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纪念碑与那纪念碑
作者:堵国全 这碑与那碑 — 2017端阳节有感
先说这纪念碑;
今天是2017年的端午节。端午节,自然是纪念屈原,纪念他的投江,纪念他的文章。他的文章中,我最常常想起的是那篇《九歌.国殇》。
九歌•国殇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迢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全诗描绘了战斗的惨烈和战士们视死如归的场景。最后两句:“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它说的是:为国捐躯的英雄,死后,他们的灵魂是不死的,是要变成神灵的,他们成了鬼也是鬼雄。
因为这个信念的原因,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中国江苏宜兴的宜南山区,在一场中国军人,国民革命三十三军与日寇侵略者浴血奋战后,民国政府在风景秀丽,举世闻名的善卷洞旁边,传说的梁祝故事中,埋葬着祝英台的祝陵小镇上,用当地产的花岗石砌造了一座巍峨的阵亡将士纪念碑。纪念碑正面,镌刻了总司令蒋公中正,战区司令顾祝同的题词,反面,镌刻了那些英烈的名字。“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他们在这里受到纪念,他们为国捐躯,为了民族,牺牲了花朵一样年轻的生命,而受到了后人的祭拜。
也因为这个信念的原因,1962年春节,年初二,父亲带着我们兄弟,在游善卷洞后,回到祝陵小镇,在纪念碑旁,父亲手指着那些镌刻的石字,给我们讲述了那场惨烈的战斗。讲到后来,父亲对着那已经显出颓败之象的碑说:应该修缮修缮了。冬日下午惨淡无力的阳光下,父亲当年那感伤的模样,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依然象刚刚发生一样清晰地映在我脑海里,记忆是如此历久弥新。
也因为这记忆历久弥新,它没有随着岁月流逝而淡忘。因此,在2015年,全世界都在隆重纪念二战胜利,中国更高调进行了大阅兵,高调宣示了当年的八路军,新四军是抗战的中流砥柱。我想起了那座落在美丽小镇祝陵的阵亡将士纪念碑,特意在一个星期天,乘公交车前往那小镇,想默默地在那碑下缅怀那些为国捐躯的英烈,静静地回忆当年父亲对我们叙说那场战斗的场景。
到了祝陵小镇,小镇已不复当年,规模远远超过当年几倍。但我疾步狂走,从东到西,由南至北,根本不见纪念碑踪影;问及当地百姓,均摇头,不知所问何事。这真让我惊诧,怎么会这样?怎么会这样?!
惶惑中,我仰头望着小镇背后的国山碑,那是公元276年 ,三国中吴国的孙权在此任宜兴县宰,宜兴发生地震,其兄孙策下令在当时叫离墨山的山上修的碑,离墨山从此改为国山,碑也就叫国山碑。此时此刻,阳光下,2000年前的国山碑庄严挺立,俨然是这2000年历史的见证者。2000年历史的见证者,我想问你,你看到那座阵亡将士纪念碑了吗?同样是碑,为什么2000年前的你能安坐这里?,而100年不到的她却了无痕迹?你能告诉我吗?你能告诉我吗?!
我不是屈原,我不会“天问”。我知道,问是不会有结果的。我回到家中,立即上网,在宜兴市政府市长信箱上,建议政府趁2015年隆重纪念抗战时,恢复这座阵亡将士纪念碑。
大约半个月后,我在网上收到了答复:无法恢复,因为连一张照片都没有了。
连一张照片都没有了,你还有什么招?这碑,被“软埋”了,埋得很彻底。
再说那纪念碑:
也许,他们认为,碑没了,记忆也就没了。但是,这是真的吗?
其实,在人的脑海中,一个记忆往往会触发另一个记忆,我因为这个纪念碑想到了另一个纪念碑。大约在90年代初,我出差从苏北回来,途经泰兴的黄桥镇,时值中午,已是饥肠辘辘。我们一行几人,将小车停在路边,就在镇中心的转盘处的饭店坐下吃饭。我的座位刚好对着门口,一抬头,就看见转盘中央,高高耸立的《黄桥决战胜利纪念碑》几个大字。刚想出去看看,可思想里却想到:黄桥决战,是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1940年,正是“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国难当头,云:“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而国共两军,在黄桥,在1940年,“阋于墙”是做到了,“外御其侮”?对不起,没有。相反是两军大打出手。在这场战斗中,双方都是没有正义可言的,胜利一方更是胜之不武。立碑纪念,其实大可不必,或者简直就是自取其辱。乡人说的“拎着尾巴给人看雌雄”,说的大约就是这意思。一念转此,再也没有站起来出去“瞻仰”一下的兴致了。
回到“兄弟阋于墙”这上面来。按照常识,既然都不对,自然要问:谁先动的手?也就是说,谁打的第一枪?有人要说,这还用问,自然是各说各话,自然是对方打的第一枪。在这里,你还真不好认真地相信谁。虽然说“偏听则暗,兼听则明”,但国军怎么说,我们是无法听到了,还是听听共军怎么说吧。2013年,为了纪念毛泽东诞生120周年,央视推出了大型电视连续剧《毛泽东》。这样的电视剧,你应该相信“正能量”是满满的吧?其中有这样的情节:毛要求陈毅,粟裕给敌伪颜色看看,然后发动了黄桥决战,然后有毛的台词:“新四军终于从皖南事变的阴影中走了出来”。从电视剧情节看,当时据守黄桥的国军韩德勤,陈泰运部并没有投降日寇,新四军是为了报皖南事变之仇而打了黄桥决战。可1941年的皖南事变引发了1940年的黄桥决战?这说不过去吧?须知,大型电视连续剧《毛泽东》可是历史正剧呀,不应该是戏说吧?也不会玩穿越吧?
看来,正剧不靠谱,戏说太离奇,穿越呢?似乎也不应该在这里玩。黄桥决战,谁打的第一枪?这事看来是不宜深究了。“黄桥决战胜利纪念碑”那碑,当年立了,现在看来,倒是真正应该“软埋”掉的。
那碑,其实是记录了我们这个民族在二十世纪那场抗战中的一个耻辱。
文毕,赋小诗一首:
人们埋葬光荣,
人们彰显耻辱,
人们啊人们,
叫我怎么说你们!
注:本文于私,是为了纪念我亲爱的父亲当年在祝陵小镇对我们兄弟的耳提面命;于公,是为了响应习近平主席要求的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