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张惠卿讲一大代表刘仁静的故事

张惠卿讲一大代表刘仁静的故事

博客

张惠卿讲一大代表刘仁静的故事

    张惠卿,1924年12月生。曾任人民出版社总编辑。1953年3月进入人民出版社编辑部任编辑,级别:编辑6级。1978年9月任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1983年7月被任命为人民出版社总编辑,主持人民出版社的全面工作。1998年10月离休,享受副部级待遇。

人民出版社工资单上张惠卿150.5元,编辑6级工资:

85年10月晋升到编辑5级:

下面是张惠卿讲的刘仁静的故事。

      1987年8月5日清晨5点多钟,在北京,一辆从北太平庄开出的22路头班公共汽车,风驰电掣般地向南驶来,马路上薄雾未散,行人稀少,司机一时大意,没有注意到一位老人低着头,正从东往西穿越马路向北京师范大学走去,等到发现前面有人已来不及刹车,车前杠把老人撞出7米开外,当场昏死过去。

这位老人是当时唯一活着的中共“一大”代表、85岁的刘仁静。他的家就在马路东边,他是每天这个时候去北师大操场晨练的。他的老伴正站在窗口看着他过马路,震惊地发现了他被撞倒,等全家人赶到出事地点时,老人已被送进附近的北京军区262医院抢救,但因颅骨碎裂,大量出血,医生虽采取了一些措施,已回天乏术了。

刘仁静刚在上一年被任命为国务院参事室参事,他的行政关系一直在人民出版社。作为人民出版社的负责人,我闻讯赶到医院时,他已被送进太平间了,他儿子刘威立向我叙述了出事经过,我去太平间看了刘仁静老人,他脸色惨白,双目紧闭,走得实在太突然了,我心中怆然。不久,参事室也派人到医院来了。在商议后事时,刘威立向参事室的同志提出一个请求,希望组织上给他父亲的一生经历写一个结论。但最后得到的回答是:不写了吧,不写比写好。

就这样,刘仁静默默地结束了自己复杂而又坎坷的一生。

刘是1952年1月由组织上安排到人民出版社工作的。以后他虽被列为编外人员,“文革”期间又被关进秦城监狱多年,但他的关系始终在人民出版社,从1952年到1987年整整35年,他这个特殊人物的后半生,和人民出版社结下了不解之缘。

但是,作为托洛茨基的忠实信徒、中国托派最早的组织者之一的刘仁静,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虽然愿意通过认错,回到革命队伍中来,可是他的认识和党的认识差距太大太远,他不能见容于新社会,他的后半生过得相当艰难。

因工作关系,我和刘接触的机会较多,30多年除他被关押在监狱的十一二年外,几乎没有间断过。他这些年的经历和遭遇我都比较清楚,对他的历史和思想状况,也逐步有所了解。深入观察和探究这位历史人物复杂而多变的一生轨迹,令人感慨良多。

刘仁静原是早期中国共产党的活跃分子。他1902年出生在湖北应城一个教书先生家中,1918年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是1919年五四运动的积极参加者。1920年加入由李大钊发起组织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同年即成为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的最早成员。他因努力研读并翻译马克思主义著作而有“小马克思”之誉,后又积极参与创建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他和张国焘一起被选为北京代表赴上海参加中共“一大”时,只有19岁,是13名代表中最年轻的一个。

“一大”选出陈独秀、张国焘、李达为中央委员,组成党的中央局。说来十分凑巧的是,为宣传马克思主义,李达创办了党的第一家出版社———人民出版社,而正是刘仁静,担任了李在人民出版社的主要助手。李和刘一起,制订了包括《马克思全书》、《列宁全书》和共产主义丛书等庞大的出版计划。但在出版了一部分图书后,却因故被迫停止了活动。

刘仁静(刘亦宇)是编外人员,拿200元生活费(85年前):

工改后87年也增加到了300元: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毛囡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