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100)高考文言文备考之一
教育随笔(100)高考文言文备考之一
教育部颁布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还有每年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俗称“考纲”),都明确要求高中毕业生能够“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据湖北省语文高考阅卷点的专家,在八十年代(1984年至1989年)的高考语文数据分析中指出,“语文基础知识及运用、现代文阅读、文言文、作文”四大模块,每年都是“文言文”这一块人均分第一。
这一方面反映了湖北省中学师生都比较重视文言文教学,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高考语文命题严格遵循“大纲”的要求,以“浅易文言文”文段作为命题材料,对文段中个别生字难词,都特别做了注音和注释。考生只要在考场上认真阅读整个文段、审读这几个字词,一般都能找到正确答案。
高考文言文考试命题,从内容上来说无外乎考文言常识和文言文翻译两项内容;从形式上来看就是客观选择题和主观问答题两种。
先说文言常识:
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高中语文分编型实验教材《文言读本》(责任编辑周正逵,1985年8月第一版)上下册共十个单元。文言常识依序编了十个知识点:正音读、识文字、通义训、察语气、明文法、断句读(dòu)、辩辞采、理层次、探主旨、评得失。(以下内容节选自《文言读本》上册。)
一、正音读
文言文的读音应该注意下面两点:
(一)不常见的字,要认准字形,读准字音。
文言文里有一些现在不常见的字,要认真地辨明字形,查明字音,不可含糊放过,也不可臆测。不辩不查而臆测,就会误读。尤其要注意的是:
1、不要误以声旁的音作字音。如“未成一篑”(《论语十则》)的“篑”读kuì,不读“贵”;“锲而不舍”(《劝学》)的“锲”读qiè,不读“契”;“黄发垂髫”(《桃花源记》)的“髫”读tiáo,不读“召”;“野有饿莩”(《寡人之于国也》)的“莩”读piǎo,不读“孚”。
2、不要误以形近字的音作字音。如“子何恃而往”(《为学》)的“恃”读shì,不读“持”;“桓侯遂死”(《扁鹊见蔡桓公》)的“桓”读huán,不读“恒”;“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六则》)的“愠”读yùn,不读“温”;“诲女知之乎(《论语》十则)”的“诲”读huì,不读“悔”。
(二)一字数音的字,要辨明词性词义,读准字音。
1、不同的读音代表不同的词性。
例如“王”,现在只作名词用,念wáng。文言文里又作动词用,念wàng,意思是为王,取得王的地位。如“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的“王”。又如“衣”,现在只作名词用,读yī。文言文里又作动词用,念yì,意思是穿衣。如“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
2、不同的读音代表不同的词义。
有一些词由于词义分化为两个词,有了不同的语音。但是在新词造出之前,仍然用着同一个字;或者在新字造出之后,还沿用着原来的字,这个字就有了两个读音,用以表示不同的词义。例如“说”字分化为述说的“说”和喜悦的“悦”两个词,前者读音shuō,后者读yuè。如在“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桃花源记》)中读shuō;在“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中读yuè。
可见字的读音和词性、词义的密切相关的。学习文言文,不光遇到生字要查字典,而且遇到用熟知的字义解释不通的字,也要查字典。总而言之,把字音读正确,要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
高考遇到文言文试题中有注音和注释的字词,要特别注意那个字的读音和注释,注意它与上下文的关系,在特定的语音环境中推测准确的答案。
二、识文字
(一)汉字的造字法
汉字的特点:象形字,表意文字。
造字法有六种,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最基本的还是象形,指事还是以象形作基础。
形声字的形和声两个部分都是象形。会意字也是以象形为基础。汉字的形声和会意字特别多,分类不可过死。只要是有一个声符,一个意符,就可以叫形声字。
而六书中,形声字大约占汉字的80%左右。这种字是由形旁和声旁合成的,形旁表示字的意思,声旁表示字的读音。所以,俗话“秀才认字认半边”一般不会错。但是,不能想当然,不认识或读不准的字,就上百度查一下,否则就会像“鸿鹄”(念成hōnghào)校长那样斯文涂地贻笑大方。
形声字的结构形式,下面六种是最常见的。
1. 左形右声:江、河、梧、桐、慢、材、踩、冻、秧、骑、阿、课
2. 左声右形:鸠、鸽、鹉、雌、雄、剔、削、敲、期、颈、瓶、切、勸(劝)、頭(头)
3. 上形下声:筷、笼、箕、简、药、菇、藻、菜、雾、露、雹、爸、芳、界、崖
4. 上声下形:盆、怒、煮、盲、婆、案、架、臂、斧、贡、忍、姿
5. 外形内声:阁、固、國(国)、園(园)
裹、衷、褒、裏(里)
病、疗、疝、症、痹、疮、痘、庭、府、庖、店
匾、匣、匡、匧
6. 内形外声:闻、闽、问、闷、辩、辫、瓣、辦(办)
(二)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1、古今字——古代已有的字,后来又造新字,前者叫古字,也叫本字;后者叫今字,也叫后出字。例如:
禽——本为鸟兽的总名。鸟兽是人捕获的对象,所以“禽”又有“捕获”之意。后来把“捕获”这个意思分化出来,又造“擒”字。“禽”、“擒”是古今字。这样,我们在读《子鱼论战》中“不禽二毛”这句话,就不会产生疑问了。
2、异体字——有些字不止一个形体。凡音义都相同而字形不同的字就是异体字。例如“缘溪行”(《桃花源记》)的“溪”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寡人之于国也》)的“谿”,是异体字。
3、繁简字——繁体字与简体字大都是一个对一个的,但是也有的简体字是一个对两个的。
读文言文,必须辨别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的异同,以免误解。
三、通义训
读文言文,在词义上常常会遇到障碍,就必须通义训。义,就是词义;训,就是解释。
词义有本义,有引申义,有假借义。顾名思义,本义就是词的本来的意义,引申义就是由本义扩展引申的意义,假借义则是借用着另外一个同音的词的意义。例如:
畔——本义是田界,所以从田。田界就是在田的边上,所以旁边的意思也叫“畔”,如河畔、篱畔、桥畔、枕畔,这是“畔”的引申义。畔和叛同音,所以又用作背叛的意思,如“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是“畔”的假借义。
(一)通义训要注意一词多义现象
1、不了解本义就解释不通。例如:
期——现在习用的意义是日期、时期的期,是规定时间的意思,是名词。用这个意义去解释“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垓下之围》)句在的“期”,就讲不通了。“期”的本义是相会,这句话说的是约定在山的东面分三处会合。
取——现在习用的意义是拿过来,用这个意义去读“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子鱼论战》),就不会明白既然擒住了还拿什么。取之的本义是把战争中捕获的敌人的左耳割下来计功,所以“取”从“又”持“耳”。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使是年纪很大的人,能俘虏就抓回来,还管什么头发花白的敌人。
2、不了解引申义就解释不通。例如:
伐——现在习用的意义是征伐、讨伐。用这个意义去读“愿无伐善,无施劳”(《论语十则》)就无法理解了。这里用的是“伐”的引申义,当自夸讲。古代战争之后,是以杀敌多少来论功的,所以引申为自己讲自己的功劳的意思。
3、不了解假借义就解释不通。例如:
检——现在习用的意义是检查,用这个意义去读“狗彘(zhì)食人食而不知检”(《寡人之于国也》),就可能误解为“发生了猪狗吃人食的现象还不检查自己的错误”。“检”在这里是“敛”的假借,敛是收敛,这句话的意思是,在丰收的年景不知道吧多余的粮食收存起来而任其糟蹋。
(二)通义训还要注意以下四点
1、不要把单音词误作复音词。
汉语的词是从单音词向复音词发展的。文言文里多是单音词,在现代汉语中单音词仍然占一定数量但总的说,已经是复音词占优势。这就要注意不可以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错误地看成复音词。例如:
“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是说齐国的土地方圆有千里,“地”和“方”是两个词,不是双音词。
“三军以利用也”(《子鱼论战》)是说军队要在有利的时机使用。“利”和“用”是两个词,不是双音词。
2、不要把双声、叠韵词分开解释。
双声叠韵词指两个音节的声母和韵母都相同的连绵词。
有些复音词,有的是双声关系,例如“逸游yíyòu”(《陶侃》:“岂可但逸游荒醉?”)。有的是叠韵关系,例如“辟易”(《垓下之围:“辟易bìyì数里”》)。这些词虽然都是由两个字组成的,但是,它的词义只是由这两个合在一起的字音来表示,而不是两个字义的合成,所以你能从其中的每个字的之一去推求。
3、不要误解词与词的结构。
由于古今语言习惯不同,读文言文,对词语词的结构可能误解。例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的“荷担”,不是挑担子的意思。担,就是用肩挑。“荷担”是联合结构。这句话应理解为:于是率子孙能担能挑的三个男子。
4、不要忽视词语所反映的内容往往牵涉到当时社会的典章制度风俗习惯等等,不了解这些情况,也会妨碍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例如“肉食者鄙”(《曹刿论战》)的“肉食者”是指卿大夫这样的人物。卿大夫入朝“公膳”要供应肉食。并不是作官的人有钱吃得起肉的意思。
通义训的通常方法是使用工具书和利用注解。查字典辞书要结合上下文来选择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