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夸父逐日聊及时止损
夸父逐日的故事出自于《山海经·海外北经》。说是夸父威猛好胜,与太阳追赶竞走。在逐日过程中,夸父感到又渴又累,一口气把黄河和渭河水全部喝光,仍不解渴。夸父又向北跑去,那里有纵横千里的大泽。但是,夸父还没有跑到大泽,就渴死在半路上了。
不可否认,夸父是个有理想的,是胸怀大志的人,不仅是非常的自信,也有极强的执行力。后人评价他这“逐日”的做法是不自量力,其实他是输在自己面子上。其实,当他上路后不久,马上就知道了这“逐日”是一个不切实际的目标。在看到那逐日的夸父又渴又累时,人们对的夸父说“我们敬佩你的伟大志向,但你永远都不可能追到太阳,不如停下来吧”。事实上,夸父是有机会回心转意的,大家依然会对他付出的努力表示敬意。然而,夸父拒绝了人们的好意,继续他的逐日计划。夸父在心里对自己说“我只要还在奔跑,我就是个传说。一旦停下来,所有的人都会看清,我,只是个蠢货”。 夸父的思维模式进入了一个陷阱。面对正在失败的计划,他无法释怀那些已经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以及自己的名声。
这样的陷阱有一个正式的名字,叫做“对正在失败的行为做出承诺升级(escalation of commitment)”。人类的悲剧之一在于,我们的大脑不是用来做出理性决定的,而是用来把已经做出的决定合理化。这种思维模式在现代社会中是非常普遍的。面对即将到来的失败,我们往往不是重新考虑计划,而是为这个计划加倍努力。比如,有很多人会在没有前途的职位上苦苦坚持。也有很多人会维持不幸福的婚姻。在股票市场上,许多投资者在面临亏损时,会选择“死守”甚至加仓,结果造成更大的财务损失。在商业领域里,如果公司领导人用承诺升级来坚持一个正在失败的计划,那就可能会导致公司的破产。
25年前,百视达(Blockbuster)曾经是最著名的视频租赁店,和现在的奈飞(Netflix)一样受欢迎。奈飞现在是流媒体巨头,在全球拥有超过 200 亿用户,这改变了我们观看电影和电视节目的方式。观众现在只需单击一下即可使用整个视频商店,并可以随时随地观看内容。最重要的是,不用担心按时归还VHS或DVD!
2000年,奈飞的创始人Reed Hastings向百视达首席执行官John Antioco提出了加入他的创业公司的机会,他们将使百视达过时的商业模式现代化。但是,百视达首席执行官的反应是嘲笑这位年轻的商人,拒绝他的提议并将他赶出办公室。奈飞当时的市值仅为50万美元。
后来,尽管百视达还有几年的辉煌,但流媒体的到来让他们措手不及,他们不知道如何适应。在2006年,当百视达试图改变其商业模式时,还借用了无限租金月费的想法。但是,为时已晚。因此,在2010年9月,该公司宣布破产,其知名的音像店已成为过去。百视达之所以破产,是因为公司领导人没有购买Netflix,而是将租用实体视频的承诺升级。
另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柯达(Kodak)公司。柯达也犯了和百视达同样的错误,它没有转向数码相机,而是加倍努力销售胶片。柯达管理层没有充分认识到,数字成像的兴起将对照片打印的未来产生可怕的后果,做出了错误的分析,并坚持在衰退的拍照行业。在90年代后期,柯达在合作伙伴商店里安装了超过10000个数码照片打印亭。简言之,柯达试图在数字世界里复制它照片冲印部分的“卤化银”商业模式。不幸的是,他们建立的业务在传统市场上失败了,也没有找到新的市场。
当人们面对正在失败的计划时,及时止损是一种非常重要且艰难的能力。及时止损指的是在人们的决策或行动已经产生负面影响时,能够及时停止并采取措施减少进一步的损失。特别是当人们已经付出并且无法收回的支出(沉没成本,Sunk Cost),比如时间、金钱、情感、精力等。生活中,很多人往往舍不得放弃沉没成本,继续坚持下去,即使已经明显失败。承认错误并不意味着失败,而是一种智慧。培养承认错误的勇气,有助于及时止损,避免更大的损失。
承认错误对于许多人来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这不仅涉及到无法收回的沉没成本,还涉及到个人的自尊和面子问题。人们常常会因为不愿意承认错误,而选择继续错误的决策。心理学上称之为“沉没成本谬误”(sunk cost fallacy),即因为已经投入了大量资源,所以不愿意放弃,哪怕继续投入只会带来更大的损失。特别是当人们对某项决策负有直接责任时,当这个决定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结果已经近在眼前时,人们就有理由相信自己能成功,这时承诺升级就有可能发生。
及时止损是一种重要的策略,能够帮助我们在面对失败时,减少损失,避免更大的灾难。无论是在投资、项目管理,还是个人生活中,及时止损都显得尤为重要。在面对正在失败的计划时,承诺升级只会导致更大的损失,学会承认错误,并及时调整策略,是实现成功的重要途径。在面对正在失败的计划时,理解和实践及时止损,将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从夸父逐日聊及时止损 在上海逛淮海路的回忆 - 阿拉也年轻过 闲聊留学生找工作时的“工作经历” 在物质贫乏年代长大的上海吃货 心情分享:纪念爱犬哈德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