十年,上海市中心城平均通勤时间控制在45分钟以内,极端通勤人口比例进一步降低,绿色交通(轨道交通、公共汽电车、轮渡、自行车和步行)出行比例不低于75%……“交通是重要民生,把人民城市重要理念贯彻落实到交通发展各个方面,是我们一贯的工作目标。”上海市交通委主任于福林表示,上海未来的交通出行,将继续坚持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持续完善以轨道交通为主体、地面公交为基础、轮渡为特色、出租汽车为补充、共享出行为拓展的多层次一体化客运服务体系。除了上海市内,白皮书还介绍了上海市外的相关交通规划。未来十年,上海市要建成融入国家交通网络主骨架、支撑长三角区域交通一体化、与上海城市空间布局相协调、多种方式融合发展的综合交通体系,实现长三角主要城市2小时可达,上海大都市圈主要城市1.5小时可达。据《财经》记者了解,这已经是上海第三轮颁布该系列白皮书,此前两轮分别在2002年和2013年。在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张为看来,此次最新轮白皮书更紧扣市民群众关心的事,提出能让市民群众切身感受到的预期指标。轨道交通是主力白皮书指出,未来十年,上海要更好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让交通出行更加便利,方式更加丰富,中心城平均通勤时间控制在45分钟以内,极端通勤(超过60分钟)人口比例进一步降低。首先要明确“中心城通勤”的概念,是指居住地或者就业地至少一端位于中心城区范围内的通勤。要实现这个目标,轨道交通是主力。轨道交通是上海市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上海市交通委在9月公开表示,目前,上海轨道交通全网络运营里程达831公里,线路达20条,运营车站共计508座,换乘车站共计83座,网络规模领跑全球,地铁已经成为人们日常出行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具体来看,提升轨道交通能力主要从新建线路、旧线增效入手。于福林表示,通过新建轨道交通线路,上海将进一步提高站点覆盖率,使主城区内轨道交通站点600米范围的覆盖率超过40%。“串联北上海的地铁线再丰富一点就好了,我们就不用总跑到市区换乘。”刘先生如此感慨。家住上海市宝山区大场镇的刘先生,在杨浦区五角场上班,十公里的通勤距离,乘坐地铁需要到市区换乘,时间需要1个小时起步。理想线路和实际线路,交叠成了一个三角形。旧线增能方面,白皮书指出,希望通过对既有线路增能提效,把高峰时段车厢满载率控制在90%以内。增能提效对上海地铁来说并不陌生。此前,上海地铁通过增投列车,缩短运营间隔;提高列车运行速度;提升终端站折返能力等方式来提升线路运输能力。近几年来,上海地铁的增能提效都体现在数字里。上海地铁方面数据显示,2017年至2021年,线网最大上线列车数由620列增至957列,增幅54%;高峰小时最大运能增至74.7万人次/小时,增幅42%。中心城区所有线路最小运营间隔已缩短至2分30秒。但是轨道交通自身能解决的问题有限,一些上班族的尴尬发生在从家到地铁站的路上。家住上海浦东张江的王女士,每天单程通勤时长1.5小时,期间要经历步行20分钟、一次地铁换乘、再步行的上班之路,“三分之一的时间花在走路上了。”王女士的遭遇不是个例。《2022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指出,轨道站外时间占全程出行时间的比重高,交通接驳正成为整体公交服务能力提升的瓶颈。猎聘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2021职场人居住与通勤调查报告》也发现,住处“离地铁站太远,需要步行20分钟以上才能到地铁站”,是通勤者普遍抱怨的事情。上海市发布的白皮书也注意到了这一点,指出将进一步推进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两网融合”,确保80%以上的轨道交通站点周边50米半径范围内有公交换乘。此外,上海市还将强化轨道交通用地综合开发,使交通出行与商业、生活、文化设施深度融合。交通治理和相关服务也要跟上城市的交通网络不止轨道交通,还有地面道路涉及的方方面面。其中,交通治理和交通服务是最主要的两方面。交通治理方面,最直观的体现是道路通行效率和出行停车需求。据《财经》记者了解,此前上海市计划在2022年度推进实施100个拥堵点治理项目,其中中心城区60个,郊区40个。截至7月底,拥堵点治理项目已经完成了36个。预计100个拥堵点治理项目在年底全部完成。比如已经治理完成的古北路(天山路-仙霞路)一带。全长约1公里的道路,此前只有双向4车道。通过增设南向北可变车道,现在为双向6车道,车辆通行速度增加。上海市道运局表示,改造后该路段通行能力提升50%,服务水平提升了2个等级,“早晚高峰的拥堵现象有了明显的改善,周边的单位和居民反响良好。”“近些年越来越多的潮汐可变车道、直行待行、左转待行等交通组织方式,都是在深挖道路的时空资源,以较小的成本去实现道路通行效率的最大化。”上海市公安局交警总队副总队长季颖秋表示,将利用科学手段来提升道路通行效率。面对不断增长的出行停车需求,季颖秋在发布会上表示,将采用“外部增建、规划新建、内部挖潜、周边共享”等方式,尽力实现区域停车供需平衡。“在中心城区交通繁忙的区域结合区域停车资源供求状况、道路通行条件和承载能力,对小区、医院、学校等停车矛盾比较突出的地区,适当增加停车供给,增开道路停车场、增加道路停车位,并且根据情况不断变化进行动态调整,最大限度缓解停车难的问题。”季颖秋表示。在交通服务方面,最主要的体现是出行“一票制”、付费“一码通”等等,底层逻辑是利用科技手段,让市民的出行更方便,无论是公共交通出行还是私人出行,无论是停车服务还是叫车服务。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汤文侃介绍,在公共交通出行方面,推动随申码、公交乘车码和地铁乘车码“三码合一”,提供“一码畅行”服务,并逐步拓展至商旅文等出行场景,推动建立长三角一体化出行生态圈。在停车方面,完善全市公共停车信息平台,实现停车服务“一网通行”,“目前已接入全市4700个停车场和100万个公共车位,计划年底覆盖所有市级三甲医院,并将全面提升医院停车预约、小区错峰共享、智慧停车场等场景的市民体验。”汤文侃说道。此外,上海市还在推广出租汽车“一键叫车”应用,帮助老年人叫车,目前已完成500个点位建设。事实上,近两年来上海的通勤时长有所减少。《2022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显示,上海市有69%的人通勤时间在45分钟以内。2019年至2021年,上海单程平均通勤时耗从42分钟减少为40分钟。家住宝山区的李女士感受明显。在浦东新区张江镇上班,每天都要横跨浦江两岸,单独通勤时长达1.5小时。在她看来,最近几年通勤已经越发便利,尤其是最后几公里中,公交线路优化了、共享单车运营更规范了,上下班更方便了。但李女士更期待的是,能在“家门口”就找到好工作,直接缩短时间,“我从小长大的宝山区,如今升格成为上海科创主阵地,期待未来更多科创企业就到家门口来,这样也就不用大家跨城上班了。”责编 | 要琢本文为《财经》杂志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请添加微信:caijing19980418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