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学语文教语文的一生(44)
我学语文教语文的一生(44)
太原会议两大收获,一大喜讯
1986年8月初,在山西太原,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召开重点中学高中语文教材改革工作会议。高中实验教材主编周正逵先生主持会议,开幕式后,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刘国正先生作报告,他先讲了初中教材改革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正在准备修订。然后,特别强调高中教材改革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勉励全体执教老师一定要充满信心,坚持改革。
开幕式后,有关专家分别作了文学作品鉴赏、《文学读本》教学教法的报告。章熊先生还就近几年高考命题改革,解答了老师们最关心的高考相关问题。
会议还安排了一位老师上文言文诵读示范课。没有想到的是,这位老师的示范课居然还是那种传统的“串讲法”,即老师一边读一边逐字逐句翻译串讲。听课老师在下面议论纷纷,周正逵老师当机立断,立即在会场找到了北京的张必琨老师,让他马上准备去上一堂真正的文言文诵读课。
张老师真不愧是老北大的高才生、北京著名语文老师,周老师只对他说了一句,你马上去上一节诵读课,就去台上安排学生,组织会议去了。留给张老师的准备时间不到二十分钟。
还是那个班的学生,张老师走上讲台,微笑着对学生说,今天要辛苦你们了,现在我再给大家上一节文言文,我的上法跟刚才那位老师不一样,希望你们能喜欢!
简单的开场白后,张老师就把课本放在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从头到尾背诵了一遍要教的课文。刚背完,台上上课的学生和台下听课的老师就热烈鼓掌。然后,张老师指导学生开始操练“诵读”。张老师的教学方式非常灵活,或自读,或齐读,或领读,或轮读,即一部分学生读,一部分学生听,还有他独创的“跟读”,即教师高声诵读,学生跟着他,一边听一边轻声读,似乎有声,又似乎无声。张老师一直在学生中间空着手走来走去,挥洒自如,学生兴趣盎然。一节堪称典范的文言文诵读示范课,展示了张老师的坚实的文言功底和高超的课堂教学能力!更让全体实验教材的执教老师明白了文言文诵读教学法的真谛。
会议期间,大会秘书组还组织全体与会人员去参观著名的晋祠。
晋祠,位于陕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原名为晋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晋祠创建于西周(公元前11世纪)时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为晋国宗祠。祠内有几十座古建筑,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
晋祠三绝是参观必到之处。
晋祠三绝之一。
周柏唐槐,二者都是晋祠千年古木的代表。周柏是周代种植的柏树,茂盛葱郁,位于圣母殿北侧,原先本有两株,名为齐年古柏,如今只剩这一株。周柏唐槐树干粗壮,需数人才能合围。唐槐是唐代时种植的槐树,位于水镜台前,是晋祠古树中最繁茂的一株。每到春夏之季,树绿荫浓。
晋祠三绝之二。
圣母殿的中央是“邑姜”像,左右两庑有40多位侍者。在圣母殿内尚存的43尊彩绘塑像中,除圣母像两侧的小像是后来增补的外,其余都是宋初原塑。在大殿正中幔帐内的圣母,头戴凤冠,面部静谧慈祥,双腿盘坐在木制的方座上,一只手放在胸前,一只手放在腿上,手指隐在袖内,身上穿着的蟒袍沿着膝盖垂向座位下边,整个塑像形态显得稳定而端庄。侍从都是各有专职,身份、性格也是无一雷同。
晋祠三绝之三。
难老泉俗称“南海眼”,出自断岩层,终年涌水,北齐时有人据《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之句起名“难老泉”。泉上有亭,亭上悬挂着清代学者傅山写的“难老泉”三个字。当年李白来到这里,曾赞叹说:“晋祠流水如碧玉”。晋水有三个源泉,一是善利泉,一是鱼沼泉,一是难老泉。难老泉是三泉中的主泉,晋水的源头就从这里流出,长年不息。
晋祠创建年代久远,所处地理位置优越,以大量的古建筑、雕塑、碑刻、壁画、古树名木,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建筑、园林、雕塑、宗教、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晋祠的历史、艺术、科学和鉴赏价值,使其成为古代宗祠与园林艺术相结合的且跨越的历史最长又最具代表性的唯一实例,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和人类建筑艺术宝库中一份珍贵的遗产。
晋祠有明确的纪念意义、浓厚的审美价值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即便是一个单体建筑,也有着自己的序列。柱廊的排列,斗拱的组合,瓦垄的明暗相间,空间的穿插、色调的配置,都安置得合理妥贴,又符合审美习惯。而正是由于它的序列特征和人们流动式的观赏进程,又使得其空间艺术向时间艺术转化。
圣母殿前廊柱雕木质盘龙8条,倒映水中,随波浮动。殿内无柱,殿身当心间装板门,两梢间安直棂窗。四周柱子皆微向内倾形成“侧角”,角柱增高造成“生起”。下檐斗拱五铺作,单拱出两跳,柱头出平昂,补间单抄单下昂。上檐斗拱六铺作,单拱出三跳,柱头双抄单下昂,补间单抄出重昂,并施异形拱。柱头与补间不同,上檐与下檐相异。殿顶筒板瓦覆盖,黄绿琉璃剪边,色泽均衡精致,整个殿宇庄重而华丽。
鱼沼飞梁位于圣母殿与献殿之间,方池之上架十字形桥,在池中立石柱34根,柱头普柏枋相联,上置大斗,斗上施十字相交之拱,承托梁枋。东西宽广,南北下斜如翼,与圣母殿上翘的翼角遥相呼应,显示了殿翅欲飞之势。
圣母殿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态庄严,雍容华贵,是研究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的珍贵资料。
献殿前的金人台上,四隅各立一尊宋代铁铸武士。而与之遥遥相望的圣母殿中侍女群像,各有各的特殊形象,身体的丰满与俊俏,脸形的清秀与圆润,各呈现出极不相同的思想感情。她们的阴柔之美与宋铸铁人的阳刚之气,也形成了鲜明对比。
参观晋祠也是走马观花,到此一游。
太原会议两大收获:学习张老师的文言文诵读教学方法;亲眼目睹晋祠之美!
一大喜讯是《写作》编辑王连云老师告诉我的。
8月1日中午乘绿皮火车到达太原,下午即去拜见刘国正先生、张必锟先生、周正逵先生和王连云先生。
王连云老师约我晚上谈话。他说,国正先生与他研究决定,拟调我去北京人教社,参加修改初中写作教材《作文·汉语》第一册,大约需要一个月时间。让我回武汉后,先给学校有关领导打招呼,安排好高中试教老师,暂时接替一下我的工作。等接到人教社的公函后,立即赴京。
这真是意料之外的天大喜讯!
8月7日下午,参加《写作》第一册教学研讨会。中途被大会秘书组拉去“答记者问”,谈第一轮初中试教情况。会后与王老师话别。
王老师再三叮嘱,一定要珍惜这个非常难得的机会!回去后一定要做好收集整理有关教学资料,到时带到北京来备用。我非常感谢国正先生和王老师的厚爱,一定不会辜负前辈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