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的语言能有多真实?
语言本身非常强大。
但是意在通过意义或者意思来精确描述捕捉呈现世界的语言则比较脆弱。
比如纯黑纯白之间的灰色带。就没有任何一种语言可以准确地真实地完整地呈现。
原理很简单,灰色有无数种,如果无数种各有一个词来表示,那么一个人的记忆容量用光了,表示灰色的词还会有无数多,连听都还没听过。
一个人说一个特别的灰色,另一个人或者另一亿个人可能根本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
这样,语言就没用了。
所以,语言的原理根本不是精准反映世界,而是概括地,抽象地反映。把灰色大体分为几段,加上深浅之类的词来修饰一下就行了。
词如此,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也如此,词与词联系形成句子还是如此。
如果说看到的世界是真实世界的影子,那么通过语句表达的意思则是影子的影子,给影子拍照片。
这样的意思不但粗糙空泛,而且机械僵滞。
因为照片是死的。
语言的,基于概括而产生的意思与关系,如同给影子拍照片,因此也是死的,不但是死的,而且是假的,不真实的。
比如“浅灰”,大自然会不会给一种灰色定义叫浅灰?浅灰是人根据自己的识别能力和方便下的定义。这个定义之下包括的不是一个色相,而是多个色相,其中任何一个都不是浅灰,合在一起也不是浅灰,但却被人为地称为浅灰。
这就是人类神奇的地方,明明不是孤立地、真实地存在的东西,人还要给它下“定义”。进入这个范围就是浅灰,没进入就不是;浅灰必须是这个范围,非浅灰不许进入这个范围。
哈哈哈。
更神奇的是,人以为这种定义是“真实”的,且只有这种定义之下的存在才是真实的。定义不了的不可能真实。
当然,这也可以理解。只要明白一件事:这里对真实的定义本身已经循环了:符合设定的逻辑原理(概括抽象出来的关系)的才能叫真实。因此真实必定符合设定的逻辑原理;不符合,就不真实。
这种基于循环的假设由此也认定,真实必定可以由这个逻辑推导,而且必定应该由这个逻辑推导。
其实这两种假设都不过是基于人类心理与生理的假设:人的感知与定义是准确的,而且唯一的。
事实呢?人的感知既不准确,也不唯一。
如果承认这一点,那么基于准确与唯一的所有要求,无论是逻辑的名义还是以真理的名义,就都是荒谬的了。
说到这里,最后就成了话语权的问题。
人看到一千种颜色,苍蝇看到一万种,人会以苍蝇的标准为标准吗?当然不会。
一亿人中一万人能分辨更多灰色,他们的关于灰色的语言能成为人群的标准吗?当然不能。
所以,今天天气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