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孩子的前途(三)

孩子的前途(三)

博客

可能是营养水平越来越高的缘故,孩子似乎一茬比一茬厉害,无论从体质上还是心理上,不要说这一代跟上一代这样相差20年的,仅仅几年就能感觉出不同来。现在处于高中大学阶段的孩子,我感觉比10年前上大学生的人就更聪明,也更能熬夜,更拼,所以压力也就更大。我知道有上大学的孩子每天只睡两个小时的,full time念书full time打工还有各种团体活动社交,长期这么连轴转竟然也支撑的下来,不管哪方面还都名列前茅,其实很多都靠用药的,只是家长不知道而已。所以现在的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并不奇怪,整个社会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要你象铁人一样,具有钢铁般的意志,无坚不摧的灵魂,家长有时还要加把劲,还要再寄予小孩更多殷切的期望,多方面压力加到一个人身上,被整趴下了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总有人惊呼现在怎么这么多孩子自杀的消息,于是得出结论是不是现在的孩子太脆弱了太娇惯了太如何如何了,其实那不过是惊呼的人眼里没有孩子的苦罢了。

眼里有没有他人的痛苦无奈,不是一个很容易拥有的品质。尤其当那个‘他人’是自己的孩子的时候。我记得我小时候听到同学最频繁的抱怨,就是“他们也就管我吃管我穿,我心里想什么我真需要什么,他们一点不在乎,我又不是猪...”,一句话总结就是不被理解的痛苦。这种痛苦实实在在,可做孩子如果胆敢向父母要,多半得到的是嗤之以鼻。诡异的是当我们做了家长,同样重复着上一代的做法。绝大部分成人,已经忘了自己当孩子时的感受了。

我听过很多家长不以为然地说,你是我生的我养的,你那点小心思我还不知道...说这话时脸上充满了豪气,似乎那孩子不是个大活人而是家长手工做出的布偶。我是没这份自信的。我这个孩子,从她3岁以后,她就不断释放出“我是另外一个人,我有我自己的感受、品味、想法”的信息,只不过不是用语言明确告诉你的,我觉得这正是家长最容易忽略之处。当家长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是对孩子脑子里想什么都了如指掌的时候,你也就蔑视了他的感受。可是假如有一天,这孩子也如法炮制蔑视你的感受的时候,你一跳三尺高。孩子当然不是有意要如法炮制,那不过是从成人那里长期习得的而已。你粗糙地对待他的精神世界,他同样粗糙地对待你、对待他的配偶和孩子的精神需求。人的行为模式,其实就是这么一代一代地、无意识地重复着。

我猜想压垮一个人的最后一根稻草,应该就是来自家人的不理解吧,对于未成年人或是刚成年的,也就是父母的不理解了。青少年自杀是个很复杂的话题,至今没有人能说清到底原因有哪几条,即使是这方面专家。现在理论上普遍认为,导致青少年自杀更多的是不可控因素,也就是说这样的悲剧是不可防的。但是在仅剩的一点点人为可控的空间里,我想‘对孩子的理解与支持’可能是其中一项。这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哪个当家长的觉得自己不重视孩子的心理呢。百般钟爱,你还要我怎么样?你还说我对你不好?吃饱了撑的。

如果真有机会让家长看到那个 ‘几根肠子我都门儿清’的孩子的内心世界,绝大多数家长的反应是震惊,和随之而来的恼怒。越来越多的父母控诉他们已经成年的孩子,“我无微不至地关注你,你怎么还沦落到心理医生的沙发上,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诉说你小时候哪件事刺激了你,爸妈的哪句话伤害了你。你个没良心的。”

那个造成孩子心里过不去的结,即使在它发生的时候,家长也不觉得那是什么大不了的,因为每个人都是从自己的标准出发,去衡量那是不是一件值得关注的事。所以才会出现蔑视别人痛苦的现象发生,还很普遍。“你这算什么呀,这点小事算什么呀。我年轻那会儿,吃的苦比你大多少倍,我都走过来啦。”这样劝孩子的话,不如不说。本质是在关注自己。眼里真有别人,还是无时无刻不在心疼自己,无论对孩子说什么,最后都绕到了他自己身上。我曾经看过一个电视台办的节目,找一些为孩子体重超标而心焦的家长,和他们的孩子共同参加,跟踪数日,看看他们平时是怎么相处的。这些家长无一例外都对自己孩子的身体十分忧虑,轻则担心过胖而影响美观,重则担心影响健康。但十分有趣的是,家长们似乎一点没意识到,是自己对烧饭近乎狂热的爱好,和自己通过烹制美味佳肴而倾洒对孩子的爱,造就了自己的小胖孩。那个节目的一个嘉宾产生了如此感叹:当家长把自己对爱的表达看的比孩子更重要的时候,那他的孩子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胖小孩。这其实是一个人自恋的体现。这种自恋不象显性的那种,“我最好我最美我人见人爱...”,而是看似无私地奉献,无微不至地为他人的需求付出,可那个‘他人的需求’,其实完完全全是他自己构想出来的,是为了突出表现他自己的感情需求的,所以最终都绕到了‘我’这个字身上。至于那个真正的别人的需求,他连看都不看一眼。那些别人,包括他最亲密的孩子,在他眼里并不是一个大活人,而是时刻充当他内心需求的活布景。我想这是我小时候常听的那个抱怨的根源,‘他们就知道跟养猪一样的,我吃饱了饿不着就行了,其他的一点不关心’,而这样的抱怨还将普遍存在,一代代传下去。

我读过很多治疗青少年的心理医生写的治疗过程笔记,内容很惊人。平时开朗活泼各方面都优秀,而且这优秀也得到普遍的社会承认的,突然毫无征兆地自杀了,留给他们的父母巨大的悲痛。过后再翻开他的心路历程,才发现那不是毫无征兆的,他们爱说爱笑,受人欢迎的背后,有太多普通人难以理解的奇思怪想。“他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呢?难以理解。”如果有机会翻看他们的内心,大多会发出如此惊呼。作为一个普通人家长,其实没太多可以做的。能做的也就是不以己度人,不把自己的感受排到孩子的感受前面。孩子很多想法和感受实在太容易被忽视,有时候即使你看到了,也想当然的不把它当回事。我这孩子在差不多十岁的时候,就对钱产生了异样的焦虑,而我很长时间都没把它当真。有一次她和她的同学,兴致勃勃地想给人溜狗,她们俩人自己设计了广告,图画文字都打印的很漂亮,为了能引人注意,收费定的很低,在大雪封门的严冬,溜一次15分钟也才收6块钱。她们把广告贴到邮箱等等地方,邻居们都夸,她老师也知道了,因为都在同一个区,也夸她的广告有创意。然而却无人登门,没有生意做。她没有太多的表现出失望,只是说了一句“为什么别人能溜狗挣钱,我挣不着呢?”。我问她是谁溜狗挣钱了,如果是她认识的,那咱取取经,看看人家小朋友怎么找客户的,她说她在社交网络上看到的,有些和她同龄的小孩给人溜狗,能挣好几百块钱呢。我问她具体认识的朋友里有没有,她说没听说谁通过溜狗挣零花钱。

我没把这当回事,因为她没有表现出丝毫的难过或者情绪低落,实际上整个诉说都是在她飞旋的舞蹈动作中完成的。可是两年以后,我无意中看到她的日记,她因为不喜欢那个本了随意丢垃圾桶里,我不知道是什么,觉得挺好看的本子干嘛扔了,随意翻开正好是她写的这件往事,竟然是满篇的对自己的鄙视,愤恨,她恨自己怎么这么没用,为什么会比别人差,人家能溜狗挣钱,她为什么不能。这些感受真挺让我吃惊的。那时她才刚刚十岁吧。其实那个存在于虚拟空间的溜狗挣大钱的同龄人,到底是不是真的,或者即使是真的,背后有没有其他的‘成功学’因素,她都不知道,可是她却用这样的虚幻影像苛责她自己。

惊讶之余不可避免地回想过去两三年她流露出的想法,才发觉出她不止在这一件事上偶然苛求自己,对于整个‘金钱’领域,她都有异乎寻常的怪异想法。对于花钱,她有一种罪恶感,觉得自己是罪人,可是又抑制不住地想要买好看的东西。她跟我念叨这些的时候脸上是带笑的,带着害羞表情,所以我一直觉得那是小女孩特有的可爱,根本想不到这会是困扰她心绪的结,所以我每次都瞪眼咧嘴冲她傻笑,“人活着不就是要花钱的吗!你这年龄不打扮,等到我这把年纪了再打扮?老来俏?”嘻嘻哈哈地过去了,很久以后才知道,她竟然曾经为此睡不着觉,深夜躲在被窝里哭泣,为自己只花钱不挣钱,是可耻的寄生虫羞愧不已。她甚至有过自己不配活在世上的念头,这个念头困扰了她很久,而我连个影都不知道。那些我认为她肯定会受伤害的事,比如被骂‘一张丑脸’,‘跳得真差!’,她到没记住。我一直以为象她这样脸皮薄的会经受不住,因为他们舞蹈学校跳得最好的一个女孩子,经常拿奖的,暑假去阿尔伯塔省顶级芭蕾舞蹈学校集训,两天半就给骂回来了。小姑娘11岁,此后再不敢去,这事竟成了她的一个心结。

作为一个普通人,面对孩子出现的各种稀奇古怪的想法,真是挺棘手的。乐观地看青少年时期出现的纷乱思绪大多会随着年龄阅历而消失,然而过不去的例子也不少,你不能肯定它不会落到自己孩子头上。青春期是人格上发育成长的关键时期,一个孩子要在短短五六年里,从傻玩傻乐的幼童迅速成长为大人,这期间各种从未感受过的体验如洪水般袭来,他要品尝人性中的各种美丑善恶,要面对自己突然强烈的攀比心,虚荣心,嫉恨心等等儿时不曾有的不良心态,要学着象个成熟的人那样处理好这些人性中不可避免的层面,以积极心态面对挫折失败,面对自己技不如人,‘既生瑜何生亮’的愤慨...塑造一个还算健康的人格,对每个孩子都不是个容易的过程。对我来说,我既不能一点不当回事,大咧咧地以为她长大了自然会好,也不能如临大敌,过于重视她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负面情绪,比如想自杀的念头。我不认为她是说着玩的,我确实能感受到她的无价值感,对生命的虚无感,但也清楚未成年人的思想是软的,不成形的,是会被身边人尤其是天天相处的父母所影响的。除非基因突变,父母是什么样的人,孩子一定差不离的。我这个孩子身上,就明显带有她父亲强烈的影子。比如苛求自己,容易焦虑,但也整洁,注重细节,强烈的时间观念,服从指令,有进取心,坚韧,不轻易言败。

做父母的无法决定托生在自己怀里的是整天苦思人为什么要活着的尼采,还是不忧郁不流泪就难受的林黛玉,所以能做的其实也就是陪伴。“我没办法帮你排解你的痛苦,因为我也只是个普通人,没有三头六臂。但我能陪着你。”这是我看过的心理医生笔记中,经常出现的话。他们的经验是,对于那些被各种压力压得想自杀的人,陪伴,是令他重新燃起希望的关键因素。“不管你变成什么样,不管你有多不堪,我会一直在你身边,接纳你,陪着你。”

对于父母面对孩子的姿态,我不认同教育,尤其是语言上的教育,因为我不觉得父母就比孩子高明多少。我认为的姿态,是陪伴和无条件的接纳。我喜欢阿甘的妈妈临终前对儿子说的话,“我只不过刚巧做了你的妈妈。”

在我这个孩子的人生道路上,我只不过刚巧与她产生了母女关系而已。她的人生,她是唯一的司机。旁边那个座位上陪着她的人,随时都会更换,从父母到朋友到配偶到她的孩子,谁都会陪她走一段路程,但这条路的方向,永远只掌握在她手里。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晚妆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