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综艺活动8期】小小甜粽寄乡情
昨天看到幸福兄的好帖《端午节的粽子》,他在梧桐兄的“与其说吃粽子 不如说亲情品尝”之上成诗一首,点出“ 往事一件件翻开 年轮一圈圈刻上”、 “那渐渐模糊的记忆 追寻着逝去的模样”。。。。是的,吃粽子品尝的是亲情、是对过去年轮的回忆。尤其对我们身处海外的人来说,粽子可能更寄托了乡情。
前两天写文说起在端午节想念两广的大鲜肉粽。自从少年时吃过两广的大鲜肉粽,它就设定了我的胃口标准,从此再吃不下其它任何粽子,唯一的例外是广式的凉粽。
凉粽是纯的糯米粽,其他地方也叫碱粽。凉粽包成小小的三角形,煮好后呈淡金黄色,糯米半透明,有点像琥珀,吃起来带着淡淡的碱味。吃时不用加热、就凉着吃,在家吃可以简单地蘸点白糖或红糖。
我成年后再去两广,就喜欢专门去小吃店里吃凉粽,因为店家会在粽子上浇棕色的红糖浓汁,有些店在红糖汁里还会加点桂花。红糖汁甜香浓郁,和凉粽淡淡的碱味相得益彰,入口滑腻沁凉,在炎热的夏季吃起来尤其爽口。
(广式凉粽,上浇红糖浓汁。图片来自网络)
现在国内都市里大家一般都买现成的粽子过节,而我们在海外的条件有限,想吃口记忆中的味道,有时就只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我这人动手能力不太行,从来就没有做过粽子,但也豪情了一把,决定端午节自己包鲜肉粽子。而自从做了这个“重大”决定后,记忆深处那沁凉甜蜜的凉粽就在不断地召唤我,不知不觉中竟变成了魂牵梦绕的渴望,催促我豪气地决定连凉粽一起做了。
在油管上找到一个做凉粽的视频来学习,里面的关键是要放碱面,可碱面是什么?我给视频主留言问碱面是不是小苏打,她回答说不是,是她从国内带过来的,不知道英文叫什么。
我于是在本地华人论坛上发贴问何处可买到做凉粽的碱面,一天之内居然有十几个人留言:
有的说只吃过用白粽子沾白糖的,没听说过其它甜粽子的吃法,一问果然是北方人;
有的说那不叫凉粽或碱粽,而是应该叫灰水粽,是在放了草木灰的水里浸泡出来的。问对方是哪里的做法,回答是江浙一带,他老家就是这样做的;
有的说在温州是泡在用早稻烧成的灰做成的灰水里,另一个留言不同意,说他老家用的是一种草木烧成的灰,下面几个人争论,然后大家发现就算在同一个地区,不同的村镇也是用的不同种类的灰;
还有陕西的说他们那是用烧红的大青石泡水,原理大概是一样的;
我从来没听说过粽子能在水里泡、更别说什么灰水,看到这么些人都异口同声地说碱粽/凉粽就是灰水粽,需要把粽子做好后放在灰水中浸泡,不禁很是疑惑。但我仔细回想以前在两广吃过的凉粽,就能很肯定没有在什么水里泡过,应该就是做粽子时加入碱面。
虽然在本地论坛上没问到碱面在哪买,我还是不死心。为了记忆中的味道,我在中文网上到处查找,终于找到一个用小苏打熬制碱水的法子。按方子试做了碱水出来,怀着忐忑的心情,往泡好的生糯米里放了一点,眼见着白胖胖的糯米粒马上变黄了,很是神奇。试包了几个凉粽,煮好后拨开棕叶,就看到粽子成好看的浅金黄色,尝了一口,我的眼泪都快下来了--这就是记忆中的带着淡淡碱味的凉粽味道!
为了完全复制旧时滋味,我还自己打磨了红豆沙和调制了桂花红糖汁水,终于做出了桂花红糖汁豆沙凉粽。成品的颜值可能不够,但我已经非常非常满足了。
(自己做的豆沙凉粽,浇上自制的桂花红糖汁,就是记忆中的味道!)
这次做凉粽的经历让我意识到身在海外的我对故乡的羁绊之深--就只为了记忆中的这一口滋味,我这个动手能力不行的人不怕麻烦、千方百计地做出几个小粽子。
在本地论坛上的留言讨论也让我认识到了中华美食文化之丰富,连小小的碱粽都有不同的做法。而一群中年人念念不忘儿时家乡的小食(用灰水泡粽子至少都是几十年前的事,现在国内早就是工业化了),看来吾道也不孤。
小小的一颗粽子,却寄着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