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家族往事(二)我的故乡

家族往事(二)我的故乡

博客
我是在北京(当时叫北平生、北京长的,小时候对家乡的一点印象,全来自母亲的讲述。
 
1947年暑假,11岁的,和母亲、姐弟一起回到湘西老家的小县城(一年后,父亲也回来了),住了三、四年。并在那里的学校继续上学,直到初中一年级,对家乡有了些直接了解和亲身体验。喜欢那个依山傍水的小县城,还有随处可见的葱郁山麓,清澈流水,平整洁净的石板路。
 
那时,老家仍是最多家族成员聚居的地方,上面有两位爷爷(我爷爷的同父异母弟弟),好几位奶奶,好几位叔叔(都是堂叔);同辈的,有很多的堂堂兄弟姐妹。各家仍都住在曾祖父在世时主持分家时分给五个儿子的祖屋里。第一次见到那么多的长辈亲戚、兄弟姐妹,也很兴奋。凡此种种,都使我这个来自北京的孩子,对首次光顾的南方山区小城有很多良好的体验(也意外地看到了很多本不该让孩子看到的可怕场景)。
 
自古以来,人类逐水而居。
 
我的家乡地处湖南西部,与四川交界的地方。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雨水丰沛,有大河过境,也有小河小溪网络交错。
 
县城北面,有一条从西边四川流过来的大河,名叫酉水河,人称湘西的母亲河。酉水河的北岸是一座叫做天堂坡的大山(当地人说的“坡”,就是“山”了),真正是山青水秀,听人家说是“暗合八卦”的好风水,不懂。
 
酉水河在本县境内大致自西北向东南方向流淌,在一个叫做龙马嘴的地方受阻,突然拐弯向南流去,形成对县城的半环抱。再往东些,酉水河又遇阻拐弯向北流去,形成了一个半圆形的河套。套顶附近水流较缓,也不很深,又恰在我们学校附近,是我们游泳的好去处。水面下不深处,有一块表面平整光滑的巨大石块,游累了就坐在大石头上休息嬉玩。
 
那时侯,酉水河水量还很大,河道很宽,可行大木船。酉水河南岸,近县城的地方,建有装货物的船码头。
 
船码头处,还有专人操作渡船,提供摆渡服务;东边龙马嘴那里,也有渡船,方便南来北往的两岸农民和县城居民过河出行。摆渡是免费的,相关费用,由县城里的商会主持、各商家出资。像这样的便民公益措施,还有好几项。
 
上世纪70年代某年暑假,我又回去过一次,看见河里几乎没水了,听说是因为上游建了水库。我们小时候游泳的地方,只见原来应在水底的鹅卵石裸露在阳光下,非常刺眼,感觉很失落。自然环境、人文环境都大不如前了。至今将近40年没有回去,不知现在怎样,好像是全程不能通航了。
 
酉水河北岸的"天堂坡",是一座大山,山体硕大。差不多在对着码头、离河岸30米高处的山崖上,有一块很大的摩崖石刻,自右向左排列着“”四个大字,大字苍劲雄浑,左边一列小字署明刻于光绪十七年,是当地重要景观。关于这个石刻,有一个很可能是真实的传说,感兴趣的网友,查一下“摩崖石刻‘天开文运’”,便可知晓
 
 
 
县城附近,有几处景点。我都曾多次拜访。
 
北岸渡口的东边一些,天堂坡比“天开文运”几个大字还高些的半山腰上有一个狮子庵。从河岸拾级而上,要爬上好几十级相当陡的石头台阶才能到达。走近看,这个尼姑庵是建在一个很大很深溶洞的洞口,有几个殿堂,香火很旺,大概小地方的人比较迷信。里面住了几个尼姑。
 
渡口西边,在山上一个庙的门口,不知何年何人用三合泥做了一个像是笔架的景观,叫“笔架山”。
 
县城的南边有两座小山,近一点的,叫“大月坡”,更南边较远的那个,叫“二月坡”。
 
在一条连着大河的小河上,有一座石桥,带顶蓬,有石凳,所谓廊桥,名为“喜阳桥”。
 
二月坡南面还有一个比较小的"那家坡",也有些特点。山脚下有一个很深的溶洞,叫猪娘洞。洞里面很黑,没有人敢于深入。洞里的水是热的,当年有个大概是住在附近的人家,长年利用洞里热水发豆芽,拿到县城去卖。当地有句话说,“山高不过天堂坡,豆芽菜出在那家坡”。
 
早先,这个县城,其实整个湘西地区也一样,对外交通就是靠酉水河的船运。酉水下行至沅陵,汇入沅江,沿沅江可到常德,可再转往其他地方。主要运货,也捎带载人。向东顺流而下到常德,行程快,但比较危险由常德返回是逆水行舟,费力费时,在好几个河段,必须有纤夫帮着拉船,本地纤夫的号子也很有名。
 
我们居住的这个县和邻近一些地方的大山里,生长着许多油桐树,当地农民、山民采收油桐子,榨桐油,卖给商家,是主要的副业。桐油不能食用,不能点灯,是专门用于制漆的工业原料,是一种很高级的漆。商家向农民收购桐油后,通过水路运到常德出售,听说多用于出口。除桐油外,猪鬃也是从本地收购、运往常德的大宗土产。还有一些药材、山货,等等。
 
引一段网文的话,“酉水河是湘西的母亲河,也是20世纪60年代以前,湘西与外界物资交流和文明传递的主要渠道。一艘艘依靠人力划桨撑篙拉纤的木船,将湘西的桐油、五倍子、兽皮、药材等土产源源不断地运出,再将下游口岸的洋油、盐巴、布匹、日用百货运回来。酉水滩险水急,船行其间险象环生。从保靖到常德,往返往往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
 
这种与外界交流方式,肯定已经持续很多、很多、。。。很多年头了。当年,我的曾祖父当年也是这样做生意的。他在本地收购桐油、猪鬃、药材等土产,租船运去常德出售,再带回本地人需要的商品回来,摆在店铺里卖。运货的船和船工由船老板提供。天有不测风云,河流有激流险滩,偶尔也会触礁出事,船毁货沉、损失惨重。他算幸运,一生没遇到过这样的大灾难。
 
几十年以前,县城里只有一条主要街道,北(偏西)——南(偏东)走向,街道全用石板铺成,地势高低变化处,用阶梯衔接。阶梯在横向分为三段,其间用两条宽度约半尺的斜坡分隔,斜坡方便手推车上下行。这里的山都是石头山,不缺石材。
 
街道两边都是商家店铺,出售居民所需要的各种日常用品,特别是盐巴、洋油、棉布,日用杂品,还有附近农民所需要的各种物品。
 
小县城里的商铺都是前店后家,房屋是木板房。木板房非常怕火,有钱的人家都用砖建起很高的院墙,叫封火墙。天井里必备几口储水大缸。房后有园子,种植蔬菜,果树,也养猪。一般人家每年都要养一头猪,腊月里,家家户户杀猪,做成熏腊肉,也许够吃一年。
 
县城里除政府机关外,还有一个邮局、一个银行、一个卫生局;两所小学、两所中学;还有一个天主堂、一个福音堂,两个教堂里都有外国人。
 
不知道那时县城里有多少居民,大概两、三千,或三、四千?
 
县城里有两口巨大的四方水井,井水永远都是洁净清甜的,供全体居民取用,一般用于烧水煮饭、洗米洗菜。妇女洗衣不用井水都去河边。两口四方大井,一口在西门口,另一口在东边二月坡附近,水面离井口不到一米深。井口大约有一丈见方大小,可容12人同时取水,巨大吧?反正我这一辈子在别的地方从来没见过那么大的水井。井口很大,方便多人取水,也可能有消防方面的考虑。当地民房都是木板房,一旦着火,可是不得了的事情。
 
平时,周边农民挑着自家产的蔬菜,沿街叫卖,或在街边出售。还有卖早点、小吃的。平常居民的市井生活简单、自然。逢年过节、婚丧嫁娶,却另有一番热闹。
 
最后还是得说一句,这里所写 “我的故乡”,写的是我印象中的故乡,也就是六七十多年前一个少年眼中的故乡。
 
几十年没回去,不知家乡小城的今日面貌了。看了一张卫星照片,真认不出来,那么多的餐馆酒店,想必和开发湘西旅游有关。
 
看报道,我的故乡,乃至湘西大约仍有一半人口属于贫困人口,有些意外。
 
 
 
相关链接: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nov2016
相关阅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