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出《一段未知的旅程》
導讀
二十世紀中國天主教與樂勒脫修女會
王政文/東海大學歷史學系主任
二十世紀中國天主教
基督宗教入華,大體可分為四個時期:唐代景教、元代也里可溫教、明末清初天主教以及清末基督新教。天主教自明代後期入華後,雖歷經雍正禁教,但仍於民間流傳,時有屢禁不止的習教活動。鴉片戰爭後清朝與英、美、法陸續簽訂條約,一八四四年清法簽訂《黃埔條約》,條約中約定法國可在通商口岸傳教,並宣布天主教弛禁。在一般人眼中,戰爭、不平等條約、開港、外國商人及傳教士的到來,是一件前後相因的事,繼而反教言論及教案在各地接連出現。甲午戰爭後,進而發展成為義和團武裝的排外運動。庚子事件對天主教造成了直接的傷害,多位主教、傳教士、修女遭殺害,信徒死傷更是慘重。
天主教在義和團事件後採取了一些應變措施,例如:限制傳教士的活動,避免捲入訴訟爭端,以免激發公憤;轉而鼓勵拓展文化教育和慈善事業。例如:一九○三年馬相伯創辦震旦大學,一九二二年耶穌會在天津開辦工商學院,一九二六年美國本篤會創辦輔仁大學,一九三三年由聖言會接管。另外,天主教在各地開辦許多的中小學、孤兒院、育嬰堂、養老院等,更辦理印書館,發行大量書刊。
樂勒脫修女會
一八一二年四月,樂勒脫修女會(Sisters of Loretto)由瑪麗?羅德斯(Mary Rhodes)、安?哈文(Ann Havern)以及克里斯蒂娜?斯圖亞特(Christina Stuart)三位修女,在比利時神父查爾斯?內瑞克斯(Charles Nerinckx)的指導下,在美國肯塔基州(Nerinx, Kentucky)成立「十字架下的樂勒脫修女會」(Sisters of Loretto at the Foot of the Cross)。該機構的目的在於「將上帝醫治的靈帶到我們的世界」(to bring the healing Spirit of God into our world),其工作致力於慈善事業,並透過教育改善貧窮。早期修女會與耶穌會士合作,向邊緣的貧困兒童、黑人團體等進行事工,也向美洲原住民傳教。修女會的工作在一八七○年代傳播到美國西南部,並在新墨西哥州聖達菲(Santa Fe, New Mexico)開設了樂勒脫學院(Loretto Academy)。一八七三年在阿拉巴馬州蒙哥馬利(Montgomery, Alabama)開辦了樂勒脫女子學校。一八九○年代,修女會在堪薩斯州聖保羅(St. Paul, Kansas)設立女子學校,並於一八九九年到密蘇里州堪薩斯城(Kansas City, Missouri)的教區學校進行教學,後於一九○一年也開設了樂勒脫學院。
樂勒脫修女會前往中國的重要推手,是愛德華?高爾文(Edward J. Galvin)神父。一九一○年時他在美國紐約州布魯克林教區玫瑰堂(diocese of Brooklyn, New York)服務。一九一二年高爾文開始在浙江學習中文並傳教,一九一六年返回愛爾蘭成立聖高隆龐外方傳教會(The Missionary Society of St. Columban)。一九二○年高爾文率領聖高隆龐外方傳教會十五位傳教士,前往湖北省漢陽傳教。高爾文認為在湖北的事工需要有女性加入,他邀請樂勒脫修女會到湖北進行婦女傳教工作。
一九二三年十月,樂勒脫修女會帶著教會宣教的呼召前往中國。首批於一九二三年抵達漢陽的修女,包括:尼可拉?埃金(Nicholas Egging)、茱斯塔?賈斯汀(JustaJustyn)、瑪麗?珍?麥克唐納(Mary Jane McDonald)、莫琳?歐康諾(Maureen O’Connell)、史黛拉?湯普金斯(Stella Thompkins)和派翠西亞?休斯(Patricia Hughe)等人。她們努力學習中文,認識當地環境,適應在中國的生活。
一段未知的旅程
《一段未知的旅程:從江淮水災到共產中國 樂勒脫修女眼中的動盪年代》(Venture Into the Unknown: Loretto in China 1923-1998)的作者派翠西亞?珍?馬尼恩(Patrica Jean Manion)本身就是樂勒脫修女會的修女,她能夠接觸到修女會在中國活動所留存的大量記錄,並運用修女會的信件、回憶錄及檔案,再加上親自採訪的口述資料,以抒情的筆法,細緻的描述一九二三年到一九五二年樂勒脫修女會在中國的經歷與工作。書中記錄北伐、清黨、井岡山、國共關係變遷等政治事件,使我們可以觀察到天主教在政治事件中所受的影響及其反應,這些較不為人知的面向,都可以透過本書了解。作者馬尼恩利用高爾文的書信,還原教區及修女會在面臨政治變動時的態度及採取措施。對於一九三一年武漢洪水、一九三八年日軍占領武漢,以及在日本統治下的生活,書中均有鉅細靡遺的描述。對於武漢轟炸、日軍投降、戰前戰後的過渡期,也都詳細交代。戰後的國共關係,虎去狼來,及至新政權的建立,書中都由天主教武漢教區、高爾文、樂勒脫修女會的角度加以書寫,這些難得的視角,提供我們重新認識中國近現代史。
我們可以從書中發現到,修女們詳細地描述湖北的地理、氣候環境等面向,豐富地記載大時代中發生的政治事件,並真實地紀錄修女會在其中的遭遇與回應。我們在書中所看到的樂勒脫修女會之傳教及工作內容,不僅是近代天主教會在華的傳教歷史,更展現在中國的樂勒脫修女會,對於整個時代變遷的回應。觀察這些思想上的回應及行動上的因應,不僅可以細緻的發現修女會在宗教信仰上的態度與堅持,亦能瞭解外籍人士對於中國時局變遷的想法與採取的行動。這讓現在的我們,對於深究二十世紀的中國變遷,將有更多面向的認識與思考。
這本書的中譯本能由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實在是一件非常難得的事。譯者冉瑩恰到好處的翻譯,傳神地表達了作者馬尼恩在文句中流露出來的感情色彩。非常值得讀者細讀感受,並透過此書理解二十世紀的動盪年代,思考依舊不安的現在,以及世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