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记忆的幼年的环境(1)
我所记忆的幼年的环境(1)
周末空闲些,和老朽兄一篇,我是没他那文采,只能算个记叙文而已啦。年纪大了,陆陆续续把自己的经历写出来,以后给孩子们讲。
我小时候,住在距离四九城老远的一个大院里,所以跟京城的城市生活没多大关系,我这个题目也因此不叫小时候的京城生活。
我住的这个地方,一开始叫复兴路十七号,是49年以后建设新北京那从复兴门向西的一系列军队大院最西边的一个,在玉泉路和复兴路的交叉口的东北角。路南是复兴路十四号,铁道兵司令部。这个路口的另两边,西南是未开发的农村,当时叫小瓦窑大队,小时候随着院里的人去支农收过玉米。西北是中科大和八宝山公墓。
那时候这是北京开发到最远的地方了,北京当时的公共汽车编号最多到38路,而38路的终站就在这个大院门口,每天晚上七八点钟最后一班车从城里开回来,工作人员把车一锁走了(他们怎么回家这我可就不知道了),第二天早上再有人来发首车。
这38路公共汽车是红色的斯库达,带个拖车,前面有个司机有个售票员,后面拖车里也有个售票员。那时候复兴路整个挖开了修北京第一条地铁,因为技术落后不是地下开挖。据说铁道兵14个师有10个在修地铁还修了好几年,反正我小时候所有出门的时候都得走这大沟边上用席子挡起来的战战兢兢的土路。这38路就这么咣当咣当的开老半天到了西单,路过的除了一系列的军队大院就是开阔的农村,居然还有一站叫沙窝村,其土可想而知。要到城里任何地方,得到了西单再倒车,所以我们都跟乡吧佬一样叫进城,这一天就出去了。我小时候进城的次数是少之又少,与其说生活在北京,不如说生活在大院。
故事讲到这里,熟悉北京的朋友已经知道了,这大院就是原来的政治学院,现在算国防大学一部分已经很多年了。
政治学院是朝鲜战争之后,中国军队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一部分,用以培养团以上军官。比起复兴路上其他大院来,这个单位的规模并不大,一开始上上下下全算上固定编制人员只有五百人左右。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个大院,我现在因为成为海外敌对势力了,已经进不去了,只能从小时候的记忆来复原一下。
这个院子大概是四百米宽,三百米深,分东西两个区。西区大门两边八字照壁,是“团结紧张”和“严肃活泼”,进门一个花园(地震的时候警卫连在那里搭过帐篷),正对的是五层的办公大楼,排号算西5楼。这楼档次甚高,有电梯,每层还有冲洗放大照片的暗室。左右两边是西1至西4号楼,筒子楼的办公室。往北一东一西是6,7号筒子楼,是给比较低阶的教职员的住宅,其中有一部分是幼儿园,本人当年称王称霸的地方。。
这6,7楼中间,夹了个八号楼,是院级领导的住所。住这儿的没轮上住将军小楼,要是没取消军衔到下次晋升就应该很快排上的那种。
6,7,8号楼后面一排,是食堂,花房,和水塔,变电站。在那个年代这么个大院还搞个花房实在是奢侈,记得里面种得有南方才有的铁树,这些花花卉是要送到办公楼大厅里摆设的。食堂原本也是按级别分开的,士兵食堂,尉官食堂,等等,到文革一概取消了。
这一溜后面又是横着的一片,分三部分,东西两部分是三层的单元楼,每个楼三个门洞共18家,中间一部分是几栋二层的将军小楼,里面住的是几个院领导。
所有这些部分都各自有半人高剪得整整齐齐的柏树墙环绕。房子是一水的灰砖平顶楼,后来加盖了斜坡顶。
这个院子西半部的最北边,有个葡萄园,还有个猪圈,都是我小时候乐此不疲的地方。
东半部和西半部中间的地带,从南墙开始往北数,是专修楼和图书馆,有几十万部藏书,还有个打热水的锅炉房。再往北分别是大操场,大礼堂,和后面的服务设施,比如洗衣房,理发店,汽车队和小卖部。这洗衣房绝对是超前的,衣服送进去钉个号码的布条,有员工在大洗衣机里洗完了烘干了叠好了再由主人来取。
东区十几栋楼,是学员的宿舍,还有个楼是卫生处,其实相当于个小医院,大概有各科的十几号医生有若干病床。这个卫生处是个奇怪现象,因为这个学院当初设立的时候级别很高(高到什么程度?院长是元帅。。),所以各教研室都是军级单位,连卫生处也是。这卫生处长姓。。。卫。。当年文革落难时跟他家姑娘在一起临时住在个地方算是难友。。另外既然是学员区,有锻炼的地方,灯光球场,游泳池,还有警卫连也住东区,每天看见哨兵换岗,值星军官陪哨兵到各个门口来换岗。接班的敬礼,哨兵回礼,哨兵交出枪支,接班的验枪,上岗,然后再互致敬礼原来的哨兵跟值班军官走回去。
既然是军事单位,周围都有围墙带铁蒺藜的,除了大门之外,东西墙上各有一个小门也是有哨兵的,要看证件,不过对小孩,大概看着是院里的样子,哨兵是不管的。
好,大院讲完了,下次讲大院里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