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股市的缘之天命最高
最近中国股市雄起,我想把我那个跟股市情缘的系列来个了结。回忆2008年开始,我觉得当时A股的估值太高,人们太疯狂了,很多连B股是什么玩意的老太都到证券营业厅排长队开通账号了,单位里一些以前碰都没碰过股票的同事都开始谈论“价值投资”了,这个事情多少有些不对劲,但是香港那边估值便宜啊,当时我还没有料到香港的“估值陷进”,香港市场一直被外资投行控制着,估值都是他们说了算,香港市场其实并不像很多大陆人想象的那么干净,实际上比大陆市场更脏,水更浑,香港证监会并不像大陆证监会那样婆妈,什么事情都管,香港证监会是真正的“监督”,市场波动再大也不管,而且监督你上市公司财务上有没有造假,发布的新闻是否造假。香港市场的赌性更大,因为有更多衍生品给赌徒们去玩,我觉得他们的一个原则就是,证监会负责监督和打击财务新闻造假行为,投资者买者自负,万一人家造假了,你买亏了活该,这个我很喜欢,赌徒应该有赌徒的道德底线,判断失误,后果自负,而不是去搞什么“维权”,那就是耍流氓了。我这个哲学或许很多人接受不了。
对于那些金融衍生产品的知识,我就是在香港市场学的,但是我这人比较谨慎,我懂的不一定非要去玩,从头到尾,我就买卖过窝轮(warrant),认沽的认购的都做过。我喜欢找到期时间比较长的,溢价低的买,可能由于我反应不够灵活,没赚到多少,但是也没亏。由于港股被大行控制,所以在这里更是价值投资的试金石,因为各种技术指标在西方都被用过,都不灵了,就是“钝化”了。因为老外对中国的不了解,但是又想赚钱,所以他们特别给中资股的估值极低,一有风水草动,由于港股市场没有所谓涨跌停板,一天暴跌个20%以上也正常的,一个公司或行业,如果它们觉得业务发展到头了,可能提前数年就要开跌了。如果它们认为行业要起步了,也会提前很长时间开始慢慢涨,但是始终,它们给的估值很低,所以我理解很多大陆公司,宁可千里迢迢跑到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也不去香港。有些大陆的大佬,拿大陆的炒股思维去香港,比如那个赵丹阳,花了千万港币买了一个公司,想给炒高,结果发现搞来搞去,就他自己在瞎折腾,没鱼上钩,怏怏而归。香港市场就是这么残酷。买错了公司,说退市就退市,不像大陆,还让人有逃生的机会。这些都是一个成熟市场的特点。我从开始的传统行业,银行,电信,到后来的新兴科技行业,比如风力发电,新能源汽车,感受的估值对于公司发展不同阶段的差异,我记得有人写过一本书,叫做“企业生命周期”,这个用在证券市场还是挺合适的。后来,我急需用钱,就清仓了,同时我也觉得我的脊椎被抽掉了,投资者最痛苦的事情就是你明明知道这是好公司好股票,好估值买入,尤其事后还验证了,但是还是被迫清仓,这时候,你就能感受描写诸葛亮的那段诗: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我不但清仓了,还把账号也注销掉了。身为投资人,很多时候买的不是股票,而是一种理想,理想破灭了,灵魂也消失了。来到澳洲后数年,公司给我分了些股票,虽然很少,但是严格来说,我也算是公司股东,我保留了一个投资人良好的素质,就是读年报,所以我工作的这家公司每年年报我都读,发生了什么收购的事情,我都想搞清楚。由于工作原因,我对澳洲的证券市场和各种产品也有了很多了解,因为香港市场跟国际是接轨的,所以别的西方市场也大同小异。 时间一长,我就按捺不住想主动去买些澳洲股票,而不是被动地被分配公司的股票。2018年那会,我一改以往保守的策略,想选一个在新兴行业,有成长希望的小公司,因为大公司发展到头了,股价也就不死不活了,甚至可能进入下跌周期,因为公司跟人一样,由成年期走向老年期,股价也自然进入老年期,特点是无休止的阴跌和暴跌,以及短期反弹。而新兴行业刚启动的小公司,投资风险巨大,因为它很可能根本成长不大而中途夭折,或者成长过程中犯各种错误而完蛋,或者因为赚钱效应导致更多竞争对手进入这个领域而估值降低。但是我想说,投资澳洲的小公司的风险,远远低于在国内投资小的上市公司成本。原因有二:
- 澳洲证监会对公司造假的监督和严厉惩罚,在这里如果公司被确认在财务或者新闻上有造假行为,将会被罚得倾家荡产;即便公司发表有诱导行为的新闻,证监会也会要求它们来解释清楚。
- 投资者的理智:估计西方韭菜经历几百年的反复清洗,都变得非常理智了,对于那些发展不确定的小公司,给的估值极低,低到你难以想象,甚至就凭借这个估值,都值得去买一买。但是很多时候,估值可以低了更低,直到这个公司烟消云散,或者成为一个数年没有一笔交易的死股票,这种情况我的确遇到过,我曾经自己做了个软件,对澳洲市场上2000多支股票进行分析和删选,还真遇到过一些死股票。这个低估值,就大大降低了投资者潜在的本金损失。
一开始我选了些3D打印相关的公司,澳洲也没几个,主要是搞大型钢铁产品的3D打印,客户是飞机制造商,工厂机床制造商,如果用3D打印,可以低成本,高速度地把机床和飞机上一些配件打印出来,但是这玩意目前主要在实验室阶段,这些公司的产品还处在打印中小型部件上,除了确定公司目前的发展阶段,还需要确定当前价格是否合理或低估,我想了想,澳洲不是啥都喜欢跟在美国后头吗,于是我找了些美国上市做大型3D打印的公司,从这些公司的历史发展轨迹和股价波动来作为一个指导,来对当前澳洲这些公司进行判断。我们做分析,最主要要识别其中的风险因素,搞高科技,一个是搞不出来,另外一个是骗子。公司的ceo在美国有3D方面打印的专利的,应该是搞技术的出身,之前经营过一些3D打印公司。
除了3D打印公司,我还看中了两个做金融借贷的公司,一个是afterpay,这个公司在2018年我看中它的时候,已经初具规模,不能算婴儿期了,应该算teenage了吧,我想当时经济不好,很多年轻人没法申请到银行的信用卡进行透支消费,只能去这样的公司申请透支消费额度,它们的盈利模式就是各个商家付约4%的手续费给它,商家就当薄利多销,对于消费者,它们主要要控制好坏账,从财务报表上看,它们的坏账率比银行的信用卡还要好。这家公司的股价当时我觉得涨得太猛,主要因为它把业务扩展到了美国,所以马上在股价上反应出来,我觉得我那个时候买,就透支了未来的股价,不过后来它被腾讯购买,就不在预料和分析范围内了。不买这个,那就买跟它一样性质的公司,就是Z1P,这本来是家财务公司,后来转型搞先消费后付款的业务,业务规模大约是afterpay的1/4,股价却远远低于1/4,当时它的业务还局限于澳洲本土,我觉得它们很稳健,股价也说得过去,于是作为第二梯队。在澳洲墨尔本很多地方,我都能看到Z1P和afterpay的身影,在经济不景气时期,这个真的能提高很多公司的销量啊,所以加入的商家越来越多。除了坏账风险,它们还面临着监管风险,但是澳洲监管层一直不能从法律上确定这是金融衍生业务,所以一直拿它们没办法。
这个研究工作,人工加电脑程序,网上搜资料,忙了我整整一周,研究到想吐。我决定先买那个3D打印公司的股票,毕竟咱也是搞技术的,对高科技的玩意情怀太深。买了之后,过了1个月,我左思右想,觉得现在买早了,它们能不能做得出来真是天晓得,这个风险太大,这个公司处于婴儿期,这时候买,是投资者的一个忌讳。所以我卖掉了,又去买了Z1P,然后越想越觉得买得对,我甚至把我自己公司的股票给卖了,买入了Z1P。在此期间,我在维州各个地方一直关注有多少店面是在用afterpay,有多少在用Z1P,我发觉,很多参与afterpay的商家,都参与了Z1P,这个也能理解,同样的商家,当然希望给用户更多支付方式来赚钱罗,这就更加坚定了我持有Z1P的信心。但是,好景不长,我又需要用钱了,只好把这个给清仓了。从此以后,我觉得,不管中国股市,还是香港股市,或者澳洲股市,反正股市,都不是我的菜,上帝不要我走这条路,身为凡人,再怎么折腾,也比不了命运的安排,这让我想起“寻秦记”的主题曲“天命最高”。
最后谈谈我对目前中国股市的看法,我认为这是一个牛市的起点,能走到什么程度,就看以后人们能疯狂到什么程度,原因得感谢川普,本来中资企业到美国圈钱是没问题的,弄虚作假比如瑞幸,也没问题,人家老美睁着眼闭着眼,但是现在不行了,川普要把中国赶尽杀绝,说中资企业风险巨大,不提供审计报告,信息不透明,提醒美国投资者不要投资中资企业,以后到美国上市也困难了,在全球围堵和脱钩下,中国对外投资也缓了。中国股市以前那副样子,圈钱也越来越困难,海外那些企业迟早要回归,你让它们回来面对那么低估值的,死气沉沉的市场?债务高企,没有股权融资怎么行?所以集中制国家就这点好,当权者如果真心想干一件事情时候,是一定会干得好的,这不,注册制,严打上市公司造假,退市等一系列措施就给逼出来的。实体经济也不好,资本也没别的地方可去,只能去股市了。以后海外那些大巨头,比如百度,阿里之类要回归了,那真得加倍小心了,卸磨了才能杀炉,韭菜养大了才能收割。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