妄谈张学良
最近热门的电视剧《少帅》将张学良重新推到了大众的眼前。我也跟风看了一些,并去读了一些他的资料。虽然两岸对张学良褒贬不一,我们也很难对他的是非功过进行定论。撇开名族大义功过曲直不谈,我觉得从张学良本人的角度来说,他实在是抓了一手好牌,却打烂得一塌糊涂啊。
虽然是在颠簸的马车上出生,但是生下来就是大帅长子,而且颇得器重。其父张作霖号称“东北王”,先后担任奉天督军、东三省巡阅使等,为北洋军奉系首领。在“皇姑屯事件”之后,张学良继任为东北保安军总司令,统领东三省。
张学良的一生离不开几件大事。 “东北易帜”,宣布东北地区服从国民政府领导,标志着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中国。身怀国仇家恨,张学良立场坚定,尽力摆脱日本影响,坚持国家主权。“中原大战”,张派兵调停反蒋的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的反蒋联军,进军华北,张成为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声望和势力达到顶峰。而他才不过30多岁而已。
其时张学良的声势和地位,进可攻,退可守,不说问鼎中原,也是出将入相的实权人物。九一八事变是一个转折点。实在是很难想象,在对日本人身负杀父之仇,而且拥有相当实力的张学良,在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之时,竟然严令东北军不得抵抗,将东北三省拱手送给日本。“致三千万人民,数十万里土地,陷于敌手”。日本从此打开了中国东北的门户。
维基百科 —- 关于这场事变,全世界都感到匪夷所思——为什么2万日本关东军7个小时就打跑了30万中国东北军及15万警察、民团、占领了沈阳?东北军260多架德国战斗机,3000多门大炮,1万多支步枪,5800挺机枪,一夜之间,就落入日军手里?在九一八事发当时,乃是张親自下达“不抵抗命令”。而蒋迟至9月19日到達南昌後,晚間9至10時才从上海方面得知“事变”消息。张事後自己也说,“是我们东北军自己选择不抵抗的。”
似乎从此时开始,张学良人生的牌运开始走偏,似乎他对局势的把握或者说判断有失水准。
自东北易帜以来,张学良一直认为蒋介石是中国的唯一领袖。在剿共失利之后,与蒋介石的理念渐渐产生了分歧。张与共产党接触后,张反对内战,支持联共抗日。在劝说蒋介石无效的情况下,张学良联合杨虎城实行“兵谏”,软禁蒋介石逼迫他停止剿共。西安事变前,红军在围剿之下,损失惨重,不得不开始两万五千里长征。但西安事变改变了这一切。共产党军队不但不再被围剿,而且被正式承认为国民政府军队,建制八路军和新四军。在八年抗战中,毛泽东实行“三分抗日,八分发展”的内部政策,至抗战结束时,两万人的红军发展到八路军90万,新四军30万,共产党有了120多万军队。对西安事变导致共产党和红军幸存这一事实,史学家几乎没有异议。所以共产党一直认为张学良是民族英雄。
蒋介石与张学良
对于张学良为何要发动西安事变,史家众说纷纭。有的说是张学良的爱国情怀,所以要坚决抵抗日本;有的说是为了借机成立以他为首的西北抗日联合政府与国民政府分庭抗礼。据我一家之言,张学良在错误的“不抵抗”政策之后,肯定是想要纠正这个错误的路线,毕竟与日本人有不共戴天的杀父之仇。特别是在当时失掉热河之后,群情激昂,学生游行高呼“东北军打回老家去,收复东北失地!”等口号。其时张学良也被讽刺为“不抵抗将军”。在内外压力之下,张学良有点操之过急了。
此后张学良被软禁,从38岁一直到83岁,晚年的最后岁月在夏威夷度过,直到100岁寿终。
至于张学良是千古功臣还是民族罪人,我不敢定论。如今妄言张学良其人其事,一家之言而已,姑妄听之:外敌当前,弃东北三省于不顾,是罔顾民族大义;任万万民众沦为日军殖民,是为不仁;犯上作乱,囚禁统帅,在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摇摆不定,是为不忠;身负杀父之仇而不思报仇雪恨,身继父辈热血打下来的江山而不能继承父志,发扬光大,是为不孝;身居高位,有权有势,有自己绝对控制的武装力量,最后沦为阶下囚,是为不智;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国,是为无识。有些人是时势造英雄,而有些人却是生逢其时却无弄潮儿的胆识。如此不忠不义,不仁不孝,不智不识之人,不管历史评价如何,在我眼里,是不值得为他大书特书的。
All rights reserved @ 月泉晓澈。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