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教育 — 中西方的一些差异
孩子大了,特别是上了高中以后,独立了很多。具体的科目选择,学习安排,课外活动,我和老婆根本就插不上手,除了知道每学期最后的成绩,她在学校的生活完全是由她自主掌握。我们做父母的,很有点甩手掌柜的味道。疫情来了,生活受到了很大影响,但是因为孩子不得不每天在家上网课,对她的日程和活动反而多了一些了解。有趣的是,我发现她的高中生活,和我以前所经历的有着很大的不同。
就我所观察的,虽然她已经是高年级的学生了,好像功课的压力并不大,她大量的时间都花在了课外活动上面。这里面有拉丁文俱乐部的组织和活动,辩论俱乐部的训练和比赛,以及她自己在大学实验室里找到的科研项目。当然,更多的是和小朋友们在网上聊天。
而我记忆中的高中生活,除了作业,作业,还是作业,当然还有大大小小的测验考试。我记得当时课本上的知识极其有限,而如果想要深入,就只有参加学科竞赛。但是,并不是每一个有求知欲的孩子,都有兴趣参加这些功利性极强的竞赛活动,我本人就是其中一个。我记得当时为数不多的,有趣且能够自由发挥的项目,是写作文,而即使这个,也是限制多多,大部分都是命题作文,八股的味道极重。而其他一些我非常感兴趣的,比如说地理,历史,只是因为我没有选择文科,就只有统统放弃,因为根本就不给理科生开这些课。
而对比国内,在高中阶段,西方教育对学科的选择是开放式的。整个教学体制,对数理的要求相对比较低,相反,对知识面,口头表达,和独立完成项目的能力要求较高。总的来说,讲求一个广字,而不是深度。我自己因为多年来在大学里面教书,对此也有些体会。我发现在这边,大学或者是研究生院,才是让孩子们真正深入的阶段。
我觉得我国的高中教育,还是古代科举体制的延续,重视的是选拔人才,而不是为了培养人才,以及如何帮助每一个孩子提高自己。我自己的高中三年,记得有整整一年的时间是在做高考的复习和准备,而知识点却极其有限,大量的时间都是在重复练习和钻研偏题怪题。
这种体制,造成基础差的无法提高,而基础好的却吃不饱,而且很容易厌烦。当然,好处是数理基础打得非常牢靠,以至于在商场里算帐,算得比计算器都快,常常让售货员瞠目结舌。但是对将来从事非研究性工作的同学(我觉得可能多于90%),是对他们青春的极大浪费。而且还有一个副作用,就是遏制了独立思考和自主研究的能力。
在我看来,女儿看了太多的杂书,而且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对我们父母来说似乎是完全无用的东西上面,比如拉丁语,法语,音乐理论,历史政治;最让我觉得遗憾的是,她对数理的理解极其肤浅,做起题目来更是小毛病成堆,看来要她去中国参加高考是不中了。但是这并不妨碍她门门至少拿九十五分,而且最重要的,在学校里过得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虽然问题多多,可是我觉得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素质培养,是她得益于这边的教育环境的,那就是敢于提问题,并且善于捕捉恰当的时机提出关键性的问题。我希望这一点国内的教育工作者能够加以考虑。
当然,我希望女儿在进了大学以后,能够好好深入钻研一下自己的专业学科,毕竟我们华人总觉得有一技之长是立足之本。问题是女大不中留,她的主意一旦拿定了,我这当爹的也是无可奈何。算了,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以后是她们的时代了,我是等着将来被她们教育了。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