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从一个初中生的信中看留学之切肤感受

从一个初中生的信中看留学之切肤感受

博客

墨尔文中学在全国都是很响当当的私立学校。其最大的特点(就中国家长感兴趣的来说)是中国学生很少,以英国学生为主,在外国留学生中,欧洲各国,比如德国学生占了一些大的比例,亚洲学生比例非常小,不到5%。这和目前许多以挣钱为目的的私立学校,(在学生英语水平极其低下的情况下,不负责任地照单全收。)高达20-35%的中国学生比起来,算得上原滋原味的英范了。正因为如此,进入墨尔文中学学习的外国学生,简直就没有被当成外人,一来就被扔到英国人堆里,同吃同住同学习。在墨尔文中学上课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情形?作为一个中国学生面临的压力有多大?我们拿初一做个例子,以下是一位学生给父母写的信:

开学第三天,所有的事情也都陆续进入了正轨。虽然说只有短短三天时间,但作业负担也不小,明显不同于上个学期轻松,在这次的新学期里,老师们都交代新的任务和学期计划。虽然都不需要马上就完成,但想想这样大型论文形式的课题,实在是让我感觉吃不消。这个学期,历史会有一遍将近2000字的论文,哲学课也要写一篇关于宗教的人物传记,给出的计划是不少于3000字,音乐课也有一个关于乐器历史的演讲,而地理课,我们在做一个大型的调查,要编出每个国家沙漠的分布情况,和气候表格,虽然每天都没有作业,但是却过得一点也不轻松

  现在英文课对我越来越吃力了,这个学期,我们在研究沙士比亚多戏剧,虽说古英文是优美的,但对我来说,真的什么意思也没有,我好不容易在英文课上找到一些兴趣点,但现在照这样下去,我真的是要垫底的节奏。在课上老师给出“罗马”一词,要让我们讨论,但我虽说是读了不少历史书,但是西方史我可从来没有碰过。对我来说,这就只是一个词,什么意思也没有,来可以联想到的东西都找不到。我现在上英文课简直就是煎熬,我不懂,而且还不好寻求帮助,因为课上讨论的时间太多,而给出的课题,都是积累型的题目,对我来说,除了不说话就什么都不能做了。今天老师让我们大家讨论剧本,但是说实话,无论怎么解释,我就是不明白人物到底是什么意思,而对于老师来说,也是竭尽全力向我解释,但是对于我来说,这不是理解的问题,而是英语。我很抱歉和我讨论的人,因为我没办法讨论,我能做到就是沉默,沉默,还是沉默。我估计现在那女孩估计对我已经无语了,或者觉得我很傻…

我自己的女儿十岁,上小学六年级,因为她出生在英国,现在用英文写上千字的文章已经不成问题,她们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讲英国历史,三年级开始讲莎士比亚,四年级开始讲世界大战,五年级正式开宗教课,但从幼儿园起就有讲圣经,而地理课的作业方法也是从小就开始在演示版上贴贴画画,做表格,加注解什么的,这些一脉相承的学科内容和教育方法,对英国本土的学生来说,到了中学学起来很轻松。然而,对于已经十三四岁的中国孩子来说,抛开非常有限的英语水平以外,很少接触的西方历史,宗教,文学等学科,以及需要阅读大量书籍和做研究才能完成作业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当头一棒。这个其实是做为中国家长应该想象得到的。这个孩子的以上表述是每一个中国孩子到这里来必然会遇到的第一个难关,而这个难关是在还没有完全习惯这里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以及对父母朋友的思念还在难以自持的阶段,是在要压制自己的低落情绪,在陌生的环境里寻找存在感的情况下,像山一样挡在梦想前面的困境,对于一个仅十三四岁的孩子来说,要承受的实在太多,要做的就更多。这些如不亲身体验,必无法真正感到切肤之痛。

这就是我一直主张孩子留学的最佳年纪应该是11-13岁之间,在小学先呆两年,把英文引上正道,等上初一,会轻松地多。当然,当父母的把那么小的孩子送出来,有很多顾虑,这也是一个错失良机的重要原由。

因此,多少年来,在墨尔文这样的顶级私立中学里,无数中国学生都经历过这样的阶段,然而有意思的是,好像也没有听说谁最后没法毕业,谁没有考上大学的,那么他们是怎样过五关斩六将,顺利到达彼岸的呢?

大概有两种情况:

理想的模式:如果孩子从小在中国就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和对事物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这将是很快融入英国学术氛围的制胜法宝。从初一课程配置来看,中国学生如果要在短时间里恶补西方的文学历史,地理宗教,最好的方法就是看书看报。初一的这些课程还在很浅显的阶段,其实用不了多久,看几本书就可以完全了解。最笨的办法是先看中文的,有个大致了解,然后再看英文。刚开始看英文会比较困难乏味,看不了多久就困了,但如果能够快速阅读,懂个大致意思,逐渐地词汇量在阅读中自然积累(背单词是很机械的做法。)到后来就和读中文一样,不知不觉中,轻舟已过万重山了。而且,在墨尔文中学图书馆,有一些非常适合小孩读的,比方说历史书,把枯燥严肃的历史事实用简单有趣的方式写出来,如果喜欢和习惯读书的孩子的话,很快就能读进去。在初一的阅读表上,上百本书籍,按难易分类,按时间排序,有计划有步骤地帮助学生坚持阅读,这样一个学期(三个月)下来,便会自然上道,并飞速地追赶着班里的英国同学。从此以后,大家在同等的水平上地道的学习生活。有关墨尔文初一阅读阶梯训练我写过一篇博客:mccfriends2015.biog.ifeng.com/article/37846671.html

这样的学习不仅在学术上给予孩子极大的帮助,而且可以从学习延展到生活习惯上对学生的很大的影响,比如说那位初一的孩子就有这样的感悟:

让我感到很值得学习的是,每一个课题和论文,老师都会给一个进度计划表,上面详细的介绍了每个星期论文的进度,比如说第一个星期查资料,第二个星期开始列提纲,第三个星期开始写,到最后一个星期,就是整体的修改和润色。这样下来,就不会有准备不充分一说了。我觉的,有时候,教育的不同就在于,人们总是在教别人时间管理,老师也在讲台上心心念念的讲,但是却很少有人注意到以身作则的引导,很多时候,下意识的好习惯是潜移默化的,而不是在将来的高压环境下,被迫努力的。一个像我们手里的表格,做出来只需要10多分钟,但真正有老师注意类此做法的,在中国近三十年没有几个,很多时候,我觉得变相的,用以身作则的态度来引导,要比在辅导班,段老师语文空讲的学习方法要强的多。我写这种大型作文其实很吃力,但时我想,只要角度独特,文笔清晰,应该就都是好文章,在这一点上,古今中外皆一样。

这位孩子遇到的前所未有的困难,看似令人焦虑,哀怜的,但从一个更高的意义上来说,却是一个非常难得的锻炼机会,这个机会是她真正地自主地面对问题,寻求父母以外其他人帮助的主动行为。是培养坚强,耐性,勤奋,国外教育所倡导的‘grit’ 精神。现在的独生子女,能在精神和生活上在这么早就得到独立锻炼的不是很多。她在信中最后写道:

不过我还从现在开始慢慢积累吧,在和别人不一样的情况下,我因该学会朝前看,而不是回味原地,这样做不仅会惹哭自己,还会丧失自信。在学校,每每上完英文,哲学,音乐课,我的心情都无比的沉重,而且在课堂上也很崩溃,我想,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我既然享受着世界上最好的基础教育,和无尽的学习资源,就要有舍有得,就要在异国他乡,承受自己的离群和不同,学着接受自己的差异。虽然道理是这样说,但是等到事情进行到眼前,虽然在就知道自己要挂,还是免不了又是眼眶一热。但时往往这些事情,几天后就会成为历史,也许他人早已忘记,自己留下的,也只是一个英文很烂的印象,但对我来说,也许就是走过的石苔。在英国的路还很长,也许在别人享受灿烂的年纪,我在摸索和寻找,但在将来,我也希望自己可以当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像你们口中的xxx一样,闪着光芒,聪敏的,不刻意的,独特的,迎接自己的美好。

这种不断思考,给自己打气,不服输的精神无疑让我们对小她有了很积极的前景展望,加上老师和家长在各方面的引导和支持,孩子上道是迟早的问题。

常见的模式:由于中国目前读书风气不浓,物欲横流,学术之风丧逝殆尽,应试教育之风盛行,逐渐的导致上至家长,下到孩子,对手机,图片比书籍文字有兴趣。这样一来,无论学校怎么强调读书的重要性,没有主观能动性和读书习惯的孩子,尤其是被手机上无聊的信息,图片吸引,及沉迷于游戏中等,不仅没有在中文上得到一些益智逸趣的高雅学习,更是和真正的英文学习渐行渐远。这些学生,对于学业如同面对股票,不从兴趣入手,光看如何不亏本,且能最大程度地获利,于是把宝压在中国孩子用小学水平就能打败洋鬼子的数学上,中学期间放假回家再补补物理化学,数学跟着走就好,这样的学习对英文的要求没有那么高,混上三年,(作业基本大段大段的抄,考试就按范围大段大段的囫囵吞枣地背。)等熬到高中,大部分中国学生选择数理化以及和数理化相关的经济,商务,财会,工程等,加上靠考试得来的英语水平(不是真实水平)雅思分数,去了大学。墨尔文中学有没有这样的中国学生?有!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学校提供了所有的可能性来引导帮助你,但最终的实践者还是你自己。如果在墨尔文这样的学校都不能借势融入真正的英国学习生活,试想在那些中国学生成堆的地方,学校宗旨也是收钱送进大学的态度,那你的孩子如无强大的内外力推动,将毫无悬念地归到常规类中。

这样的留学最大的后患是纵观孩子学习成长的过程,其实并没有从本质上学到英国人的教育,思想理念和人生观,没看过基本正经的英文书籍报刊,没有和英国主流人群有多少交道,相反的,大手大脚花钱倒是来得很快,在英国大学的宿舍里看韩剧,在大街上和一堆中国同学泡中餐馆,逛名牌商店…在英国留不下来,回国去又没有什么真本事;英文说得很烂,中文也不行了,周围人推崇的留洋人士,其实却是漂浮在两种文化间上不来下不去的无根人,说什么都说不到点儿上。这样的毕业生在留学生大潮中正一波波地回到中国,人模狗样的招摇,其实确实是富裕了的中国有一次造出的一堆废铁。和大炼钢铁时的情形颇为相识,那时是伐树砍林集锅碗瓢盆,现在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地挣钱,一样投资巨大,一样损失惨重。所谓出国留学是为了报效祖国,没有取得真经,何必西天路上走一回?以何报国?凭那一口泾阳腔?那投机取巧,急功近利的脑袋,好高骛远,不脚踏实地的态度? 奢侈腐化的生活作风?

一个变革的年代,一起留学潮,我们不仅需要财力,勇气去改变自己,造福世界,更多的是需要最冷静的思考,最科学的分析,最脚踏实地的选择和最朴实认真的态度。 而这些真是中国目前最缺乏的。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如果可能的话2016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